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习退出机制?石泰峰大刀猛砍
阿波罗网王笃若报导/人民日报7月3日刊出纪念李克强诞辰70周年的6000字长文,随即被删除,求是转载亦遭秒删,微信平台限制转发。这一“秒删事件”被解读为中共高层权斗的信号之一。而中组部长石泰峰近期密集人事操作、官媒发布《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工作条例》,更使外界推测北戴河会议将召开,可能讨论高层人事变动,甚至“接班”议题。
决策议事协调机构出场,会否成为北戴河会议的“召集机构”(图片来源:网络截图)
石泰峰从3月底开始展开官场大洗牌,仅5月至6月底,就至少调整25名副省部级官员,其中一半为正厅升任省级副职,凸显其“清洗”力度。这批官员中无一人出自“清华系”,反倒是“北大系”大举上位:如北大法学博士后王旭,从甘肃省副省长调任天津市副市长;北大国际关系专业出身的黄瑞雪,从甘肃副省长兼公安厅厅长“飞降”四川,继续出任副省长兼公安厅厅长;北大应用经济学博士后赵辰昕,原为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正厅级),如今空降河北出任常务副省长。
作者今涛拍暗在看中国撰文分析,这些官员大多拥有中央党校背景。党校既是习近平把控干部晋升的甄别系统,又是中组部考核依据。若无中组部默认,石泰峰不可能完成此轮“非清华系”的升迁清洗,因此也可能意味着习阵营内部出现某种“过渡安排”。
石泰峰是否一直在为北戴河会议整理官场?(图片来源:网络截图)
外界长期关注的“团派”并不存在于实质权斗之中,但“北大系”却因人脉、缘分交织,形成某种“松散阵营”。曾被归入“团派”的胡春华为北大中文系毕业,前教育部长陈宝生、前自然资源部长王广华、前央行行长易纲等,皆属北大出身。如今担任中组部长的石泰峰,同样出身北大,其密集调整更像是在为可能的“习退机制”预设官僚架构。
李克强作为北大法律系毕业生,于2023年10月26日突发心脏病去世。虽已退休,但其“非习”象征性强,引发外界长期质疑其死因。此次党媒高调纪念却被秒删,反映出习阵营对其“象征遗产”的极度敏感。
近期出台的《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工作条例》,突击发布,正好成为北戴河会议合法“框架”,而石泰峰的密集人事调整可视为条例生效后首次“协调工作”前的布阵。
北戴河会议自2003年胡锦涛时期被废除,习近平上台后更通过制度终结“元老干政”。但高层仍每年赴北戴河休假,引发外界猜测会议是否暗中继续举行。尤其今年种种信号叠加,李克强遭删文纪念、条例出炉、官场洗牌,使人相信2025年北戴河会议有望“复活”,并承载权力交接的历史任务。
1958年9月1日人民日报第1版报导北戴河会议(图片来源:网络截图)
历史上唯一被公开报道的北戴河会议,是1958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由人民日报于9月1日报导,出席者包括政治局委员、省级书记及部委首脑。
作者认为,若此次会议真开,将可能包括正国级、副国级退休元老及现职高官,构成决定习近平去留的关键平台。
我们拭目以待。
原文链接:布局习退出机制?石泰峰大刀猛砍(图),来源:阿波罗网王笃若报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