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前,那个扬言“高考太简单,耽误我打工”的狂妄少年,如今怎么样了?

2025年07月07日 23:49

7年前的夏天,一名在工地上收到清华录取通知书的少年爆火出圈。

少年名叫单小龙,曾经有报道说,他是第一个走出高考考场的学生,还说:“啥考题,也太简单了吧,耽误我打工时间了。”

这话听起来分外“狂妄”,直接把单小龙的名字送上热搜第一。

近几年,有人说单小龙被清华退学,因为他已经不在原本的班级名单中。

一直低调内敛的单小龙首次澄清,“耽误我打工时间”这句话是假的,被清华退学也是假的

7年过去,事实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单小龙如今怎么样了?

有网友说单小龙在工地收清华录取通知书是炒作。其实高考结束后,单小龙选择搬砖挣钱,确有原因。

1999年10月,单小龙出生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一个贫困县,他的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以务农为生。单小龙还有一个哥哥和姐姐,他是家里的老三。

早年,父亲在外务工,因腰部受重伤无法再从事重体力劳动,再加上母亲身患眼疾多年,两人干农活时明显力不从心。后来父母在当地帮村民收青菜,一个月能有一两千的收入。

因家境贫困,单小龙一家被村委归为贫困户,虽然每年都能收到补助,但靠日常收入和补助供三个读书还是十分困难。

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单小龙的哥哥早早辍学外出打工,工资都用来补贴家用。

想让下一代过上好生活,父母抱着迫切的希望将单小龙和姐姐送到邻村有英语课的小学上学,并且每天接送两个孩子上学放学,风雨无阻。

从小学开始,单小龙和姐姐就主动帮家里干农活。两个人瘦瘦小小的,拉着几十斤重的肥料给地施肥。

他们的衣服被汗水浸透,脸上身上蹭得到处是灰,累得气喘吁吁,也要咬牙坚持把肥料袋拖到地里。

除了干农活,每天在家里,父母最常说的话就是“你们要好好学习”。

虽然干农活劳累,但丝毫没影响单小龙的学习成绩。单小龙从小就有高效学习的习惯,能半个小时完成的学习任务,绝不拖到一小时,如果学不进去了,他就干家务缓缓思绪。

中考时,单小龙以全县第5名的成绩考入了宁夏的优秀高中——银川一中。

异地上学,学校要求住宿。得知单小龙的家庭状况后,学校为单小龙办了贫困生补贴。为了方便和儿子联系,父亲把自己用了三年多的按键送给儿子。

高一时,一次月度测验,单小龙的数学考了116分,父亲怀疑是手机影响了他的学习,还曾没收过一段时间。

单小龙总结自己高中三年只干两件事,帮家里干活和学习。

高效的习惯从小保持到现在,但大量做题还是挤占了他的睡眠时间。每天,他都是宿舍里最后一个关掉小台灯睡觉的人,却往往是最早到教室的。

高中三年很快就过去了。高考结束时,单小龙是第一个出考场的,遇到记者采访,他都摆摆手没有说太多话,“耽误我打工”这样的话更是从未说过。

高考结束那年,正好是单小龙姐姐考入银川医科大学的第二年,虽然单小龙的父母对儿女的成绩都是满心欢喜,但供两个小孩上大学绝非易事。

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考试一结束,单小龙就去了家附近的工地打工。之所以没选择城里较轻松的工作,是因为单小龙想就近照顾身体不好的父母。

单小龙的工作是搬砖和扛钢管,日薪200元。在工地上,他常常要从早干到晚,经过夏天刺眼的阳光暴晒,钢管被烤得烫手,他的肤色也一天比一天黑。

刚开始,他爬上脚手架还很费劲,后来爬的次数多了,他手脚并用,三两下就在二楼的脚手架上站稳。

单小龙一天最多扛600根钢管,每根20斤左右,累计一天要搬近12000斤的钢管!每到工地吃饭时,单小龙手脚都累到不自觉发抖,休息后还是觉得力竭虚弱。

2018年6月底,录取通知书寄到家里的时候,单小龙还在工地搬钢管。突然,同村的朋友跑着来到工地报喜:“单小龙!单小龙!你考上清华啦!”

