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情系中华

薛守维:碑刻

作者:

碑刻在有着很长的历史。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彰扬官兵的功绩,下令将他们的事业刻字立石。当时称此为“刻石”,这就是最早的碑刻了。

由于把文字记载在石碑上,要比写在竹简上保存的时间来得长久,所以到了东汉时期,树碑刻石之风更为盛行。这时期比较出名的有《汉石经》、《西峡颂》、《石门颂》等。《石门颂》是东汉建和二年汉中太守王升为颂扬杨孟文开通陕西石门,雇人在崖壁上用隶书刻就的,其书法雄奇,别具一格。

华夏幅员辽阔,名胜古迹甚多,碑刻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是任何一个国度所无法比拟的。浙江普陀山摩崖石刻“海天佛国”、山东泰山“五岳独尊”、福州鼓山“天风海涛”,还有桂林龙隐岩那浑然一体、摩崖成碑的“桂海碑林”……林林总总,令人神往。在这些碑刻中要数西安碑林最为宏伟壮观,那里的一块块名碑被聚拢在一起,达一千多种,是一座保存书法绘画等实物资料的艺术宝库。其中最著名的有唐刻《开成石经》,共114块石,刻字达65万个,为我国现存唯一完整的一部石经。

我的家乡闽省玉融,地处东南沿海,,素有“文献名邦”之称誉。它有着1300多年的悠久历史,境内有不少名山胜景,历代名人履足其间,也留下了许许多多题刻。如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欧阳修、南宋理学家朱熹、元代行中书省兼奉训大夫理问王伯显、明内阁首辅叶向高、明抗倭英雄戚继光、明礼部尚书陈经邦、清太子太师陈宝琛、近代海军名宿萨镇冰等在玉融各地都有遗墨被刻于碑上。除已毁于动乱年代的福庐灵岩108景以外,现存碑刻最多的地方要数海口瑞岩山了。据不完全统计,该处楷、隶、行、草、篆各体的题刻有一百多处。

山川形胜引来了历代名人挥毫留墨,而要把他们的这些书画刻在碑上,甚至镌于游人俯仰都觉得吃力的摩崖石壁上,那是何等艰苦的一项力气活。不计其数的碑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历史,赞美了大自然的奇观异景,把神州大地点缀得更加绚丽。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它已成为国家宝贵的文物古迹,使名山胜水隐隐有金石之声,给游人增添了不少雅兴。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