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银最新报告:香港人均财富470万?养娃却不够…
最近看到个很扎心的数据。
瑞银发布《2025年全球财富报告》,中国香港以601195美元,即约470万港币的人均财富,位居世界第三,仅次于瑞士的687166美元及美国的620654美元。
实话说,第一眼看到中国香港在56个国家或地区中位居前列时,内心不是自豪亦或惊喜,而是被人均财富470万港币的这一数字深深刺痛了。
毕竟把马云的财富和大家一平均,普通人身价也会飞涨。
扎心的是,这470万港币还不够养大一个娃。此前,香港恒生银行的调查显示,在香港养育一个孩子到22岁,要足足花掉600多万港币。
前面有人说“人均”不足以代表普遍情况,那“中位数”总可以了吧?
瑞银在这份报告后也补充这一数据,结果更令人心痛:中国香港地区成年人的财富中位数仅仅222015美元、约174万港币时。
这些年香港国际地位不断攀升,再加上各项人才计划,吸引了一大批精英人士。尤其是近水楼台的内地中产们,纷纷携子女到港生活和接受港式教育。
但从幼稚园一路读到本科毕业,背后高昂的成本是始终绕不开的悬顶之剑。今天就来全面的扒一扒,在港养娃到底要花多少钱?
决定生死的幼小,
9年轻松烧掉200多万
香港幼稚园的含金量跟名牌大学平起平坐,因为入读名幼更有可能入读知名小学,进而升入知名中学,最终实现鲤鱼跃龙门的名校大学梦。
香港鸡娃也是刻在骨子里的,许多家长为了让孩子有年龄优势,会精选最佳受孕时间,尽可能让孩子出生在一月至四月。
因为在香港,2岁8个月就可以上幼稚园,早生的孩子在各方面抢占先机,这个现象也被戏称为“赢在子宫里”。
这里要区分一下,香港的幼儿园跟幼稚园不是同一个概念。
幼儿园本质上是幼儿中心或是托管班,香港常说的N班(Nursery)、PN班(Pre-Nursery)就是学前预备班,目的是让0到3岁的孩子提早适应,激发学习兴趣。
而幼稚园才是真正提供教育服务的地方,这个阶段被称为K班(Kindergarten),共有三年,分别是K1(幼儿班)、K2(低班)、K3班(高班),类似于内地的大中小班,按照课时还会把每种班分为半日班、全日班和长全日班,绝大多数幼稚园是半日班。
有些幼稚园也提供幼儿服务,比如圣士提反堂小学暨幼稚园半日班一年收费44720港元,也有高达10多万一年的。
AI生成
香港现在有1000多所幼稚园,又分为非牟利及私立两类,均是私营,换而言之是要自费的。
非牟利幼稚园多由教会、慈善或志愿团体开办,占比大概80%,港府明确把非牟利幼稚园的利润死死卡在5%以下。
700多所幼稚园还参加了「免费幼稚园计划」,其中90%合资格的幼稚园可为孩子提供
3年免费半日班服务。
仅参加了该计划的幼稚园,收费有上限,2025-26学年半日班每年11690港元,全日班或长全日班则是30390港元。
剩余没参加该计划的非牟利幼稚园学费较贵,集中在4万到20万港元之间,比如偏贵的耀中国际学校幼稚园半日班13多万一年,全日班则是20多万港元。
(图|耀中国际学校收费明细)
私立幼稚园是私人经营,占比约20%,学费差异较大,多数一年10万港币左右,也有少数是四五万港元,但普遍比非牟利幼稚园要贵。
学费之外,还会收取课本、校服、全日班膳食费、注册费(留位费)及报名费等。
其中幼稚园报名费上限是40港元,半日班注册费上限970港元,全日班是1570港元;校服在200到600港元左右,课本费一年2000港元上下;膳食费大概七八千港元一年。
(图|免学费的圣保罗堂幼稚园的收费标准)
香港教育竞争激烈,鸡娃又很盛行,本地3到5岁的孩子几乎都会去读幼稚园,2023-24学年人数就有13.6万多人,但幼稚园不是强制性的。
所以也存在些许学生直接跳过幼稚园上小学,很多新港人担心孩子太小不适应当地的幼稚园生活,也会选择让孩子从小学阶段开始入读。一般6岁时就能接受小学教育。