单小龙脑子一蒙,周围的工友们纷纷放下手中的工具来到他身边,拍拍他肩膀祝贺。随即,单小龙感到一阵心酸和激动,他擦了擦眼角的泪水,放下安全头盔,跑向家中。

小学时,单小龙的理想“走出大山”,如今已靠着自己的努力和学习天赋实现。

单小龙火了以后,很多记者来到他的家乡采访。

突然一天,一篇标题为《工地收到清华录取通知书的狂妄少年,高考结束后曾说:啥考题耽误我打工》的文章,走进人们视野。

瞬间,各大营销号纷纷转载,很多人都信以为真,甚至连单小龙家附近的邻居路过都要聊几句“他高考结束后说的话”。

假新闻截图

事情的真相是,单小龙确实是第一个走出考场的学生,但他从没说过“啥考题耽误我打工”的话,他是从高考结束后才开始去工地打工的,打工的目的也只是赚大学的学费和补贴家用。

那时,每次单小龙看到类似文章都会举报投诉,希望平台能够把文章删除。

营销号的传播给单小龙带来不小的影响,无数人的追捧声也让这个质朴单纯的男孩陷入迷茫

上大学时,单小龙原以为自己会心情状态良好地迎接美好未来,可生活中总有一些事情令他感到苦恼。

一次交班费时,单小龙已经把钱准备好了,却发现班长和几个同学已经替他交了,班长对他说:“没关系,你不用交了,我们替你交。”

其实按照高校的规定,贫困生的信息都会被保护起来,但单小龙的贫困生身份,校园内绝大多数人都知道。

于是,他常常会感到“没有秘密,也没有过往可言,完全像个透明人”。

同学替他交钱时,他能理解同学的好心,但他还是感到难堪,每次他都谢过当事人,自己交了费用。

还有一次,单小龙和朋友走在校园里。突然,一个不认识的学生迎面对着他说:“你就是那个搬砖上清华的吗?你好厉害!”单小龙微笑谢过,继续前行。

但只有他自己知道,每每走在校园里,他人附着在自己身上的目光和背后的窃窃私语多么令他难受。

从上大学以来,他一直被打上自强励志的标签,比起其他学生,他没有隐私,所有人都知道他的大部分家世和自身情况。

他曾陷入自卑的情绪,也对未来感到迷茫。他能感受到大家对自己的期望,但这种期望让他很有压力。

他常常想:“如果连保研都保不上,应该非常对不起大家的期望吧。”

还好这样的情绪并没有影响他太多。2019年,他和同学一同去亦庄体验日结工作,他先是做了快递分拣员,之后在印刷厂当流水线工人。春节时,他注意到有人专门从老家回来工作,只因那段时间工资高。

每周三,他和同学还会回到学校,和食堂做饭师傅、教学楼的保洁保安等共同工作。他给工友讲基础英语和文化知识,聊在外打工经历、生活状态、收入支出和家庭情况。

在外的那些日子,工友们给了单小龙很多帮助、鼓励和慰藉:“看着那些和父辈年纪差不多的面孔,一霎眼,仿佛那就是自己的父辈。”

见的人多了,单小龙对生活的感受增加了很多,他也渐渐能够放下心结,敞开心扉。他想要摆脱自卑,找回自信,做更多有意义的事。

2020年,单小龙上大二。暑假时,县政府提出组织一个“七彩假期”活动,单小龙参与其中,和几个朋友一起办了一个公益补习班,共同给家庭经济水平一般且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免费补习。

除了英语,其他科目单小龙都教,一天上五六节课,他常常备课到深夜12点,早上7点就起床去上课。

“我从来没上过补习班,但希望尽自己的一份力,把更好的学习条件带给更多家庭困难的学生。”

那段时间他很累,但他也很开心,他能感受到学生们那种“憋着一口气好学的劲头”。

大学在校期间,他还曾获得物理竞赛一等奖、数学竞赛三等奖、“七彩假期”优秀志愿者等奖项及称号。

就在一切开始顺利的时候,2021年,突然,一个网友爆料再次将单小龙推到舆论的浪头上:“单小龙被退学了!他们班的学籍表里没有单小龙了!”

