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銀最新報告:香港人均財富470萬?養娃卻不夠…
最近看到個很扎心的數據。
瑞銀髮布《2025年全球財富報告》,中國香港以601195美元,即約470萬港幣的人均財富,位居世界第三,僅次於瑞士的687166美元及美國的620654美元。
實話說,第一眼看到中國香港在56個國家或地區中位居前列時,內心不是自豪亦或驚喜,而是被人均財富470萬港幣的這一數字深深刺痛了。
畢竟把馬雲的財富和大家一平均,普通人身價也會飛漲。
扎心的是,這470萬港幣還不夠養大一個娃。此前,香港恒生銀行的調查顯示,在香港養育一個孩子到22歲,要足足花掉600多萬港幣。
前面有人說「人均」不足以代表普遍情況,那「中位數」總可以了吧?
瑞銀在這份報告后也補充這一數據,結果更令人心痛:中國香港地區成年人的財富中位數僅僅222015美元、約174萬港幣時。
這些年香港國際地位不斷攀升,再加上各項人才計劃,吸引了一大批精英人士。尤其是近水樓台的內地中產們,紛紛攜子女到港生活和接受港式教育。
但從幼稚園一路讀到本科畢業,背後高昂的成本是始終繞不開的懸頂之劍。今天就來全面的扒一扒,在港養娃到底要花多少錢?
決定生死的幼小,
9年輕鬆燒掉200多萬
香港幼稚園的含金量跟名牌大學平起平坐,因為入讀名幼更有可能入讀知名小學,進而升入知名中學,最終實現鯉魚躍龍門的名校大學夢。
香港雞娃也是刻在骨子裡的,許多家長為了讓孩子有年齡優勢,會精選最佳受孕時間,儘可能讓孩子出生在一月至四月。
因為在香港,2歲8個月就可以上幼稚園,早生的孩子在各方面搶佔先機,這個現象也被戲稱為「贏在子宮裡」。
這裏要區分一下,香港的幼兒園跟幼稚園不是同一個概念。
幼兒園本質上是幼兒中心或是託管班,香港常說的N班(Nursery)、PN班(Pre-Nursery)就是學前預備班,目的是讓0到3歲的孩子提早適應,激發學習興趣。
而幼稚園才是真正提供教育服務的地方,這個階段被稱為K班(Kindergarten),共有三年,分別是K1(幼兒班)、K2(低班)、K3班(高班),類似於內地的大中小班,按照課時還會把每種班分為半日班、全日班和長全日班,絕大多數幼稚園是半日班。
有些幼稚園也提供幼兒服務,比如聖士提反堂小學暨幼稚園半日班一年收費44720港元,也有高達10多萬一年的。
AI生成
香港現在有1000多所幼稚園,又分為非牟利及私立兩類,均是私營,換而言之是要自費的。
非牟利幼稚園多由教會、慈善或志願團體開辦,佔比大概80%,港府明確把非牟利幼稚園的利潤死死卡在5%以下。
700多所幼稚園還參加了「免費幼稚園計劃」,其中90%合資格的幼稚園可為孩子提供
3年免費半日班服務。
僅參加了該計劃的幼稚園,收費有上限,2025-26學年半日班每年11690港元,全日班或長全日班則是30390港元。
剩餘沒參加該計劃的非牟利幼稚園學費較貴,集中在4萬到20萬港元之間,比如偏貴的耀中國際學校幼稚園半日班13多萬一年,全日班則是20多萬港元。
(圖|耀中國際學校收費明細)
私立幼稚園是私人經營,佔比約20%,學費差異較大,多數一年10萬港幣左右,也有少數是四五萬港元,但普遍比非牟利幼稚園要貴。
學費之外,還會收取課本、校服、全日班膳食費、註冊費(留位費)及報名費等。
其中幼稚園報名費上限是40港元,半日班註冊費上限970港元,全日班是1570港元;校服在200到600港元左右,課本費一年2000港元上下;膳食費大概七八千港元一年。
(圖|免學費的聖保羅堂幼稚園的收費標準)
香港教育競爭激烈,雞娃又很盛行,本地3到5歲的孩子幾乎都會去讀幼稚園,2023-24學年人數就有13.6萬多人,但幼稚園不是強制性的。
所以也存在些許學生直接跳過幼稚園上小學,很多新港人擔心孩子太小不適應當地的幼稚園生活,也會選擇讓孩子從小學階段開始入讀。一般6歲時就能接受小學教育。