香港小学也是六年制,全港共594所小学,种类多样,分为官立、资助、直资及私立小学,其中私立小学又细化为私立独立学校和国际学校,不同经济条件的家庭都有适合的学校选择。
官立和资助小学是公立校,提供6年免费小学教育,它俩占了小学系统的半壁江山,共计456所,剩余的130多所私立小学和直资学校都是收费的。
直资小学共21所,学费集中在1万到4万,有4所比较例外,它们收费高,有些区别对待本地生和非本地生,没香港身份学费比本地生高出两三倍。
宏信书院是直资小学中最贵的,小一到六年级本地生7.7多万到8.45万港元一年,非本地生每年都高达15万多港币;最便宜的地利亚(闽侨)英文小学一年只要7370港元。
如果全程在直资小学就读,有身份的孩子6年总学费大概在5万到56万港元,没身份比较吃亏,六年下来最高要花95万港币,比本地生要多40多万。
直资学校不算最贵的,私立小学才是学费刺客。
私立小学中,最贵的是汉基国际学校,一年级到六年级2025-26学年收费28.66万港元,其余多数都在11万以上;
其他私立独立小学最贵的是安菲尔德圣博斯科冠英学校,一到六年级每年学费29万港币,最低三四万一年的也有,整体而言比国际小学稍微低一些。
总之,幼小阶段,如果在免费的非牟利幼稚园读完,小学接着上公立校,9年零学费。
一旦瞅准私立校的资源和国际化水平,一路从最贵的私立幼稚园升到私立小学,9年光是学费最高就得挥霍200多万。
普通幼小家庭每月花8千报兴趣班
富裕家庭豪掷千万买债券
兴趣班和学校债券也是幼小阶段的两大吞金兽。
港式教育注重全面发展,幼小阶段是兴趣培养的黄金期。
当下午三点钟的铃声响起,成群结队的香港学生会奔往各自的兴趣班。
港府不仅会资助一些免费的兴趣班,家长在课外也会给孩子至少报名一项。
香港兴趣班类型繁多,从音乐、舞蹈、绘画、棋类到编程、机器人等STEM类,再到高端的马术、击剑等应有尽有。
兴趣班一来可以让孩子拥有一技之长,拓宽视野,陶冶情操,探索自我,二来才艺特长是进名校的敲门砖,名校录取时,成绩和面试之外,课外活动和特长也是关键。
比如Band1中学皇仁书院会选择在操行、课外活动、面试表现突出的孩子,同时会特别关注有运动/乐器特长的申请者;直资名校圣保罗男女中学会优先考虑有音乐等才艺的学生。
有家长为了让孩子进入名幼,不惜花重金让孩子从PN班抢跑。
(图|圣保罗男女中学选拔对象)
香港知名证券公司富途曾采访过香港本地的家长,50%受访父母会让孩子从幼稚园阶段开始参加兴趣班,当中10%的家长每月在兴趣班上会花超过8000港币。
基本上香港家长都会为孩子安排课外兴趣班,超过两成的父母会报至少三个兴趣班,编程和机器人等科技类最受欢迎,其次是投资理财类。
某本地论坛上,香港父母分享的每月花销都大差不差,比如家有5岁和3岁小孩的一位宝妈每月支出7600港元。
香港最新月收入中位数也才2.25万港元,相当于兴趣班开支占了家庭收入的三分之一。
为了进名校,普通家长铆足了劲培养孩子特长,中产以上阶层还会把目光投向国际学校的债券。
幼小阶段的债券最激烈,因为不少学校提供幼稚园、小学及中学一条龙服务。只要迈进了幼稚园大门,往后升学一路躺赢。就算不是一条龙,有债券在手,也掌握了优先录取权。
香港有30多所学校发行债券,不同学校的称呼不一样,一般会叫做债券(Debenture)、提名权(Nomination rights)、建校费、资本税等不同名字。
建校费和资本税很普遍,收费3万到6万,也有的学校很贵,比如宣道国际学校一娃56万,二娃50.4万,三娃47.6万港币。
统称的债券最低也要10多万,40万到60万港元较普遍,有些发行已久的名校债券只能在二手市场交易,从几十万到上千万都有。
比如汉基国际学校曾高达1200万,近些年跌到500万港币;沪江维多利亚学校较为平稳,维持在300万至400万;受家长热捧的弘立书院现在也要480万港元。
