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的意味

2024年05月27日 14:59

文章来源:民生观察

(编者按:近年来在穷尽经济手段意图稳住断崖式下滑的经济失败后,终于祭出了发行超长期特别的招数,设计20年、30年、50年的期限世所罕见,让许多经济专家感觉这是不打算还的节奏。虽说发行国债是现代世界众多国家治理经济的手段,然而如中国极权体制根本不存在自由市场经济情况下发行国债,从指定购买、到上市交易,到归还本息等等流程,不会根据市场而是依据权力,而在依靠恐惧与谎言维系统治的极权下,一切都取决于稳固统治的需要,而不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其中风险与灾难可想而知。)

 

一、一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是个刚刚的开始

 

财政部5月13日称,从今年开始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今年先发行1万亿元(约1,385亿美元)。官媒报导称,除专项用途外,其资金还将用于解决地府的财政困境。

 

中共公布今年的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发行安排是,5月17日发行30年超长期特别国债,5月24日发行20年期,6月14日发行50年期。其中,20年超长期特别国债有两批,分别分3、4次发行;30年超长期特别国债有三批,每批分4次发行;50年超长期特别国债有一批,分3次发行。

A97EA406-F4DB-4C8F-98F1-378814885414.jpg

值得注意的是,6,000亿元30年超长期特别国债从5月17日开始发行,到11月15日结束,历时约半年,发行次数共12次。

 

早在今年3月的中共“两会”期间,中共国务院总理李强已在报告中称,从今年开始将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其中,“连续几年”及“超长期”成为国债发行的关注点,其中,长达50年的还债期限引发各种议论。

 

二、何谓超长期特别国债?

 

据中共官方解释,“超长期”指的是期限。在市场上,一般认为发行期限在10年以上的利率债为“超长期债券”,和普通国债相比,超长期债券能够缓解中短期偿债压力,以时间换空间。

ED224530-8C79-4F86-8BD4-9D62969F600C.jpg

“特别”说的是资金用途。它是为特定目标发行的、具有明确用途的国债,资金需要专款专用。根据政府工作报告,这次提到的超长期特别国债,目标是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国债”是国家为了筹集财政资金而发行的一种政府债券,具有最高的信用度,被公认为是最安全的投资工具。

 

 

三、中共由自己掌控的来购买国债

 

据了解,在发行方式上,今年的超长期特别国债均采用市场化方式,全部面向记账式国债承销团成员公开招标发行。个人投资者不能通过发行系统直接参与招标购买,但可以在交易所市场或商业银行柜台市场开通账户购买和交易。

  

专家提示,个人“出手”需谨慎。考虑到超长期特别国债期限较长、收益率波动等因素,建议投资者最好具备一定的投资经验和市场分析能力。

720BF30B-04B1-405D-A588-268DEE06F15C.jpg

就这种近年少见的超长期国债,台湾云林科技大学财务金融系教授郑政秉对台分析说:“这对政府有很多好处,比如不用还本金,可以20年、30年、50年之后再还,把现在手上没有现金的部份拖到很后面。现在利率很低,发行国债成本低,又可以取得资金,对解决经济需求面、供给面的刺激都会有很多的好处。”

 

但这种超长期国债市场前景如何,外界保持了质疑。出于安全原因,上海一位要求匿名的某银行员工对自由亚洲台记者表示,老百姓不太会直接去买这种国债。他有些无奈地笑笑,说:“反正我不会买,五十年后人还在不在都不好说了,钱肯定没能力花了。”他分析说,虽然国债是可以转让的,但并不如想象的那样方便,“那是对于银行之间同业可以流通,但个人买家交易未必方便。”

 

这位银行职员透露,从他的经验看,的银行会买这种国债,“主要是卖给银行的,就是对冲一下国内太高的存款比例;(这些银行)就是太多款放不出去,才会去买这种长期国债。”他提到了一个背景,中国民众目前普遍不消费,钱都存银行。而最近,很多银行都取消了大额存单的业务。

 

这次特别国债的发行总额为一万亿元,与去年的增发国债数额持平。但外界认为,这个发债量并不特别巨大。

 

前述那位银行职员分析说,这个数额以目前中国的体量来说不多,他以的情况做比较,“比如美国发个2000亿美元国债,算多大事?算,但是不算大事。而且中国的广义货币量(M2)比美国多一倍。”

 

根据中国官媒财经板块的解释,广义货币供应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由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钞加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储蓄存款等构成的货币供给。言下之意,中国的广义货币量足以吸收这部分超长期国债。

 

