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情系中华

一位不透露姓名的主要负责人

来源: 读的赵大胖 作者: 龅牙赵

这个小故事发生在北宋明道年间,也就是刘垂帘听政进入关键时刻的那段时间。

为什么说关键时刻呢?

一方面,刘太后垂帘听政已经超过十年,她的岁数越来越大,身体也越来越差,感觉有些事情再不做就有点来不及了,比如说她一直在犹豫不决的、要不要学习大唐的,当一个正儿八经的女皇。

另一方面,被她一直像亲生儿子一样照顾的已经年过二十,看他的身体和智商都不像是低能儿的样子,大臣和言官们也都在频繁上书,请刘太后还政皇帝,让宋仁宗亲自处理政事。

不管到哪个公司,长达十多年的实习期也确实有点过分。

正因为看到刘太后在犹豫,所以很多喜欢钻营的官员就开始赌,赌她真的要当皇帝,所以就要提前

这种拍马屁的事情,是有技术含量的,你得提前行动,也就是在刘太后下诏称帝、废黜宋仁宗的之前就做。你在她称帝之后拍马屁,那最多就叫审时度势顺应潮流,丝毫看不出来稀缺感,你要是在她称帝之前拍,那就叫拥戴之功忠心可鉴。

邵博的《邵氏闻见后录》里面就记载了这么一个细节:某公在刘太后垂帘的事后,悄悄上了一个《唐武氏七庙图》[1],意思就是怂恿刘太后学习武则天,尽快把事情办了。

当然,刘太后在这个关键时刻还是稳住了心态,没有答应这个请求,将这张图扔到地上,义正辞严地说:“我不作负祖宗事。”

刘太后死后,这件事后来还是传出来了,连宋仁宗本人都知道,还评价了一句:“某心行不佳。”

但是说归说,宋仁宗后来还是消气了,登基四年之后将他提拔为参知政事。

那么这个不透露姓名的某公到底是谁呢?

其实在《宋史》和苏辙的《龙川别志》等书里,都能找到答案,这人就是当时任权尹的程琳。

《邵氏闻见后录》成书于南绍兴年间,《龙川别志》成书于北元符年间,《宋史》就更晚,成书于元代,很有可能就是抄的苏辙的记载。

既然苏辙都知道,那说明这在官场内部并不是什么秘密。

但是为什么到了《邵氏闻见后录》里,程琳就变成了一个“不透露姓名的主要负责人”了呢?

从后来他的履历也能看出来原因:

第一,大家都知道这是犯了一个错,但是错并不严重,还没有到敌我矛盾的层次,教育教育就可以了,只要今后不继续犯错,还能继续用,没有必要这么公开挂人;

第二,虽然在官场内部不是什么秘密的事情,但是能够隐瞒就尽量隐瞒,没必要把这种事情闹得人尽皆知,成为贩夫走卒的谈资,毕竟不是他一个人不光彩。

当然,苏辙给人指名道姓地写下来,也有点“看热闹不嫌事大”,反正他也当过副相,跟程琳级别差不多,当时被贬岭南循州也没什么顾忌,已经都这样了,说了就说了,也坏不到哪里去。

邵博就不行,最高就做了一个知州,级别不够,得罪不起,写个“某公”就行了。

此外,还有另一个“某公”,他在程琳死后为他写墓志铭,收了二千五百匹丝帛作为润笔费,这件事根本就不提,“极其称赞,天下无知其事者矣”。

这第二位某公是谁呢?

大名鼎鼎呀,

[1]程琳所献,根据《宋史•程琳传》和《宋史•后妃•章献明肃刘皇后传》记载为《武后临朝图》,但是在《邵氏闻见后录》和《龙川别志》中记载为《唐武氏七庙图》。

2025年04月18日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