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新世纪,文章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和观点。
20250706 文庙的博客
“帝国的崩塌,往往始于最安静的时刻。”——引自《红色政权的最后循环》
一、引子:沉默,是最高级别的信号
2025年初夏,北京空气依旧压抑,央视镜头依旧熟悉。然而,原本处处在场的”那个人”,如今成了场景背后的留白。习近平的名字仍在,头像仍在,但神迹式的存在感却在悄然退潮。
本博曾言:”在极权政治里,沉默往往不是失败,而是协议;不是虚弱,而是布阵。”问题是,这一次,沉默布下的是退路,还是死局?
二、历史镜像:毛的暮年,邓的隐身
毛泽东晚年,靠”人民战争”与”继续革命”的幻象维系地位;邓小平晚年,则以”经济挂帅”的姿态主动隐退,换取”邓记市场”的庇护与军队的忠诚。
习近平的路径更像前者:不惜代价集中权力,将自己铸造成”新时代的总设计师”。但他并没有毛的神化能量,更没有邓的政治后备队。当”清零”失败、”共同富裕”沦为口号,他身后的体制,开始无声地”失配”。
本博曾讽刺:”历史不是选择强人的强大,而是制度的韧性。”
三、经济困局:从”大国崛起”到”全民焦虑”
“共同富裕”的招牌还在挂,但市场和民心已悄然转身。青年失业率高达33%,中小企业倒闭潮连绵,房地产市场进入”死机状态”。更吊诡的是,连一线官媒也罕见承认经济”面临结构性挑战”。
博客中,本人直指:”一个靠动员起家的体制,却在失业问题上’保持沉默’,不是冷漠,而是无策。”
与此同时,地方财政枯竭,”城投债黑洞”吞噬中央转移支付。”一刀切”的政治命令让地方政府左右为难:既不能躺平,也不敢大干,最后沦为”按时上下班”的巨型基层。
正如本博在旧文中所写:”你不能一边勒紧裤腰带,一边喊万马奔腾。”
四、军队重组:重构的不是作战力,是控制力
2024年末,战略支援部队突然解散,取而代之的是”信息支援部队”。火箭军高层人事彻底洗牌,昔日核心将领”隐退”或”消失”。这一连串动作,表面是”适应现代战争”,实为”削权聚控”。
本博曾写道:”军队改革不是提升战斗力,而是防止军队成为变量。”
张又侠的旧人迅速上位,军中”非习系”将领获得晋升,说明军权并未凝聚,而是在重新分散。曾经”军委主席负责制”的高举高打,如今演变为”非集体化的集体领导”。
一句话总结:军队成了倒影,反射的是权力的不安。
五、宣传变局:新时代,旧逻辑,新话术
2023年底,中共首次正式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将执政理念升格为文化高度。这不是理论发展,而是意识形态的收口。
本博讽刺其为”文化封口机”,并写道:”当思想开始用自己的名字命名,那不是建构文明,而是构建权力的语言体系。”
事实是,宣传系统的变化更像”封闭回音壁”:外界批评进不去,内部信息出不来。原本服务党的工具,正在异化为维系权威的仪式装置——用来”讲好中国故事”,却讲成”自己感动自己”。
与此同时,网络监管愈发严苛,从”饭圈整治”到”AI内容审核”,一切都在指向一个目的:筑牢话语防火墙。
但现实却是,墙越高,信任越低。
六、三岔口:退?守?搏?
眼下的局面,似乎逼近权力的三岔口:
退,如邓小平般主动后撤,做”无冕之王”,留余地于未来。
守,保住国家主席职位,进入”半隐半现”状态,与党内派系”彼此平衡”。
搏,重启整风,扩大清洗,制造新的斗争,以求重塑权威。
但本博早已点破这三种结局的本质:”不是选择,而是让渡。”一个构建在”定于一尊”基础上的权力系统,一旦出现裂隙,任何动作都会产生不对称风险。
曾写道:”强人的剧本从来不是自我书写的,而是被系统逼着走完的。”
七、结语:历史的静音与回声
习近平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强人,也不会是最后一个。但他是第一位在”技术高墙”内执政、在”全球断链”中孤行的强人。
如今,他正在被自己打造的系统吞噬,也正在被历史”静音”——不是被遗忘,而是被封存,像一枚尚未触发的信号弹,随时可能被后人重新解读。
这不是宿命,而是逻辑。
我曾写到:”历史不会通知你它已改写,只会在某天,用沉默发出通告。”
现在的问题是——通告,是否已经送达?
——网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