另据《中国证券报》报道,从多方面释放的信号看,在超长期特别国债启动的同时,专项债发行使用进度也将加快。有专家认为,各路资金配合有助于重大项目资金的保障,促进经济的回升。

 

但据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市场比较关注中国在此次债券发售中扮演何种角色。去年十月,在一篇有关金融工作的讲话中呼吁中国央行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在公开市场操作中逐步增加国债买卖。但根据中国有关的法律规定,央行不得直接在一级市场上交易政府债券。央行在过去二十年来,一般也不在二级市场上交易。外界猜测,的讲话可能促使央行利用债券交易来积极增加流动性。

 

但经济学者程晓农认为,让央行认购以中央财政部名义发下的国债,等于释放相应数量的货币补贴财政部,这会给央行带来危机。他指出,中国现在财政缺口大,各个商业银行因承担的债券已经被搞得精疲力尽,商业银行的资产已无法承受;现在由发行货币的中央银行来承受,相当于要大量增加货币发行,这早晚有一天会变成通货膨胀。

 

 

四、中共无法掩盖发行本次国债的困境

 

中国官方不得不承认政府财政压力与特别国债作用

 

1.中国政府财政压力与日俱增

 

2022年以来,随着房地产销售面积步入负增长,房企拿地积极性转弱,使得土地市场遇冷。今年前10个月,土地成交价款累计同比回落46.9%。而相关税收以及政府性基金收入也随之下滑。一方面,在第一本账,契税、土地增值税累计增速分别降至-25.4%、-8.3%。另一方面,在第二本账,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同比增速-22.7%,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同比下降25.9%。这也意味着地方财政面临较大压力。

A3C85EF4-7FFF-40D6-8E47-291E55E2B122.jpg

 

2.特别国债去向 

 

超长期特别国债对于缓解中国政府当前财政压力有重要意义,这比资金的去向如何呢?

 

从今年1万亿元特别国债主要投向看,按照问题导向、精准突破、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原则,聚焦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进程中的大事难事。初步考虑,将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城乡融合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粮食能源安全、人口高质量发展等领域建设,这些领域潜在建设需求巨大、投入周期长,现有资金渠道难以充分满足要求,亟需加大支持力度。根据今年预算报告,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4474.52亿元,加上上年结转收入391.87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收入10000亿元,收入总量为14866.39亿元。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4866.39亿元,其中本级支出8712.91亿元。对地方转移支付6153.48亿元。

C726E1E9-0D40-4DA9-AA1A-59763D0CC6D7.jpg

 

截至3月19日,2024年地方政府债已发行13080亿元。其中,新增专项债发行额4556亿元,新增一般债券发行额1982亿元,再融资债券发行额为6542.58亿元。从2024年一季度发行计划与实际情况对比来看,多数省市实际发行规模不及计划。地方债仅三地实际发行规模高于计划、两地实际发行比例100%,新增专项债仅北京实际发行规模不低于计划,发行节奏比往年的一季度稍微慢背后或主要有万亿元特别国债、特殊再融资债的影响。截至3月20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已完成发行全年额度的11.6%,发行规模相较于2023年同比下降51.73%,发行进度较去年下降53.28%。

 

3.优化债务结构,从地方转为中央,化解地方债务风险

 

当前缓解政府债务的主要思路是“优化债务结构,从地方转为中央”。

 

《关于金融支持融资平台债务风险化解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3〕35,以下简称“国办35号文”)。该文件主要针对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提出了一系列严格的要求和措施,以降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35号文的约束对象主要为地方国有企业,将地方国有企业分为三类: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参照地方政府平台管理的国有企业(针对新设平台)、普通国有企业。为了严控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融资平台严禁新增融资,只能借新还旧;为了严控债务规模,12个高风险省份的参照平台管理的地方国企严禁新增融资,只能借新还旧;12个高风险省份以外的参照平台管理的地方国企以及市场化运作的普通国有企业可以新增融资。

 

《重点省份分类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国办发[2023]47号),办法要求自2024年1月1日起,12个重点省份在地方债务风险降低至中低水平之前需控制新建政府投资项目,清理规范在建项目。47号文约束对象为地方政府以及政府投资项目,明确界定了12个债务高风险重点省份:天津、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广西、重庆、贵州、云南、甘肃、青海、宁夏。重点省份的共同特点就是政府债务率水平较高或者债务余额或增长率与GDP、社融增速偏离程度较大,存在较大兑付风险。

 

 

五、中共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历史

 

据中共官媒自己披露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历史:

 