国际学校债券通常不分就读年级,实行统一收费,但耀中国际学校特殊,幼小和中学价格均不同。
幼稚园一娃15万,二娃10万,三娃7.5万;小学的价格是幼稚园的大概2倍,一娃35万;二娃17.5万,三娃以上则是8.75万。
耀中国际学校是强制性的,录取学生必须在入学前购买债券,和它有相同要求的还包括新加坡国际学校,该校个人债券20万,公司债券50万港币。
如果不读国际学校,也就不为债券发愁。只要动了心思,光是买债券至少得要储备二三十万。
要是选择顶级国际学校,得按百来万计算。可见仅仅买个名校债券,数额就与人均财富470万不相上下了。
钝刀子割肉的中学:
上不完的补习班
香港中学是六年制,初中3年和高中3年是连续的,中学的消费硬骨头首先是学费和债券。
中学也分为官立和津贴中学、直资学校及私立校,占绝大多数的官立和津贴中学免费,直资和私立校收费。
中学学费结构复杂,直资校和私立校既会区分非本地生和本地生,还会对国际课程和本土DSE班收取不同费用。
直资中学学费集中在三到五万港元一年,如区别身份,本地生学费最高也才10来万一年,而非本地生学费则集中在10万多港币。
以学费最贵、提供DSE和IB课程的启思中学为例,本地生中一至中四学费是93450到98180港元,中五和中六DSE班每年103162港元,IB班148570港元。
非本地生中一和中二是169122港元/年;中三174812港元、中四187068港元;中五和中六DSE班都是19万多;中五和中六IB班接近24万港币一年。
私立中学里面,私立独立学校最低2.2万,12万以上是普遍,20多万一年的也有好几所,最贵的弘立书院毕业班29万多一年,其余年级也是26万。
国际中学学费起步就10万,最高的汉基国际学校,2025-26学年7年级到11年级收费33.83万,12年级和13年级则是34.28万港元/年。
债券在前文提过,按年级收费的耀中国际学校中学阶段已上涨到47万港币,第二个娃23.5万,三娃以上11.75万港币。
其他学校收费跟幼小相似,少至两三万的建校费,多则四五百万,甚至上千万的债券。只要想博个名校优先权,债券便会是标配。
中学阶段,不是人人都会买债券,但人人都会卷补习班,就如同幼小报兴趣班一样。
香港补习文化跟韩国有一拼,甚至盛行着「人补我补」的羊群心理,这背后跟激烈的应试教育竞争有关。
相比内地,香港不用参加残酷的分流中考,但前有小学五六年级的呈分试,后又有香港高考,前后夹击。补习从小学末一直持续到中学完,片刻不停。
数量多、时间长、费用高是香港补习班的三大特色。
早在2019年香港教育局就统计到三分之一小学生和近60%中学生会补习,疫情前香港注册补习社和教育中心约有8000家,从业员高达10万人,每年收取家长逾30亿港元。
去年有三个分别考入华仁、皇仁、英皇Band1名校的香港学生在内地社交平台爆火,他们把香港补习文化的卷展现得淋漓尽致。
采访中,中间小孩说自己周一到周五一放学就赶着去补习班;另外一位学生的妈妈本身是老师,上门补习成了每日习惯。
早前有过一个调查,香港过半家长会给孩子报补习班,超过10%父母一口气会报6个以上。如果全科补习,从下午三点放学后,孩子就一直处于补课状态。
补习费丰俭由人,有找大学生补习两三百港元的,也有知名老师一小时三四千港币的,甚至有SAT培训每小时6000多港币。
有网友晒出自家的补课费,20小时花了近8万港币,相当于每分钟66.6港元。
还有位全职陪女儿考上香港科技大学的妈妈称,女儿在国际高中三年,托福补习花了3万,另有10万花在A-Level数学和经济补习上,还有SAT、夏校、竞赛、兴趣班加起来也有12万。学费、生活费等开销算在内,三年250万。
幼小阶段卷兴趣班进好中学,中学卷补习班进好大学。和内地一样,香港学生也在被名校支配。
20.8万新港人的经济账:
读四年本科花50万,还是投110万?
