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費建橋! 4年跑斷腿蓋26個章! 8年立項,前期費用花掉500萬! 誰說澳洲政府不官僚?網友:這很澳洲

來源:華人瞰世界

真相!

原來那座造福於民的Bennelong橋,

背後的故事辣么曲折!

記得去年5月份,西區的Bennelong橋開通的時候,民眾喜大普奔,媒體也爭相報道。

其實這座12米寬的橋不算傳統意義上的大橋,只供行人、自行車、公交車和緊急車輛來往,不開放給私家車,為什麼讓所有人介么興奮呢?

相信住在帕拉馬塔河兩岸的居民會手舞足蹈地告訴你,因為Bennelong橋把河兩岸的Wentworth Point和Rhodes連接起來了。

原先,兩地居民得繞過Homebush Bay,才能到彼岸,距離有8公里辣么長。

而現在,托Bennelong橋的福,這距離縮短至330米!

不過近日我們才了解到,當初建造Bennelong橋經歷了一番怎樣的磨難。

這橋啊,差點就難產了!

讓州政府點個頭花掉8年

Bennelong大橋從開建到完工不過18個月,可是之前的籌備時間長的超乎你想像。

我們要回溯到2002年。

當時,開發商Billbergia收購了在Wentworth Point的10公頃土地,打算用來開發中高密度的住宅。

而如果能先在帕拉馬塔河上建座橋,連接起Wentworth Point和對面的Rhodes,再開發地產項目,不但能提升樓盤價值,也能為兩岸居民的出行帶來極大方便,算是個兩全齊美的計劃吧。

於是開發商著手向政府申請造橋計劃,不過得到的的回答是:這不是政府優先考慮的建設項目。

OK,政府有自己的城市規劃,納稅人的錢不是隨便花的,這可以理解。辣么,我們自己出錢來建橋總可以了吧。

當時Billbergia聯合了三大開發商一起向政府申請,所有建造費用自己包了,建好后,免費送還政府,不會以任何名義徵收任何費用,只需要政府批准立項就可以了。

可是光等政府點頭同意,就耗去8年。這個時間,一個小朋友都讀完小學,初中也快畢業嘍。

讓26個部門蓋章花掉4

政府點頭不等於萬里長征勝利哦。

接下來,開發商們還要在政府各個部門間奔波,一級一級取得同意才可以。

他們一算,要經過26個部門的同意!

感覺萬里長徵才開始?

於是接下來,大家又投入約五百萬來做設計、請顧問等等,一個一個部門去收集批准的印章……終於,集齊了26個印章,四年也過去了。

被折磨了幾輪的Billbergia公司的負責人Rick Graf說:「向政府申請真是個苦B的活啊。」

終於到了2014年9月,Bennelong大橋開建了,投資約6千萬澳元,僅僅18個月左右就建好了。於是出現了開頭民眾喜大普奔的一幕。

大橋建好后,正像當年承諾的,開發商把把這橋免費送給了政府,還額外捐贈給交通廳一筆大橋的管理及維修費用,可持續用40年。

Bennelong橋帶來了哪些福利?

據普華永道的基礎建設專家John Marinopoulos說,這座橋的建成,為Wentworth Point和Rhodes兩個區創造的經濟價值達到20億澳元!

我們來看看這兩個區:

Wentworth  Point    

自然環境優美,三面被水環繞,有近1000米的水岸線,擁有48公頃的公園,綠化率高達66%,是悉尼地區綠化率最高的地區。

步行十分鐘左右,可到達Olympic Park。

Rhodes    

是突出 河中的一個半島,風景自然也是秀麗無比,還是近年來新興的熱門華人區,生活購物十分方便。

在沒有Bennelong橋的時候,兩個區就這麼隔水相望,想走近彼此得繞路8公里遠,而實際上,它們的直線距離,不過幾百米啊。

自從有了Bennelong橋,兩岸互通只需要10分鐘就搞定!成千上萬的居民因此受益,大家可以步行、騎單車來往兩地。

住在Wentworth Point的居民可方便地去Rhodes的購物中心和宜家血拚,還可搭乘火車前往和北區。

而住在Rhodes的居民可到河對岸的奧林匹克公園遊玩。

而且,兩岸小朋友上學也更方便了。

這折磨人的官僚作風要改改了

如果你以為Bennelong橋只是個案,那就太yong太naive了。

據城市發展專家們說,這僅僅是新州官僚作風阻擋悉尼發展的一個小例子呢。

事實上,在新州各地,有多達五萬套房子由於受到各級政府的官僚阻擋,而未能開發建設。

他們呼籲政府要緊跟時代,積極接納新理念,用更加開放的思想來面對新挑戰,在各項城市發展的決策中以人為本來推動新州的建設。

可不是嘛,疏理完整件事,我們發現,之所以建Bennelong橋成了一場拉鋸戰,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政府一直接受不了這樣一個事實:

居然有私人願意投資建設大橋這樣的公共設施,建完后還送給我們?還是免費的?以前從來沒有發生過這樣的好事啵。

開發商建橋的初衷當然少不了要賺錢的,可是這個項目能夠造福於民也是事實,只因為政府之前沒有開過這樣的先例,一切新鮮idea就都不接受,百般推搪阻撓,這是不是太官僚了?

就算項目背後牽扯了不同的利益,可畢竟是有利於民的建設,是不是應該主動積極地去協調和處理呢?再怎麼說,建個橋,前後8年+4年的流程,也說不過去啊。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贊助商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