第一次是1998年发行特别国债补充商业银行资本金。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加入国际清算银行,这需要银行满足《巴塞尔协议》中关于银行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的规定。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较高,资本充足率较低,为提升商业银行风险处置能力,补充四大行资本金,1998年2月,中国决定发行特别国债。3月,央行将存款准备金率由13%下调至8%,释放资金约2400亿元。8月,财政部面向四大行定向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四大行用降准释放的资金和超额准备金共计2700亿元认购特别国债,最后财政部将发债所得资金向四大行进行股权注资。从对银行的影响看,此次特别国债发行使得四大行达到了8%的资本充足率要求,改善了资产质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提升了风险处置能力,此后M1和M2在短期内获得了双双提振。从对流动性的影响看,这次特别国债为定向发行,四大行主要用央行降准释放的资金进行认购,财政部将发债收到的2700亿元向四大行进行注资,四大行将收到的资金存放在央行作为准备金。对央行来讲,仅通过“临时账户”进行了资金流转,对流动性影响不大。

 

第二次是2007年发行特别国债购买外汇注资中投公司。中国加入WTO后,出口增长迅速,国际收支处于双顺差,外汇储备快速上升。外汇占款持续上升带来基础货币迅速增加,出现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严重等问题。为回收流动性、有效经营管理外汇储备,2007年我国分8期发行特别国债,共计1.55万亿元。其中第1期和第7期规模分别为6000亿元和7500亿元,向当时尚未上市的农业银行定向发行,然后央行从农行购买特别国债,其余6期向市场公开发行,规模合计2002.28亿元。财政部将发债所筹资金从央行购买等值外汇,注资成立中投公司,央行为实际出资人。由于发行方式不同,2007年特别国债发行对流动性的影响可以分为两方面:定向发行部分对流动性不产生影响;公开发行部分吸收了2000亿元的流动性,理论上应造成资金面的收紧,然而特别国债是在9月至11月分批发行的,每期发行规模在300-400亿元左右,对流动性的影响有限。

 

第三次是2017年发行特别国债,这次特别国债是2007年国债的续发。2007年发行的10年期特别国债在2017年到期,其中8月29日到期6000亿元,为定向发行的部分,之后陆续到期963.78亿元特别国债,是向市场公开发行的部分。考虑到如果到期偿还特别国债会增加财政压力,为稳定市场流动性,中国决定对到期的特别国债进行续作,发行方式与2007年保持一致。8月29日,财政部向农行定向滚动发行两期国债共6000亿元,当日央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从有关商业银行买入全部特别国债。之后,财政部在9月、10月、11月3次公开发行共964亿元特别国债。当时市场对是否续、如何续的问题展开讨论,债券收益率出现了小幅上行,随着续发方式的确定,收益率也立即回落。8月续作的6000亿元特别国债为定向发行,当日央行从相关商业银行买入全部特别国债,因此对流动性和债市几乎没有影响。之后9月、10月和11月陆续公开发行的964亿元特别国债,单期规模与普通国债相当,且属于老债到期续接,对债市的冲击不大。

 

第四次是2020年发行抗疫特别国债。2020年为对冲疫情影响,4月17日召开的中共局会议指出将发行抗疫特别国债。5月22日,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6月15日,财政部确定特别国债发行计划:(1)全部采用市场化方式发行;(2)期限上以10年期为主,其中10年期7000亿元,5年期2000亿元,7年期1000亿元;(3)在利率水平上,抗疫特别国债利率通过国债承销团成员招投标确定,随行就市;(4)发行节奏上,从6月18日开始发行,到7月30日前全部发行完毕。与一般记账式国债相同,抗疫特别国债不仅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上市流通,还在交易所和柜台跨市场上市流通,个人投资者也可以购买。从对流动性的影响看,此次特别国债发行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市场流动性。为平抑资金面的波动,一方面财政部在此期间减少了一般国债和地方债的发行量;另一方面央行通过逆回购操作配合特别国债的发行。然而2020年特别国债发行期间资金面整体呈现偏紧局面,主要因为随着经济的稳定复苏,货币政策逐步回归常态化,特别国债的发行加剧了资金面的紧张程度。2020年抗疫特别国债的发行周期仅1个半月,其中6月发行2900亿元、7月发行7100亿元,发行量大、发行时间紧。同时特别国债的供给挤占了商业银行的配置额度,对一般国债和政金债产生了挤出效应,助推其收益率上行。从6月15日至7月30日,10年期国债和国开债收益率分别上行15bp和33bp,这其间债市的主导因素是央行货币政策边际收敛,特别国债发行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六、特别国债存在显而易见的中共也不得不承认的风险