香港小學也是六年制,全港共594所小學,種類多樣,分為官立、資助、直資及私立小學,其中私立小學又細化為私立獨立學校和國際學校,不同經濟條件的家庭都有適合的學校選擇。
官立和資助小學是公立校,提供6年免費小學教育,它倆佔了小學系統的半壁江山,共計456所,剩餘的130多所私立小學和直資學校都是收費的。
直資小學共21所,學費集中在1萬到4萬,有4所比較例外,它們收費高,有些區別對待本地生和非本地生,沒香港身份學費比本地生高出兩三倍。
宏信書院是直資小學中最貴的,小一到六年級本地生7.7多萬到8.45萬港元一年,非本地生每年都高達15萬多港幣;最便宜的地利亞(閩僑)英文小學一年只要7370港元。
如果全程在直資小學就讀,有身份的孩子6年總學費大概在5萬到56萬港元,沒身份比較吃虧,六年下來最高要花95萬港幣,比本地生要多40多萬。
直資學校不算最貴的,私立小學才是學費刺客。
私立小學中,最貴的是漢基國際學校,一年級到六年級2025-26學年收費28.66萬港元,其餘多數都在11萬以上;
其他私立獨立小學最貴的是安菲爾德聖博斯科冠英學校,一到六年級每年學費29萬港幣,最低三四萬一年的也有,整體而言比國際小學稍微低一些。
總之,幼小階段,如果在免費的非牟利幼稚園讀完,小學接著上公立校,9年零學費。
一旦瞅准私立校的資源和國際化水平,一路從最貴的私立幼稚園升到私立小學,9年光是學費最高就得揮霍200多萬。
普通幼小家庭每月花8千報興趣班
富裕家庭豪擲千萬買債券
興趣班和學校債券也是幼小階段的兩大吞金獸。
港式教育注重全面發展,幼小階段是興趣培養的黃金期。
當下午三點鐘的鈴聲響起,成群結隊的香港學生會奔往各自的興趣班。
港府不僅會資助一些免費的興趣班,家長在課外也會給孩子至少報名一項。
香港興趣班類型繁多,從音樂、舞蹈、繪畫、棋類到編程、機器人等STEM類,再到高端的馬術、擊劍等應有盡有。
興趣班一來可以讓孩子擁有一技之長,拓寬視野,陶冶情操,探索自我,二來才藝特長是進名校的敲門磚,名校錄取時,成績和面試之外,課外活動和特長也是關鍵。
比如Band1中學皇仁書院會選擇在操行、課外活動、面試表現突出的孩子,同時會特別關注有運動/樂器特長的申請者;直資名校聖保羅男女中學會優先考慮有音樂等才藝的學生。
有家長為了讓孩子進入名幼,不惜花重金讓孩子從PN班搶跑。
(圖|聖保羅男女中學選拔對象)
香港知名證券公司富途曾採訪過香港本地的家長,50%受訪父母會讓孩子從幼稚園階段開始參加興趣班,當中10%的家長每月在興趣班上會花超過8000港幣。
基本上香港家長都會為孩子安排課外興趣班,超過兩成的父母會報至少三個興趣班,編程和機器人等科技類最受歡迎,其次是投資理財類。
某本地論壇上,香港父母分享的每月花銷都大差不差,比如家有5歲和3歲小孩的一位寶媽每月支出7600港元。
香港最新月收入中位數也才2.25萬港元,相當於興趣班開支佔了家庭收入的三分之一。
為了進名校,普通家長鉚足了勁培養孩子特長,中產以上階層還會把目光投向國際學校的債券。
幼小階段的債券最激烈,因為不少學校提供幼稚園、小學及中學一條龍服務。只要邁進了幼稚園大門,往後升學一路躺贏。就算不是一條龍,有債券在手,也掌握了優先錄取權。
香港有30多所學校發行債券,不同學校的稱呼不一樣,一般會叫做債券(Debenture)、提名權(Nomination rights)、建校費、資本稅等不同名字。
建校費和資本稅很普遍,收費3萬到6萬,也有的學校很貴,比如宣道國際學校一娃56萬,二娃50.4萬,三娃47.6萬港幣。
統稱的債券最低也要10多萬,40萬到60萬港元較普遍,有些發行已久的名校債券只能在二手市場交易,從幾十萬到上千萬都有。
比如漢基國際學校曾高達1200萬,近些年跌到500萬港幣;滬江維多利亞學校較為平穩,維持在300萬至400萬;受家長熱捧的弘立書院現在也要480萬港元。
