奔驰、宝马、奥迪大势已去

2025年05月16日 18:05

未来是属于新能源的时代,哪怕是BBA也无法逃脱。

出品 | 环球科技局 作者 | 刘峰

奔驰、宝马、奥迪,这三个汽车品牌并称“BBA”,其知名度之广,哪怕你对此从未关注也绝对听说过,不知是多少人的“梦寐以求”。

然而,就是这样的汽车豪强,最近其在华市场却面临着不小的挑战:销量下跌、营收减少……

而罪魁祸首就是新能源汽车。

汽车豪强失算,油车盛况不再

2025年一季度,德系三大车企在华销量集体下滑。先来看一组数据(电车界):宝马一季度营收同比下降7.8%,全球销量同比下降1.4%,其中市场一季度销量为15.52万辆,同比下降17.2%,是宝马全球销量降幅最大的单一市场;

(图源:宝马中国

奔驰一季度全球销量52.92万辆,同比下降7%,其中中国市场销量同比减少10%,为15.28万辆。

大众汽车一季度全球交付量达213.36万辆,同比增长1.4%。但在其全球最大单一市场中国,却出现了交付量同比减少7.1%的显著下滑。

大众汽车旗下高端品牌奥迪一季度全球交付383,401辆汽车,同比下降3.4%。但在中国市场,奥迪一季度交付量为144,471辆,同比下降7%。

作为传统的代表,德系三巨头似乎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新能源市场面临困境,集体失速。

值得注意的是,电动车销量向好:宝马电动车型占比26.9%,同比增长32.4%;奥迪电动车同比增长30.1%。

面对中国新能源市场的激烈竞争,德系豪车正加速推进本土化战略以应对市场挑战。

德系传统豪车为什么会陷入这样的困境呢?

这些豪车最主要的优势在于品牌效应以及豪华感设计、科技感配置等技术。截至2024年,BBA在中国豪华车市场仍占据约69.9%份额。

然而,在新能源汽车时代,这些豪车受到的挑战不小。

第一,是技术转型的战略上的挑战。

传统豪车在电动化和智能化方面存在短板,新能源渗透率不足,面临转型压力。

BBA纯电车型是基于燃油平台改造的,也就是俗称的“油改电”,因此不可避免地出现使用体验上的不足,智能化体验不如国产的纯新能源汽车。

第二,中国市场竞争十分激烈。

近几年国产新能源品牌像雨后春笋一样不断涌现,如比亚迪、问界、小米等。

这些大厂通过智能化配置的不断革新,如激光雷达等,以及性价比颠覆了传统豪车价值体系,“贵”不再是硬道理,实际体验和性价比等方面受到人们的关注。

同时新势力品牌,如蔚来、小鹏在智能驾驶、补能网络等领域建立差异化优势,即加强智能驾驶辅助等便利功能和换电站、超充站等服务设施的建设,直接冲击了BBA用户群体。

第三,是行业趋势和消费者观念的改变。

目前在中国市场中,新能源汽车以其独特优势被市场青睐,不断争夺传统油车的市场。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消费者也从“品牌崇拜”转向了“技术崇拜”,对豪华的定义得到重塑,更关注智能座舱、续航性能、服务生态等项目,“科技感”成为了豪华的代名词。

总的来看,BBA豪车没能在第一时间从战略和技术上支持新能源,才丢失了抢夺市场份额的先机,不过还保留着多年积累的优势,如品牌效应和用户粘性。

(图源:微博)

BBA当然也意识到了这些问题,提出了本土化的战略,计划加快智能化升级。

宝马与阿里巴巴合作开发智能座舱,引入通义大模型;奥迪联手华为研发高阶智驾系统,加速国产化进程;奔驰加大在华研发投入,推出中国专属纯电车型。

而最终效果如何,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图源:宝马中国微博)

多方合力,未来属于新能源

毫无疑问,新能源汽车是大势所趋。

根据证券报报道,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预测,乐观估计,2025年的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1650万辆(含出口)左右,增速接近30%,渗透率超过50%,内需有望达到1500万辆,渗透率超过55%。

这并非是凭空幻想,因为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都在昭示着这种盛况的到来。

首先,政策利好新能源汽车发展。

在发改委颁布的《关于促进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到“建设一批高比例消费绿色电力的绿电建筑、绿电社区。推广绿色充电桩,支持新能源汽车充绿电”。

这里说的“绿电”是什么?

简单来说,绿电(绿色电力)是指利用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等发电产生的电力。

与传统燃煤、燃气发电相比,绿电在生产过程中几乎不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因此更环保、可持续。

而新能源汽车正是发展绿电的很好的切入点之一,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一方面绿电技术的迭代发展能够让新能源汽车不再担心能源问题,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的流行也契合绿电发展的初衷。

并且,绿电和新能源汽车的共同发展已经有了实例,那便是在莲花山开设的绿电超级充电站。

(图源:凤凰网汽车微博)

其次,各大头部企业在新能源汽车上的投资,推动了行业的发展。

无论是专攻汽车领域的老牌霸主,还是以科创为主、半路出家的新晋势力,这些大厂的投注,都至少在两个方面与行业进行着互动。

既体现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未来前景向好,值得它们付出从而得到回报,又在关注度资金和技术等方面向行业注入强劲的动力,支撑起行业的发展。

因此,企业和行业双向奔赴,两者之间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最后,技术进步让新能源汽车能够满足用户需求、扩大了消费面,这主要在于电池、快充以及智能化三个方面。

第一,动力电池技术的进步,极大推动了整车性能的提升。

可以说,电池是一辆新能源汽车的心脏,是芯片之于一般的存在。电池技术的日益成熟既能满足中低端车型在性价比和实用性上的需要,也能满足高端车型在续航和动力响应方面的高要求。

第二,快充技术的普及与演进,能够逐步解决用户“里程焦虑”的问题,切实缩短电车与油车在使用体验上的差距。

毫无疑问,快充技术就是决定电车能否和油车分庭抗礼的关键所在,像加油一样方便地充电,这也是很多油车车主观望新能源的一大要素。

而目前,比亚迪、华为等头部大厂都在研发和落地超充、闪充等技术,加上当前主流的800V高压平台,使得充电速度进入“分钟时代”,可以在10—15分钟内完成从10%到80%的电量补能。

(图源:比亚迪汽车官方微博)

第三,智能化水平的持续提升,是当前产业竞争的核心焦点,但凡步入新能源豪车竞争行列的,无一不是在智能化上下足了功夫的。

智能座舱以更具交互性和沉浸感的体验赢得用户青睐,辅助驾驶则在逐步走向成熟,基于端到端算法的研发与应用,也为辅助驾驶注入了新的算法生命力。

并且,这些智能化配置也在逐渐覆盖10万元及以下的车型,成为平价配套。

(图源:微博)

如果要类比,这些智能化配置就是新能源汽车的各个器官,在不同器官的协同作用下,机体能够越来越智能、健康。

综合看来,油车不会在一夜之间衰落,正如电车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

未来的时代,将是油车、电车共治天下的时代,而在如今这个风口浪尖,谁抓住了新能源汽车,谁就拥有了步入未来的优先权。

*以上内容系网友YOYO丫米自行转载自环球科技局,该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和态度。本站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对文章或图片/视频版权有异议,请邮件至我们反馈,平台将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