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不“中”了?澳洲高薪家庭也活成了月光族

年入30万,却存不下钱;

月薪过万,却买不起安心。

在高利率与高生活成本夹击下,

的“中产”标签正变得越来越尴尬。

到底谁才是真正的中产?

当努力无法换来稳稳的生活,

我们是否也该重新定义“富裕”与“体面”?

01当30万年薪也变成月光族:你以为的中产,早已被现实打脸

上个财年结束,这个高利率、低消费的年份让太多澳洲人终于明白:

钱,不是赚得越多越好用,

而是花起来越来越难下手。

尤其是那个曾经代表稳定、体面、有保障的“中产阶级”——如今在澳洲社会,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光环。

不信你看看Reddit,一个标题为“年收入十万,我算中产吗?”的帖子,点燃了成千上万条留言。

有说30万都不够花的,也有说五万已经过得很舒服的。这让许多华人家庭也开始自问: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中产?

我们先从数据出发。根据(ABS)2024年资料,全职员工的年收入中位数为67,600澳元。根据经济学上对“中产阶级”的定义——

收入介于中位数75%~200%之间的群体

这也就意味着在50,700—~135,200澳元

年收入范围内的,才算中产

超过135,200澳元?恭喜你,已经是名义上的“中上阶层”;低于50,700?那么你就是金字塔底层的一部分。

可是——这样的分界线真的有意义吗?

看看一个网友的真实回应:

“我和我老婆加起来一年赚30万澳元,养两个,住在近郊,但我们根本存不到钱。别说投资了,连度假都得掂量好几次。”

来,我们帮他算一笔账:税后收入:约21.6万澳元(根据现行个人所得税率,分别扣税8万)

房贷支出:若购买近郊250万澳元的,只付20%首付,剩下的200万贷款年利率6.12%,每月供款为12,146澳元,一年要还近14.6万

学费支出:两个孩子若都念私校,每人每年约2.5万澳元,一年就是5万

只剩下的2万块要支撑什么?车贷、水电煤、保险、医疗费、吃穿日用……连额外买双鞋都要捏着算。

看着明明是高收入,却活得像“穷忙族”,这样的中产家庭在今天的澳洲,越来越多。他们或许开着不错的车,住着体面的房子,但其实背后是沉重的贷款和极限边缘的现金流。

他们没时间喘息,没精力转行,更没有余力谈什么生活品质。

也因此,“消费降级”成为了去年澳洲最流行的社会现象:越来越多华人开始购买9.9澳元的便当盒饭

廉价中国电动车BYD销量飙升

郊区和小城市成为年轻家庭的新选择,人口不再往市中心挤,而是转向外围寻找生活的“可负担感”。

当“中产”不再富有,当“努力”不再保证稳定,更多澳洲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财务状况和生活方式:与其死撑面子,不如诚实过日子。

02当RM Williams与BYD擦肩而过:澳洲中上阶层的“新标签”,你中了几项?

虽然收入是中产的核心衡量标准,但在现实生活中,判断一个人是否属于“中上阶层”的方式远比这复杂。

近日,Reddit上数百名用户分享了自己眼中“中上阶层的典型特征”,其中不少条件听起来令人莞尔,却又有几分写实。

让我们来盘点这份让妈妈们热烈讨论的清单:

拥有一艘船,但几乎从未使用过

三双或以上的RM Williams

每年两个孩子的私校学费总额,相当于一台特斯拉的价格

年轻家庭在没父母帮助下,独立买下城市中位数价格的住宅

每年固定全家出国度假一次

在David Jones、Myer等百货公司日常消费

家中配有Aesop香皂、户外厨房与内建制冰机的冰箱

假日开LandCruiser,一家人穿着Country Road去咖啡馆吃早午餐

太太背着Gucci,先生戴着劳力士,孩子穿Mini Rodini

餐厅点菜不看价钱,不会在意6澳元的可乐

拥有度假屋或投资房

这些特征固然带点夸张,但背后呈现的是一个社会事实:

在澳洲,

中上阶层的本质不是“能赚多少钱”,

而是“能不能不焦虑地花钱”。

当你不需要每一笔开支都要算计当你能在孩子生病时,不犹豫地请长假照顾当你能在餐厅点想吃的,而不是挑便宜的当你在家有保洁、有园丁、有足够空间让孩子玩耍

这,就是“真正的富裕”。

与之相对的是一群看似收入颇高的“隐形中产焦虑者”:

他们为了面子咬牙供房,

为了孩子硬撑私校,

为了朋友圈的认同,

强撑着度假和高消费!

但其实每天都在为下一次账单忧心忡忡,处于一种“资产看起来丰厚,现金却极度匮乏”的财务压力中。

这也难怪,澳洲越来越多华人选择“逆向思考”:不再死磕市区高房价,转向郊区或次中心寻找平衡;不再为私校而战,而是选择学区公立学校与家庭品质共存。

不再追求表面光鲜,而是真正活得“可持续”。

一位住在外围的华人妈妈就说得很直白:“以前我总羡慕开欧洲车、假日出国的朋友圈;但现在我开BYD、带娃去公园野餐,反而感觉轻松又幸福。”

03小编结语

2025年的澳洲,让太多人开始重新定义什么是“成功”,什么是“幸福”。

中产,曾经是努力后的标志,现在却变成了焦虑的代名词。也许,与其拼命追求虚构的中产幻象,我们更该关心的是——自己的财务是否健康、生活是否有余裕、孩子是否快乐、家庭是否稳定。

毕竟,无论RM Williams穿几双、船开几次,回到家那顿饭是否自在,才是生活真正的标准。在这场关于身份与财富的辩论中,也许我们都该承认:中产从来不是身份,它只是一种选择生活方式的能力——而这份能力,本就该属于每一个脚踏实地过日子的人。

*以上内容系网友指点山河自行转载自大澳网,该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和态度。本站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对文章或图片/视频版权有异议,请邮件至我们反馈,平台将会及时处理。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