國際學校債券通常不分就讀年級,實行統一收費,但耀中國際學校特殊,幼小和中學價格均不同。
幼稚園一娃15萬,二娃10萬,三娃7.5萬;小學的價格是幼稚園的大概2倍,一娃35萬;二娃17.5萬,三娃以上則是8.75萬。
耀中國際學校是強制性的,錄取學生必須在入學前購買債券,和它有相同要求的還包括新加坡國際學校,該校個人債券20萬,公司債券50萬港幣。
如果不讀國際學校,也就不為債券發愁。只要動了心思,光是買債券至少得要儲備二三十萬。
要是選擇頂級國際學校,得按百來萬計算。可見僅僅買個名校債券,數額就與人均財富470萬不相上下了。
鈍刀子割肉的中學:
上不完的補習班
香港中學是六年制,初中3年和高中3年是連續的,中學的消費硬骨頭首先是學費和債券。
中學也分為官立和津貼中學、直資學校及私立校,占絕大多數的官立和津貼中學免費,直資和私立校收費。
中學學費結構複雜,直資校和私立校既會區分非本地生和本地生,還會對國際課程和本土DSE班收取不同費用。
直資中學學費集中在三到五萬港元一年,如區別身份,本地生學費最高也才10來萬一年,而非本地生學費則集中在10萬多港幣。
以學費最貴、提供DSE和IB課程的啟思中學為例,本地生中一至中四學費是93450到98180港元,中五和中六DSE班每年103162港元,IB班148570港元。
非本地生中一和中二是169122港元/年;中三174812港元、中四187068港元;中五和中六DSE班都是19萬多;中五和中六IB班接近24萬港幣一年。
私立中學裏面,私立獨立學校最低2.2萬,12萬以上是普遍,20多萬一年的也有好幾所,最貴的弘立書院畢業班29萬多一年,其餘年級也是26萬。
國際中學學費起步就10萬,最高的漢基國際學校,2025-26學年7年級到11年級收費33.83萬,12年級和13年級則是34.28萬港元/年。
債券在前文提過,按年級收費的耀中國際學校中學階段已上漲到47萬港幣,第二個娃23.5萬,三娃以上11.75萬港幣。
其他學校收費跟幼小相似,少至兩三萬的建校費,多則四五百萬,甚至上千萬的債券。只要想博個名校優先權,債券便會是標配。
中學階段,不是人人都會買債券,但人人都會卷補習班,就如同幼小報興趣班一樣。
香港補習文化跟韓國有一拼,甚至盛行著「人補我補」的羊群心理,這背後跟激烈的應試教育競爭有關。
相比內地,香港不用參加殘酷的分流中考,但前有小學五六年級的呈分試,后又有香港高考,前後夾擊。補習從小學末一直持續到中學完,片刻不停。
數量多、時間長、費用高是香港補習班的三大特色。
早在2019年香港教育局就統計到三分之一小學生和近60%中學生會補習,疫情前香港註冊補習社和教育中心約有8000家,從業員高達10萬人,每年收取家長逾30億港元。
去年有三個分別考入華仁、皇仁、英皇Band1名校的香港學生在內地社交平台爆火,他們把香港補習文化的卷展現得淋漓盡致。
採訪中,中間小孩說自己周一到周五一放學就趕著去補習班;另外一位學生的媽媽本身是老師,上門補習成了每日習慣。
早前有過一個調查,香港過半家長會給孩子報補習班,超過10%父母一口氣會報6個以上。如果全科補習,從下午三點放學后,孩子就一直處於補課狀態。
補習費豐儉由人,有找大學生補習兩三百港元的,也有知名老師一小時三四千港幣的,甚至有SAT培訓每小時6000多港幣。
有網友曬出自家的補課費,20小時花了近8萬港幣,相當於每分鐘66.6港元。
還有位全職陪女兒考上香港科技大學的媽媽稱,女兒在國際高中三年,託福補習花了3萬,另有10萬花在A-Level數學和經濟補習上,還有SAT、夏校、競賽、興趣班加起來也有12萬。學費、生活費等開銷算在內,三年250萬。
幼小階段卷興趣班進好中學,中學卷補習班進好大學。和內地一樣,香港學生也在被名校支配。
20.8萬新港人的經濟賬:
讀四年本科花50萬,還是投110萬?
