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移民的跨文化婚姻,有甜蜜也有酸楚

2020年03月17日 0:16

來源:第一傳媒

最近的一項調查發現,隨著澳洲再過去幾十年裡變得越來越多元化,澳洲約有1/4的婚戀關係是跨種族的。

事實上,社會學家認為種族間的聯姻是社會融合和凝聚力的標誌。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多民族的澳洲表現得其實還不錯。儘管這些關係有時會帶來語言和文化上的挑戰,但幾乎有一半的移民人口選擇了來自不同國家的伴侶。

據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數據顯示,澳洲的海外出生人口比例在經合組織中是最高的。同時,澳洲在海外出生的人口出生國的範圍也擴大了。

「我其實就是看上了他這個人」

2013年陳丹波與香農的跨文化婚禮引來了不少關注的目光。 

陳丹波來自中國南京,八歲移民澳大利亞。2013年,她與來自印度孟買的香農·馬蒂亞斯(Shannon Mathias)喜結良緣。

「我一直對不同文化有著開放性的心態。我們也生活在一個多元文化社會裡。在我眼裡,我沒有把他看做是一個印度裔,我其實就是看上了他這個人,只不過他是印度人而已。」

然而,他們的婚姻在收到人們祝福的同時,也聽到了質疑聲。

「當人們起初知道我和印度人結婚時,他們會過快地予以評判。有時不是很正面的評判。這要歸因於偏見。其實每個人都有這種偏見。」

「如果不是我與印度人結婚,我可能也會有這種偏見」。

香農和陳丹波與大兒子在一起

七年過去,陳丹波和香農已經有了三個孩子。老大三歲多,一對龍鳳胎只有四個月大。

他們認為文化上的不同沒有讓他們越走越遠,反而越走越近。

Ad:美好不容錯過,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時光,現在就訂票

「很顯然的,任何新婚夫婦都會在第一年遇到挑戰。你需要了解對方的生活習慣,其實這不是因為他是印度人我是華人的緣故,」陳丹波說。

「我們的雙方父母也非常好。我的婆婆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善良的人之一。我們沒有可怕婆媳關係的經歷。」

香農也說他們婚姻的成功除了兩人都是澳大利亞第二代移民,有相對一致的價值觀之外,他們還有雙方家庭的大力支持。

「印度文化認為婚姻不是兩個人的結合,而是兩個家庭的結合。陳丹波的家人絕對很愛我。我們兩個大家庭也很親密。」

對於香農來說,與陳丹波的結婚讓他對中華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

「我更多地了解了中華文化,還有中國菜。我學到如何去欣賞中華文化。」

陳丹波也認為各種不同風格的美食讓他們兩人的胃也越走越近。

「我們能有機會品嘗到印度餐和中餐,我們都很喜歡,就像一石兩鳥一樣。」

「婚姻與你來自哪個國家無關」

瓦蘭與里克的婚姻已經走過了30年。

1989年,生於南非的印度裔瓦蘭·弗里斯通(Varan Freestone)與有著澳大利亞原住民血統的里克·弗里斯通(Rick Freestone)在希臘度假時相識。

第二年,他們在澳大利亞新州小鎮Port Macquarie結婚。

多年來,瓦蘭一直活躍于印度裔及華裔社區。她從自己異族通婚的經驗中總結出幾個成功婚姻的「真諦」。

「愛是一種特別的東西……愛是盲目的。」

她說雖然都是亞洲人,人們也有著不同的文化與習俗。

「只要得到家人無條件的支持,那才是最重要的,」她說。

對於來自廣東的貝蒂(Betty,音譯)來說,她與來自印度的前夫的婚姻曾經十分幸福,但是最終也跌入了痛苦的低谷。

貝蒂與印度出生的前夫育有一女。

她說作為同在澳大利亞大學留學的同窗,前夫曾讓她感受到了愛的力量,不過,也曾被潑過涼水。

「我剛剛開始和他在一起約會的時候,其實有朋友,不只是一位朋友,關係比較不錯的朋友說過膚色類似的話題。甚至說你跟他在一起的話,你不會有好結果的。」

「我的父母也比較震驚。因為沒有想到我會跟一個外族人結婚。他和我們的文化相差還是比較大的。生活的習慣也不一樣。肯定也是有對印度的偏見。這也是有歷史原因,可能文化背景,大家都不互相了解。所以我覺得就有這種偏見吧。」