熬完幼小和中学,总算能在大学做个了结。
但真是这样吗?
相比大学前各种兴趣班、补习班、债券、课外活动等,大学花销很简单,主要是学费和生活费。
香港的大学类型丰富,包括8所教资会资助的大学(港八大)、1所公款资助的香港演艺学院、3所自资大学,分别是由政府创办的香港公开大学、私立大学香港树仁大学及香港恒生大学,还有20多所自资专上院校。
看似学校选择多,但想在香港本地升学的精英家庭,目标都是港八大。
港八大历史悠久,国际声誉高,学科多元,以医学、法律、人文及商科闻名,强调全人教育及全球视野。
港八大每年把约80%学额留给本地生,录取率接近40%,剩余20%名额则是由国际生和内地高考生共享,竞争激烈,录取率低。这也是不少内地父母拼死拼活为孩子办身份的原因。
本地生录取概率大,学费也便宜——42100港元的收费维持了多年。迫于经济压力,直到去年港校们才宣布,从2025/26学年起,连续3年涨本地生学费,平均每年加5.5%,到27/28学年增至495万一年,四年读完学费不到20万港币。
非本地生学费比本地生每年至少要多10万港币,今年也迎来了全面大涨。4所大学增幅超10%,剩余4所均在6%以上。
最贵的香港大学,非本地生学费不再是统一的18.2万,而是将STEM和非STEM学院分开收费。
牙医学院、工程学院、李嘉诚医学院及理学院、计算与数据科学学院及创新学院这几所STEM学院一年学费21.8万港币;
建筑学院、文学院、经管学校、教育学院、法律学和社会科学学院非STEM学院则是19.8万港元/年。
最便宜的是香港教育大学和岭南大学一年16万港元左右,其他17万到19万是普遍数目。
计算一下,在港大STEM学院读完四年要87.2万,有身份与没有身份的孩子之间相差60多万。即便是在最便宜的岭南大学四年也要64万,比非本地生贵大概45万港币。
学费之外的大头是住宿费和生活费。香港的大学宿舍始终“僧多粥少”,宿位优先给大一和大二学生,住宿费一年大概1万到7万左右,但多数学生都得在外租房或是住自己家。
如在校外租房住,租金又因地段、合租人数、交通便利度等而不同。港大建议,在外住宿每年要准备3万到5万港币,生活费一年最高也要5万;香港浸会大学则希望大家要储备2.2万到7万港币的宿舍费;港科技预估的生活费最高是6万港币。
浸会大学在官网做了个总预算,非本地生学费、校外住宿费和生活费加起来,每年要25.18万到29.58万港币,四年下来大概110万港币。
(图|浸会大学非本地生每年费用明细)
本地生少很多,校内住每年14982港币,个人开支按一年5万来算,四年约46万港币,有了身份立省60来万港币,一瞬间就理解了现在20.8万新港人们正在做的经济账。
(图|浸会大学本地生费用明细)
教育冷暖自知,
每个孩子都有适合自己的路
梳理完在香港从幼稚园读到大学本科的费用,内心五味杂陈。这一串串数字折射出的不仅是教育成本,更是香港精英教育的残酷性。
从娘胎里计算出生月份赢在起跑线上、到决定命运的呈分试,再到港八大入场券的争夺战,每一步既在考验孩子的实力与毅力,也在筛选家长的财力与资源。
这场教育游戏的规则似乎早已写定,普通家庭在补习班、兴趣班之间精打细算,富豪家庭直接大手一挥,千万债券和学位房不在话下。
回头看瑞银报道的香港人均财富470万,倒是显得不那么惊人。
不过乐观来看,教育投入分层固然残酷,但教育投入本就是冷暖自知的过程。
无论起点如何,在香港这个收入差距悬殊、教育机会又均等的地方,每个阶层都能找到适合的选项,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当普通父母无法靠财力为孩子拼就一个畅通无阻的升学路,让孩子在有温暖、有朋友、有热爱的环境中自然生长,何尝不是一种最强托举呢?
*以上内容系网友AllaboutAUS自行转载自留学全知道,该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和态度。本站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对文章或图片/视频版权有异议,请邮件至我们反馈,平台将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