熬完幼小和中學,總算能在大學做個了結。
但真是這樣嗎?
相比大學前各種興趣班、補習班、債券、課外活動等,大學花銷很簡單,主要是學費和生活費。
香港的大學類型豐富,包括8所教資會資助的大學(港八大)、1所公款資助的香港演藝學院、3所自資大學,分別是由政府創辦的香港公開大學、私立大學香港樹仁大學及香港恆生大學,還有20多所自資專上院校。
看似學校選擇多,但想在香港本地升學的精英家庭,目標都是港八大。
港八大歷史悠久,國際聲譽高,學科多元,以醫學、法律、人文及商科聞名,強調全人教育及全球視野。
港八大每年把約80%學額留給本地生,錄取率接近40%,剩餘20%名額則是由國際生和內地高考生共享,競爭激烈,錄取率低。這也是不少內地父母拼死拼活為孩子辦身份的原因。
本地生錄取概率大,學費也便宜——42100港元的收費維持了多年。迫於經濟壓力,直到去年港校們才宣布,從2025/26學年起,連續3年漲本地生學費,平均每年加5.5%,到27/28學年增至495萬一年,四年讀完學費不到20萬港幣。
非本地生學費比本地生每年至少要多10萬港幣,今年也迎來了全面大漲。4所大學增幅超10%,剩餘4所均在6%以上。
最貴的香港大學,非本地生學費不再是統一的18.2萬,而是將STEM和非STEM學院分開收費。
牙醫學院、工程學院、李嘉誠醫學院及理學院、計算與數據科學學院及創新學院這幾所STEM學院一年學費21.8萬港幣;
建築學院、文學院、經管學校、教育學院、法律學和社會科學學院非STEM學院則是19.8萬港元/年。
最便宜的是香港教育大學和嶺南大學一年16萬港元左右,其他17萬到19萬是普遍數目。
計算一下,在港大STEM學院讀完四年要87.2萬,有身份與沒有身份的孩子之間相差60多萬。即便是在最便宜的嶺南大學四年也要64萬,比非本地生貴大概45萬港幣。
學費之外的大頭是住宿費和生活費。香港的大學宿舍始終「僧多粥少」,宿位優先給大一和大二學生,住宿費一年大概1萬到7萬左右,但多數學生都得在外租房或是住自己家。
如在校外租房住,租金又因地段、合租人數、交通便利度等而不同。港大建議,在外住宿每年要準備3萬到5萬港幣,生活費一年最高也要5萬;香港浸會大學則希望大家要儲備2.2萬到7萬港幣的宿舍費;港科技預估的生活費最高是6萬港幣。
浸會大學在官網做了個總預算,非本地生學費、校外住宿費和生活費加起來,每年要25.18萬到29.58萬港幣,四年下來大概110萬港幣。
(圖|浸會大學非本地生每年費用明細)
本地生少很多,校內住每年14982港幣,個人開支按一年5萬來算,四年約46萬港幣,有了身份立省60來萬港幣,一瞬間就理解了現在20.8萬新港人們正在做的經濟賬。
(圖|浸會大學本地生費用明細)
教育冷暖自知,
每個孩子都有適合自己的路
梳理完在香港從幼稚園讀到大學本科的費用,內心五味雜陳。這一串串數字折射出的不僅是教育成本,更是香港精英教育的殘酷性。
從娘胎里計算出生月份贏在起跑線上、到決定命運的呈分試,再到港八大入場券的爭奪戰,每一步既在考驗孩子的實力與毅力,也在篩選家長的財力與資源。
這場教育遊戲的規則似乎早已寫定,普通家庭在補習班、興趣班之間精打細算,富豪家庭直接大手一揮,千萬債券和學位房不在話下。
回頭看瑞銀報道的香港人均財富470萬,倒是顯得不那麼驚人。
不過樂觀來看,教育投入分層固然殘酷,但教育投入本就是冷暖自知的過程。
無論起點如何,在香港這個收入差距懸殊、教育機會又均等的地方,每個階層都能找到適合的選項,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當普通父母無法靠財力為孩子拼就一個暢通無阻的升學路,讓孩子在有溫暖、有朋友、有熱愛的環境中自然生長,何嘗不是一種最強托舉呢?
*以上內容系網友AllaboutAUS自行轉載自留學全知道,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