「可能也是我自己性格的關係吧,反而就讓我覺得你越是這麼說,我越要證明給你看。」

貝蒂說事實證明文化隔閡還是蠻多的。這包括飲食、生活習慣,特別是她的前夫來自於有姐妹眾多的大家庭,她卻來自獨生子女家庭,因此人與人之間關係相處是極為不一樣的。

「他會多聽一些家裡的意見,特別是母親的意見。他與母親的關係很好,也很親密。我有時也會有些失落。」

「他們[家]想要有一個男孩子來繼承香火,當時我記得通過了非常多的努力,也看了醫生,但是兩年多也一直沒有懷上,」貝蒂說。

這段婚姻走到了盡頭也讓她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她認為她可能忽略了異族通婚的艱辛與困難。

「就是到了最後階段,我父母就更不能接受,因為沒有想到會走到離婚這一步。也是接受不了。」

瓦蘭說無論是華人,還是印度人,婚姻不僅要考慮到夫妻雙方關係和感情,更重要的是要考慮到兩家人的感受與關係。

「很多印度人與印度人離婚,很多華人與華人離婚,所以婚姻與你的膚色無關,與你的宗教無關,與你來自哪個國家也無關,」她說。

「他不是華人」

余月盈和維克認為共同的價值觀基礎是婚姻成功的主因之一。 

余月盈與丈夫維克·薩特岡納興根(Vick Satgunasingan)都是出生在馬來西亞的第三代。余月盈的祖父來自中國,而維克的祖父則移民自斯里蘭卡的印度裔。

他們兩人曾經是馬來西亞同一家公司的同事。在結了婚之後選擇定居墨爾本。維克於2002年在布里斯班讀書,重返澳大利亞讓他這位一生接受英文教育的人如魚得水。而他太太,一直在華校上學、然後又選擇到台灣讀大學五年的余月盈有些不太適應。

維克說他從小就和華人做朋友,一直以來都對華裔有好感。因此他認為很容易就能融入余月盈的大家庭。

「就余月盈的家庭而言,他們都很願意接受我。我第一次見他們整個家庭正值春節。讓我很吃驚的是他們一大家族都來了。我恐怕是唯一一個非華裔。但是他們都很接納我。」

余月盈與維克的小女兒艾麗安娜在兩種文化熏陶下成長。 

余月盈還清楚地記得自己告訴父母最終遇到自己心上人時的情景,她很快補了一句:「他不是華人。」

「我的父母一開始覺得很吃驚,也曾經很擔憂。不過,他們沒有當著我的面講太多。」

「在我的一生中,從小學到高中,我的朋友95%都是華人,直到上班后才有了不同種族,例如馬來、印度背景的同事,」余月盈說。

維克認為他們都曾在馬來西亞生活和工作給了他們一個很好的價值觀基礎。

「我們能看出來中國大陸來的華裔,或印度、斯里蘭卡來的印度裔,他們與我們的想法有明顯的不同。我和我的太太都是馬來西亞出生長大的,我們都有著馬來西亞人的想法、價值觀。」

「我認為我自己是一個自由思考者,我願意接受任何文化,」維克說。

雖然不免面臨語言溝通障礙、觀念文化差異和適應性的挑戰,如今,不僅是澳洲,中國的跨國跨種族婚姻人數依然呈現上漲趨勢。

而種族的差異,文化的碰撞與融合必然會帶來更多理解與包容,加上全球人口流動,由種族界定的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可能會變得愈發模糊。

自由與包容才促成了更多跨越種族的愛情,而這種關係的存在,也預示著世界正在變得更包容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