 

如果允许自由流通,特别国债的价格大概率会大幅下跌,将给投资者带来购买力的损失。

 

中共官方的御用文士也不得不承认,在当前低利率环境下,如果特别国债允许自由流通,其价格确实可能面临下跌压力,给投资者带来购买力损失。主要原因如下:

 

利率风险: 特别国债的票面利率相对较低,如果市场利率上升,投资者会倾向于购买收益率更高的资产,导致特别国债价格下跌。

 

通胀风险: 如果通胀水平高于特别国债的票面利率,投资者的实际收益将受到侵蚀,购买力下降。

 

流动性风险: 特别国债的期限较长,流动性相对较差。如果投资者急需资金,可能不得不以较低的价格出售,造成损失。

 

市场情绪: 投资者对经济前景、政策变化等因素的预期也会影响特别国债的价格。如果市场情绪悲观,特别国债价格可能面临下跌压力。

 

 

七、对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各界看法与专家分析

 

有民众抱怨说,五十年的国债要孙辈才能支取,有何意义?也有人产生了疑虑,中国政府在经济面临挑战之际发行超长期国债,背后的政策逻辑是什么?

 

一位在中国南方城市生活的投资经理人告诉自由亚洲电台,政府的一万亿特别国债从去年就开始造势,地方上早有准备。这位出于安全原因,要求匿名的金融人士表示,“我们的客户会接到地方政府的通知,让他们填写申请国债资金的表格。这些资金涉及的领域比较广,包括一些公共项目和尖端技术的企业等等。” 他暗示,在他看到的项目中,还包括一些涉及国家安全的内容;但这笔国债资金具体投入的方向和企业,政府不会公开。

 

这位经理人还指出,中国国债的资金形式也多样化,“很多是给的低息、无息贷款,也有以补助的形式出现。”

 

虽然这些特别国债是投向具体项目和企业,但外界多认为,这次国债的发行和中国经济遇困有直接的关系。

 

在此之前,中国政府曾发行三次特别国债,包括1998年特别国债2700亿,2007年1.55万亿,以及2020年1万亿。曾任中国某商业银行支行行长的张杰对本台记者分析说,从以往三次特别国债看,分别对应着三次中国经济面临的困境: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2007年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以及2020年的新冠疫情。

 

分析人士张杰认为,当局这次发行特别国债同样是为了给经济疏困,因为中国经济的三架马车看来已经有两架失灵,“现在唯一能采取的方式也就是投资。”他指出,其他两架马车问题很多,消费有通缩迹象,出口又遇到美国、欧洲的警惕,拜登政府正采取措施提高对中国商品的关税。

 

张杰强调,中国在去年才发行了一万亿国债,今年又开始发行特别国债,说明这个特别国债并不特别。但他认为,即使发行这么多国债,对提振经济也未必有显著效果,“主要还是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现在出现这么多过剩产能也是因为这样的原因。”

 

旅美经济学者、普林斯顿大学博士程晓农则分析说,发行特别国债的一个重要目的还是解决财政困难,“中国现在地方政府的债务已愈来愈严重,中央政府靠税收的财政收入赤字非常大。”他指出,如果中国政府在形式上依靠扩张财政赤字来解决财政困难,会遇到一些障碍,“扩大财政赤字会违反中国的财政法关于财政赤字不能超过GDP5%的比例,突破这点对中共的形象会非常难看”;在这种情况下,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就成为了中央政府新的统筹来源。

 

按照惯例,中国的特别国债不计入财政赤字,其收支列入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 中国媒体澎湃新闻网引述金融分析人士测算,1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约相当于2023年126万亿的名义GDP规模的0.8%,这意味着,中国今年实际目标赤字率会在3.8%(3%+0.8%)左右,基本与去年计入1万亿增发国债后的目标赤字率持平。

 

但张杰认为,即使是这样,外界也很难知道计入国债之后的赤字到底占名义GDP的多少比例,“中国的经济数据都是有水分的,表现出来的数据可能都是不实的。”

 

 

有分析指,1万亿元对目前的经济困境犹如杯水车薪,其主要目的是维持地方政府的基本运营,未来数年,恐成常态化。此外,在当前政治与经济的乱局之下,发行20、30年,甚至50年的超长期国债,中共根本没有还本的打算。

 

旅美华裔经济学者李恒青对大纪元表示,1万亿人民币对目前糟糕的中国经济根本起不到实质作用,发债的主要目的是维持地方政府的基本运营。

 

