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天上课,老师讲中文,身边90%全是中国人。我这是出国了,还是换了个城市上补习班?”
近日,一位赴英攻读会计硕士的女生在社交平台吐槽留学体验,引发广泛共鸣。她花费70万元人民币,期待沉浸式跨文化学习,却遭遇”英伦皮,内地馅”的课堂现实。这一现象并非个例,在英国商科硕士项目中,”中国班”式教学已成常态,也让”一年制水硕”的争议再度浮出水面。
据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HESA)数据,2021/22学年,超15万中国学生在英就读,占国际学生总数的22%。在部分大学的商科硕士项目中,中国学生比例甚至高达90%。曼彻斯特大学国际教育硕士、UCL市场营销等课程被学生戏称为”中国留学生指定班”。”UCL的市场营销硕士是我们高中群的‘标配’,一刷offer名单全是熟人。”一位留学生坦言。
课堂高度同质化带来语言环境的缺失。许多学生反映:”雅思7分出国,一学期后英语反而退步。”小组讨论用中文、课后交流用中文,甚至部分课程提供中文答疑服务。原本期待的”跨文化碰撞”被”中文舒适圈”取代,留学应有的语言锻炼和社交拓展功能大幅缩水。
为迎合中国市场需求,部分英国高校对商科硕士进行”本地化改造”:- 招生端:降低专业背景要求,商科成为文科、工科转轨首选;- 教学端:增设中文支持服务,甚至聘用中国教师授课;- 考核端:调整评分标准,适应中国学生应试习惯。
“这些项目本质是标准化教育产品,从申请到毕业都有成熟模板。”一位留学中介透露。一年制硕士凭借”时间短、门槛低、见效快”的特点,成为部分学生”镀金”首选,却也导致课程压缩、实践不足等问题。
– 留英难:会计、金融等专业本地就业竞争激烈,非英籍学生鲜有机会;
– 回国卷:同质化海归扎堆求职,一年制硕士在招聘市场频遭质疑。
腾讯新闻调研显示,部分HR对英硕含金量持保留态度:”课程压缩、训练有限,更像学历装饰品。”某投行招聘负责人直言:”我们更看重实习经历,一年制硕士缺乏竞争力。”教育专家指出,留学的价值应超越学历获取,而是能力与视野的重构。当项目沦为”中文授课、短期拿证”的流水线,学生投入的不仅是高昂学费(年均40万-70万元人民币),更可能错失真正的成长机会。”怕的不是项目水,怕的是你以为它能改变命运,结果只是绕了一圈回到原点。”一位经历”留学幻灭”的毕业生感慨。这场关于”英硕性价比”的讨论,或许该回归本质:我们追求的,究竟是快速包装的文凭,还是切实的自我升级?
*以上内容系网友YOYO丫米自行转载自华人生活网,该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和态度。本站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对文章或图片/视频版权有异议,请邮件至我们反馈,平台将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