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对亲人暴躁,对外人和善的人,多半是这4种人,很没出息
作家苏芩曾说:“越亲近的人,越容易互相伤害。因为太熟悉,所以毫不顾忌。”这话一针见血,扎中了多少人的隐痛。生活里,总有这样一类人,在外面见谁都是笑脸相迎,客客气气;可一回到家,就像变了个人,对着亲人动辄发火、挑刺。
老话说“家是避风港”,可在他们这儿,家反而成了情绪的宣泄场。“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种“窝里横”的做派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心理?
一、习惯“道德绑架”的人:把家人的包容当作理所当然,肆意践踏亲情底线
老话说“升米恩,斗米仇”,这类人把家人的爱和包容当成了肆意妄为的资本。
他们觉得“你是我老婆,就该懂我受的委屈”“你是我孩子,就得听我的”,用亲情作为道德枷锁,强迫家人接受自己的坏脾气。就像亲戚家的表姐夫,每次在外面受了气,回家就指责表姐:“我在外面拼死拼活赚钱,你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好?”全然不顾表姐既要上班又要照顾孩子的辛苦。
在他们的认知里,家人就该无条件迁就自己。朋友小张的父亲也是如此,总把“我养你这么大容易吗”挂在嘴边,稍有不顺心就对家人破口大骂。这种行为,本质上是在用亲情进行“道德绑架”,把家人的付出当作理所应当。就像作家刘震云说的:“一个人的孤独不是孤独,一个人找另一个人,一句话找另一句话,才是真正的孤独。”当家人的耐心被消耗殆尽,剩下的只有心灰意冷的孤独。
“怒不过夺,喜不过予”,老祖宗早就教我们要控制情绪,可有些人偏偏学不会。
这类人在外面憋了一肚子气,找不到发泄口,就把亲人当成了“出气筒”。朋友小林的老公就是这样,工作上受了委屈,回家看到小林在追剧,直接把电视关掉:“一天天就知道玩,家里什么事都不管!”明明是自己情绪失控,却把责任推到家人身上。
他们不懂得像作家张德芬说的那样:“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所有的情绪根源,都在于自己无法消化负面感受。就像一个装满垃圾的垃圾桶,不清理干净,迟早会溢出来。他们把亲人当成了“免费清洁工”,却忘了,再深厚的感情,也经不住这样的消耗。时间久了,亲人的心也会像被扎了无数个洞的气球,慢慢瘪下去。
三、极度自私自利的人:只在乎自己感受,无视亲人的付出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话,被这类人曲解成了自私的借口。
他们在外面装得彬彬有礼,是因为要维护自己的形象,获取利益;可回到家,就暴露出自私的本性。妻子辛苦带孩子、做家务,他视而不见,还嫌弃饭菜不合口味;父母省吃俭用帮衬他,他却抱怨给的钱不够多。就像网上曝光的“啃老族”,在外面和朋友吃饭抢着买单,回到家却对父母恶语相向:“养我这么大,要点钱怎么了?”
这种人心里只有自己,把亲人的付出当成理所当然。老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可在他们这儿,亲人的千般好都抵不过自己一时的不顺心。他们享受着家人的包容,却不愿意付出一丝一毫的理解和尊重,把家变成了满足私欲的“免费旅馆”。
四、缺乏安全感的人:用暴躁掩盖脆弱,渴望被亲人“看见”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有些人看似暴躁,实则内心藏着深深的不安。
他们在外面小心翼翼地讨好别人,生怕被排挤;回到家,却用发脾气的方式刷存在感。就像同事小李,在公司对谁都迁就,回到家却因为女儿没和他打招呼,大发雷霆。其实他内心是渴望女儿的关注,只是用错了方式。
这类人就像刺猬,用尖锐的刺把亲人推开,却在夜深人静时独自舔舐伤口。他们不懂得如何正确表达需求,只能用暴躁的方式引起家人的重视。作家三毛说:“人活在世界上,重要的是爱人的能力,而不是被爱。”可他们连爱自己的能力都没有,又怎么能好好爱家人?这种扭曲的行为,本质上是在向亲人求救,只是这份求救信号,带着刺,扎疼了最亲近的人。
“家和万事兴”,这句话听着简单,做起来却很难。那些对亲人暴躁、对外人和善的人,或许该好好反思一下:为什么把最差的脾气,留给了最爱自己的人?别等亲人寒了心,才懂得珍惜;别等家散了,才追悔莫及。毕竟,这世上没有谁活该承受你的坏情绪,即便是亲人,也需要被温柔以待。
- 🔥澳洲禁闻安卓APP,其它网站没有的澳洲禁闻
- 🔥华人必看:中华文化的飓风 幸福感无法描述
- 🔥解锁ChatGPT|全平台高速翻墙:高清视频秒开,超低延迟
- 🔥免费PC翻墙、安卓VPN翻墙APP
- 🔥治国大道:修身、齐家、管理、治国的大智慧
来源:慧眼看世界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