“现在中国经济垮塌的速度惊人,过去两三年各种手段都用了,就是不见好转,现在从中央到地方,中共政府的财政收入的来源基本面临枯竭,特别是对地方政府来说,土地财政占据其财政收入的30%、40%,房地产泡沫破灭后,实际上很多地方政府连工资都发不出来了。1万亿的国债对当前的中国经济问题犹如杯水车薪,发国债的主要用途是给地方政府发工资。”李恒青说。

 

北美投资顾问Mike Sun也质疑中共声称的发国债刺激经济的说法,他对大纪元表示,“20年、30年、甚至50年的超长期国债,可谓开了先河,今后数年这样发债将成为维持地方政府运营的经济支撑,同时发行超长期国债将成为常态。”

 

Mike Sun解释,“1999年开始实施房改政策后,在过去二十多年,地方政府主要财政收入来源是出卖土地的收入,即所谓的土地财政,但是房地产爆雷后,宣告土地财政走到了尽头,现在地方政府无其它财政收入填补这一巨大空白,只有靠发债来维持地方政府的运营,而且未来数年基本都需要依靠。”

 

针对发行超长期国债,中共国务院旗下的《经济日报》5月13日发表文章,一方面称,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特别是有效需求仍然不足、企业经营压力较大、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多等,强调要把政策工具用足、用好,特别是及早发行并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加快专项债发行使用进度。

 

另一方面,文章又承认不少地方收支矛盾还较为突出,声称为了确保基层(地方)“三保”(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按时足额支出,中共中央将把超长期国债的资金向地方政府转移支付。

 

中共这次超长期国债的最长还债期限长达50年,引起专家的关注。美国经济学者黄大伟对大纪元表示,中共的地方政府债务巨大,财政面临空前困境,中共政府试图借助超长期国债,“以时间换空间”的手段让老百姓买单,化解地方政府天文数字级的债务。

 

中共地方政府债台高筑,具体有多少债务,是中共的一个秘密。黄大伟说,高盛估算中共地方政府债务高达90多万亿元人民币(超过12.5万亿美元),美国财长耶伦估计有60多万亿(超过8.3万亿美元),而中共宣称是30~40万亿(约4.2~5.5万亿美元)。

“这样巨额的债务,显然中共政府是无力偿还的,目前应该有十几、二十万亿(约1.4万亿美元以上至2.8万亿美元)的债务需要偿还。如何还债?我曾推测中共政府会以发债的形式偿还,估计它趁现在利率低,大概一年发12万亿元(约1.7万亿美元)、用五年时间偿还60万亿的巨债。”黄大伟说。

 

黄大伟表示,中共现在发行超长期国债,二三十年的已经非常夸张了,还有50年的,相当罕见,相当于“以时间换空间”来解决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但是这类超长期国债投资价值并不大,因为通货膨胀的风险巨大。回顾一下50年前的人民币、或者美元的购买力与现在的相比,其差异是数量级的。

 

更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中国极权体制下发行国债显然不能以文明世界自由市场经济标准来评判,那种维护经济与维护政权的目的差异是天壤之别。

 

 

 

详情请参看:

 

1、北京发超长期国债 分析:中共没打算还本

https://www.epochtimes.com/gb/24/5/17/n14252515.htm 

 

2、中国的特别国债:强征还是忽悠

https://blog.creaders.net/u/3000/202405/488580.html

 

3、五十年超长期国债孙辈支取 意义何在?

https://www.rfa.org/mandarin/yataibaodao/jingmao/wy-05142024112248.html

 

4、一点灵犀/做大国债市场的现实意义\李灵修

https://www.takungpao.com/finance/236135/2024/0525/974772.html

 

5、400亿元!20年超长期特别国债正式首发

https://jingji.cctv.com/2024/05/25/ARTIkqT7lCmkMkNNnJ8pziD3240525.shtml

 

6、金融学术前沿:解读超长期特别国债

https://fddi.fudan.edu.cn/2e/75/c18985a667253/page.htm

 

 

7、回眸国债恢复发行四十年中的三次特别国债

https://finance.sina.com.cn/money/bond/2022-01-11/doc-ikyamrmz4493582.shtml

 

8、一文读懂1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特别在哪?投向哪?

https://finance.sina.com.cn/jjxw/2024-03-06/doc-inamkyrh9850248.shtml

 

9、一万亿超长期国债,对于普通人而言意味着啥? 

https://www.sohu.com/a/780254336_121171705

 

10、王炸组合:超长期特别国债与房地产

https://new.qq.com/rain/a/20240517A0A1EL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