其实,班级学籍表中没有单小龙的原因是——单小龙去当兵了。

早在大一大二时,一次校园讲座让单小龙萌生了报效祖国的念头。

讲座中,校友朱凤蓉将军的一句话引发了单小龙的共鸣:“我们是从清华毕业的极普通的学生,仅仅因为投身到了伟大的事业中,才体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如何能更好地回馈社会、报效国家,单小龙想到了当兵:“我想换个环境再好好地沉淀一下。”

同时他也想试着通过当兵的这两年,开阔眼界,摆脱自卑,增长自信,投身到伟大的事业中,体现人生价值。

图片来源:人民海军

2021年,他入伍后成为北海舰队的一名新兵。每天的日常工作很固定,站岗、训练、执勤、整理内务。

得益于从小干农活的锻炼,单小龙比同期加入的队友更快适应训练生活。

练习据枪时,他们在寒风中一练就是一天;每晚站岗执勤时,他穿着防弹衣,握着枪,站在战位,一动不动。

长期的站岗执勤,令他琢磨出一句话:“伟大在于平淡,光荣在于漫长。”

因为单小龙是电子工程系的学生,入伍期间他利用自己的专长,负责部队里60多台电脑的维修,空闲时间还辅导战友考学。

辛苦的训练让他认识到身体的极限,并逐步挑战极限;和战友之间的日常相处,让他感受到人和人之间坦诚的情谊,在这里,没有人知道他身上的标签。

在部队,大家都只觉得他是一个坚韧、善良、友好的小伙子,他还曾获“四有”优秀士兵并受嘉奖一次。

图片来源:人民海军

他没有聊很多部队的辛苦经历,只说两年的部队经历,让他觉得世界上“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一个项目没练好就一直练,布置的任务想尽办法必须完成,就是这种很硬朗的作风”。这种经历带给他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退伍后,他回到清华继续完成学业,利用闲暇时间投身国防教育,加入学校国防教育讲师团,希望带动更多人增强国防意识。

之前的退学风波不攻自破,当时手机已上交的单小龙并不知道外界的传闻,如今那些传闻再也不能影响他。当兵回归后,他对自己的未来有了切实的计划,对人生也有了更深的体悟。

现在,老师和同学再看到单小龙以前的报道都会转给他,曾经的单小龙对报道有误的营销号很排斥,现在他已经不再在意。他说:“我发现,过去是现在的一部分,成长就是自我接纳的过程,现在已经没什么好纠结的了。”

2024年6月29日,大学毕业的单小龙宣布已获得免试攻读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硕士研究生的资格。如今,他即将是清华大学的一名研二学生。

回望过去,家庭带给他担当和奉献,舆论带给他苦恼和思考,打工带给他“生活所迫”和敞开心扉,部队带给他挑战和坚忍……

在2018年,单小龙曾向采访他的记者提问:“我之前一直在想,为什么有的人富裕,有的人贫穷?每个人其实差不了太多,为什么家庭环境差得这么大?”

现在经过七年的历练,他想,他可以自己回答这个问题:“贫困只是一个暂时的状态,只要你去争取,这个状态可以被扭转。”

曾经那个因为贫穷和“出名”自卑迷茫的少年,如今已脱胎换骨。曾经一片黄土地的家乡在2020年完成了脱贫攻坚,在政府的帮助下,他的家庭也不再是贫困户。

大学期间,学校的帮扶政策和奖学金覆盖了单小龙的学费和生活费,他很少再为费用发愁。

对于未来,单小龙希望还能有机会继续攻读该专业的博士学位,继续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出一份力。

在一段给高考学子的寄语中,单小龙说:“高考之后,就是一番新的路途,有的人满载而归,有的人心有不甘,我想高考只是人生的一个节点,把握好当下的经历,才能去迎接新的生活。

“进入大学,我希望你们能够继续保持高考前的心气,同时能够把自己更加置于社会当中,去学会将自己的命运发展和祖国的需要结合起来。

“或许我们默默无闻,但是我们永远在路上。”

这段给高考学子的寄语,像极了单小龙对曾经的自己想说的话。

*以上内容系网友FindAus自行转载自青年文摘,该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和态度。本站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对文章或图片/视频版权有异议,请邮件至我们反馈,平台将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