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脆脆」事件倒逼澳建築業系統性改革 行業信心重建迫在眉睫

2019年07月20日 15:07

來源:澳華財經在線

ACB News《澳華財經在線》7月20日訊    建築市場最近風波不斷,市場頻現「樓脆脆」公寓,民眾信心大受打擊,而如何重建行業信心,目前已不僅僅是哪一方的責任,而是多方合力才能實現的共贏局面。

延綿已久的建築業沉痾

 本月,繼Opal Tower和Mascot Towers「開裂門」事故之後,位於中南部Zetland的19 Gadigal Avenue的公寓再次發生建築質量問題。(詳見本網早前報道《悉尼再現「房脆脆」故事 Zetland危樓遭曝光》)

接踵而至的重大建築事故到來,建築業信心不斷受到打擊。事實上,早在1995年,CSIRO的測試便首次表明易燃包層會給建築帶來潛在危險。

 2014年11月,這些潛在危險在在開始實際上演,當時墨爾本高層住宅Lacrosse Towerin發生失火,火勢只用10分鐘便躥上13層樓。

 但此次嚴重事故並未引起重視,遑論重大改革。時隔兩年半之後,2017年6月,位於倫敦的Grenfell Tower發生火災,造成72人死亡,至此,政府才開始對全澳建築系統進行調查。

從易燃包層到結構缺陷 建築危機系統化

2018年聖誕節前夜,悉尼的36層Opal Tower大樓位於10樓的一塊垂直的預製板突然斷裂,大樓居民被緊急疏散,后經調查確其定牆壁和地板混凝土破裂,事故原因為結構和施工缺陷。(詳見本網早前報道《Opal Tower最終調查結果公布:整體結構合理 局部問題可修復》)

Ad:美好不容錯過,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時光,現在就訂票

 這表明建築行業危機遠遠不僅限於易燃包層。

 事實上,最近發生的一連串的建築危樓事件均是由不同的直接原因造成的。

 去年的Lacrosse 大樓事故判決中稱,建築商LU Simon未能合理謹慎地鋪設不符合建築規範的包層。今年2月,墨爾本另一座43層的Neo200建築發生火災。

 6月,悉尼Mascot Towers由於其主要支撐結構和正面磚石結構出現裂縫,居民於6月中旬被疏散。據悉,Mascot Towers的業主自2011年以來一直在與諸如煤氣表故障和泄漏等結構性缺陷作鬥爭,這些缺陷是由於「施工托梁中的密封操作不當」。

 而今年7月,Zetland的19 Gadigal Avenue被批露大樓水漬破壞嚴重和物業防火措施不到位,導致大樓住戶已8個月無家可歸。

 專家警告稱,這些危樓事件的出現表明澳大利亞建築體系存在潛在缺陷。由於施工不當加之維護不足,高層住房出現包括消防系統和漏水問題在內的結構性缺陷,而這些問題往往在居民入住后發現。

建築業亂象叢生 誰該為其買單?

2018年,由建築部長論壇(Building Ministers Forum)委託撰寫的一份報告指出,在不到十年的時間里,高層建築(4層以上)中在建的公寓數量增加了3倍,但國家建築規範等法規卻沒有跟上現代建築行業的需求。

建築業亂象叢生,固然與監管體系的缺位有著莫大關係。

 但實際上建築危機的根源是系統性的,責任並非哪一方可以擔起。事實上,從建築業責任方來說,建築商、許可機構、州政府、和保險公司均扮演者重要角色。

 一般來說,建築商負責多層建築的建築設計和施工,因此負責建築材和施工實踐的質量保證。但Shergold-Weir報告中指出了許多建築商的能力問題和誠信問題。

 此外,許可機構也是建築業運行的重要一環。建築商在施工之前必須獲得第三方認證。但是,許可機構的私有化性質意味著這些測量員是直接由建築商或業主雇傭的。2018年的《建築信心》報告發現,私人認證是建築審批「絕大多數」的一部分,不可避免地帶來了「潛在的利益衝突」。

 而政府在監管方面的缺位更是建築業亂象叢生一個主要因素。

 建築法規主要由州政府和地區政府監督,並往往屬於其規劃權力範圍。但Shergold-Weir的報告發現,政府對私人測量員的監管監督「零碎」且無效。

 地區政府表示,州政府提供的資源不足,不利於地方執法,而私人測量員則聲稱,他們與政府的溝通並不順暢。

此前,行業人士稱,州政府和地區政府對高層建築易燃包層的反應不一,如此「零碎且不一致」的建築業規則會導致建築業供應鏈危機加劇。(詳見本網早前報道《供應鏈危機加劇 建築業規則統一呼聲高漲》原文鏈接:http://www.acbnews.com.au/industrynews/20190715-35957.html)

 此外,聯邦政府一邊需要在建築政策方面發揮協調作用,另一邊也面臨著幫助各州支付改革費用的壓力。

 近日,州長Daniel Andrews要求聯邦政府幫助支付一半的包層工程費用,並表示如果該請求遭到拒絕,維州將增加建築許可稅。但最終聯邦工業部長Karen Andrews拒絕了該資助請求,稱各州政府必須為自己造成的問題負責。

 建築鏈的保險覆蓋問題同樣扎眼。與獨立的住宅建築不同,對於高於三層的住宅公寓建築,不提供保險產品。

由於對於整個建築鏈的保險範圍很小,建築事故的索賠責任方主要就落在了建築認證人員、消防工程師和建築師身上。

 普華永道最近受州政府委託所做的研究表明,建築測量師和認證機構的專業賠償部門自2011年以來一直無利可圖,在2017年,每收到1保費,就要支付近3.43澳元的賠償費用。由此保險行業風險增加。

重建建築業信心 政府在行動

政府開始對此表示高度關注,7月18日舉行的建築部長論壇會議將致力於解決這些多方造成的多重問題。各州、各地區、聯邦政府相關部門領導人齊聚一堂,希望找到一種合適方法確保全澳建築業的一致改革,重建行業信心。

 目前,州政府正在採取多種措施來應對日益緊迫的建築危機。工業部長Karen Andrews呼籲成立一個特別工作組,並在全澳範圍內製定一致的行業法規。

 2017年,昆士蘭州引入了所謂的「責任鏈」法,要求施工鏈上的參与者都應該報告建築產品的不安全情況,以避免不合格產品。

 而日前,州長Gladys Berejiklian承諾任命一名建築服務專員,並實施新的建築行業合規制度。

 維多利亞州州長也承諾投資6億澳元替換該州建築中的易燃包層。

新南威爾士州、維多利亞州和昆士蘭州也已經打破了傳統做法,宣布暫時允許建築認證機構可以在持有包層除外責任保險情況下進行開發作業,以維持保險業正常運行。

建築危機日益嚴峻,監管漏洞亟待完善,而建築行業各工作人員的努力也不可或缺,建築行業信心的重建需要更多時間和各方通力合作來達成。

原文鏈接: 點擊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