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媒:中式英語為何成功滲透英語世界?

來源:外交之聲

就像漢語里吸收了如WiFi、卡拉OK等越來越多的外國詞語一樣,英語里的外來詞同樣不少,其中有些還來自中文,比如typhoon(颱風)、tofu(豆腐)和kungfu(功夫)。這些詞從發音看,就讓背英文單詞的人會心一笑。此外,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中文詞進入了英文詞典。

前不久,一個我們耳熟能詳的表達,「加油!」的英語直譯「Add Oil」,被牛津詞典正式收錄,成為新一代的來源於中文的日常習慣用語。

滲透得最成功的一個詞當數paper tiger(紙老虎)。本來英語的習慣用法中沒有這個表述,但這個詞由於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提到「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All reactionaries are paper tigers——而名聲大噪,逐漸成為形容「表面強大但易於虛張聲勢過度而突然崩潰」——superficially powerful but are prone to overextension that leads to sudden collapse——的固定用語。

就在3月1日,的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先驅晨報》)就發表了題為「Murdoch Becomes a Paper Tiger」(默多克成為紙老虎)的文章,認為傳媒巨頭默多克的影響力已經大不如前。

《悉尼先驅晨報》網站報道截圖

類似的詞語還有Chinese Dama,美國《華爾街日報》從2013年開始使用Chinese Dama這個詞,指的是a group of Chinese middle-aged women who rushed to purchase gold as an investment in the year 2013 when the gold price plunged greatly(一個中國中年女性群體,她們在2013年黃金價格大跌的時候蜂擁買入黃金進行投資)。當時國際市場上的金價出現了「斷崖式」下跌,Chinese Dama一個月里逢低買入了上百噸黃金,短時間里硬生生地阻止了金價的下滑。

漫畫:高盛懂黃金 卻不懂「中國大媽」。視覺中國

此外,還有一些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詞也進入了英語世界,比如「亞健康」。這個概念被一些醫學專家認為與西方的「慢性疲勞綜合征」相通,指人處於健康和疾病之間的一種臨界狀態,人的心理或身體處於混亂,但並沒有typical pathologic features(典型性病理特徵)。「亞健康」最初是被中國人廣泛使用——widely used by Chinese people。不過現在這個表述已經被廣泛接受,英文詞subhealth便是例證。

這些被收錄的「中式英語」

你都知道嗎?

說到這裏,大家也許還想知道,詞典還收錄過多少「中式英語」?下面,讓我們來看幾個頗具代表性的詞。

「jiaozi」(餃子):由薄麵皮做成的新月形餃子,餡料通常是豬肉、捲心菜、韭菜等切成的細末,然後將其煎、炸、烤或煮。

「hongbao」(紅包):一種把錢放進紅信封里的傳統中式禮物。

「guanxi」(關係):社交網路系統及有影響力的人際關係系統,有助於商業活動和其他交易。

「wuxia」(武俠):一種專門描寫中國流動勇士的中國小說或電影類型,角色通常具有超人的武功。

「goji Berry」():一種鮮紅色的可食用漿果,在中國廣泛種植,某些維生素的含量很高。

以及

「feng shui」(風水)

「kowtwo」(叩頭)

「hutong」(衚衕)

等等等等……

片語方面,自然少不了耳熟能詳的「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見)

「lose face」(丟臉):

還有一個大家未必很熟悉,「no can do」(做不到)

當然,還有很多「dim sum」(點心)、「kaifong」(街坊)、「dai pai dong」(大排檔)、「siu mei」(燒味)、「yum cha」(飲茶)等從粵語照搬過來的「中式英語」。

另外,早在4年前就放出傳聞,詞典團隊考慮把「tuhao」(土豪)、「dama」(大媽)等詞也一併收了。雖然後來消息石沉大海,但這些詞會不會出現在未來的版本中,也猶未可知。

大家還期待見到哪些「中式英語」呢?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贊助商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