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剖析:不鼓勵戴口罩的澳洲為何成為了當前抗疫最成功的發達國家?

2020年04月17日 16:39

來源: 帆的航海日誌

本文轉載自帆的航海日誌公眾號僅代表原作者及原出處觀點,僅供閱讀參考。

新冠疫情的拐點率先顯現,成為抗疫最成功的發達國家的消息開始在海外刷屏。是因為不鼓勵戴口罩么?當然不是。這裏不是也不應是一篇讚歌,而是從數據、表象、根源、反思這四個層面,逐層深入探究和剖析這場正在影響並可能再次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人的災難。

1.  數據說話

根據各國官方數據,截至2020年4月17日,全球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數已經超過200萬,而全球死亡病例總數已高達約14萬人。

澳洲累計確診病例6400多例。全澳3700多人康復,治愈率達到了52%,遠超其他歐美髮達國家;檢測率更是位於世界第一,檢測人數達到363500次,全民檢測率高達1.45%;死亡61例,死亡率為0.95%,遠低於全球平均死亡率6.17%。

2.表象分析澳洲因何會在此次疫情中率先取得局勢逆轉? 

2.1 檢測率高

澳洲開發了新冠肺炎的快速檢測方式,使得澳洲可以大面積迅速篩查感染者,檢測率世界第一。檢測率越高,越可以了解病毒的傳播速度和路徑,使得攜帶病毒而確診的人不再繼續傳播,從而更加全面的抑制傳播。

2.2 免費治療

的政策從初期到現在一直都是:只要在澳洲確診,不分國籍,都可以免費檢測和治療。這就鼓勵民眾,一旦發現有疑似癥狀,就願意去主動檢測,而不必顧慮任何經濟原因,從而儘快阻斷傳播,而且同時可以降低因為感染卻得不到及時救治導致重症的幾率。

2.3 完善的醫療體系和先進的醫療水平

澳洲的醫療水平一直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在美國最權威的醫療監管機構智庫The Commonwealth Fund對全球11個高收入國家醫療水平的排名中,澳洲整體醫療水平排名第2。先進的醫療水平,大大提高了救治成功率,治愈率達到了52%。

這是因為澳洲沒有盲目而狂熱的個人崇拜,所以三個月前,時值澳洲大火而在夏威夷度假的莫里森被澳洲人民罵得狗血淋頭,現如今又臨疫情危機,日夜操勞、及時決斷並取得卓有成效的莫里森又開始讓澳洲人心疼而大加讚賞,這樣的領導人更真實更可愛。當澳洲這樣一個政府的存亡是由人民的選票決定時,為了一致的利益,執政者才會勇於去做正確的事。這很重要,但並不是澳洲取得顯著抗疫成果的最後一個原因。

早在2月1日,澳洲政府就實施了嚴格的對於疫情爆發國人員的限制入境措施,而在3月19日,澳洲正式宣布關閉邊境,所有非/居民禁止入境澳洲。這些措施,較早地強有力地遏制了外部感染病例的持續輸入。

2.5 國內限制社交距離

3月16日,澳洲政府開始呼籲在日常社交中,彼此保持1.5米的安全距離。3月20日,政府頒布社交距離限制,所有社交場所里,每平米只能有1人。3月30日,政府將室外聚會的允許參与人數限制在了2人以下。這些措施使得在澳洲內部,減少並延緩了病毒的傳播廣度和速度。

所以,高檢測率、免費檢測和治療、先進的醫療水平、及時控制和減少境外輸入源、國內限制社交距離防擴散,使澳洲具備了控制疫情的基本條件。

可即便如此,小編依然有很多疑問,除了這些基本條件,澳洲政府既不鼓勵民眾戴口罩,也沒有真正封城禁止居民外出,那為何率先控制了其他發達國家沒有控制住的疫情?

這就需要我們耐心地再多花一些時間,深層次了解這些表象原因背後的根源。

3.1澳洲邊境封鎖的背後

有人說,澳洲是一個孤島,有著隔絕病毒的天然地理優勢。可事實上,在當今情況下,大部分的跨境傳播是通過航空而非陸路或海路,所以這並不能成為主要原因。

澳洲邊境封鎖和其他國家不同的是:通常其他國家實行的邊境政策是單向的禁止感染高風險國家的人員入境,可澳洲的邊境封鎖不僅僅是禁止所有非澳洲公民、居民入境,而且還是雙向的:3月24日,澳洲宣布禁止澳洲公民和居民出境!因為這些人只要出境,還是要回來的,那就意味著會增加感染和傳播病毒的幾率。所以,禁止出境和入境的雙向限制措施最大程度上減低了病毒的跨境傳播。

3.2不鼓勵戴口罩的背後

澳洲政府的衛生部從始至終都是不鼓勵普通健康民眾戴口罩的,是因為戴口罩沒用么?如果真是這樣,那為什麼前線的醫護人員需要佩戴,所以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這樣的政策背後,除了擔心易造成社會恐慌之外,還有和社會文化氛圍相關的兩個假設:第一,社會成員的高度自覺性,是假設已有疑似癥狀或確診的病人會自覺地戴上口罩,既然這樣那普通健康民眾被傳染的概率自然就會很低,而口罩本身就是戰略緊缺物資,根據具體國情考慮,為了防止醫護人員和感染人員出現口罩短缺,所以不鼓勵普通健康民眾戴口罩;第二,人類本能的警惕性,是假設健康人群戴上口罩后,會降低警惕性,忽視高危場所和社交距離,因為我們知道即使是N95口罩也並不能完全阻擋病毒的傳播,所以不戴口罩的人會保持更高的警惕性,降低被傳染的可能性。

疫情初期,因為出現了部分生活物資短缺,超市開始為老弱病殘等弱勢群體,提供專屬購物時間,通常為早上營業的第一個小時,只允許弱勢群體進入購物,確保他們優先獲得生活必需品,不會有次生悲劇的發生。

但接下來的問題是,如果這兩種假設有時候不完全成立怎麼辦?那就引出了下面的問題。

3.3 並未完全封城的背後

澳洲對社交距離、空間和人數的限制要求,事實已經證明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但是澳洲採取的措施並不是限制個人自由,只要是生活必需,是可以外出;反之,如果不是生活必需,就必須要呆在家裡。

這裏看一下澳洲對生活必需的定義:1.購買食物和其他必需品;

2.有醫療和保健需求(包括值得同情的原因);

3.在遵守集會規定的前提下出門鍛煉身體;

很多企業迅速轉產消毒液和口罩,福特汽車()主動試製隔離面罩等等……

4.在無法遠程進行的情況下出門工作或學習。

這裏要注意第三條,因為在澳洲,戶外鍛煉已經成為人們身心健康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還有第四條,人們是可以有條件地出門工作和學習的。

澳洲政府之所以不過度限制個人自由,有兩個原因:第一,澳洲地廣人稀,769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人口只有2500萬。絕大多數人口都居住在House(獨棟或聯排別墅)中,這也就意味著大部分人們走出家門並不意味著一定會接觸到共用的電梯、走廊、樓梯等,所以完全強制限制在家可能並不會起到太多的實際意義;第二,正是因為澳洲人口不是主要集中居住在高層公寓或封閉小區,而且沒有圍牆或大門,所以不存在強制管理出入的可行性基礎,而且即使完全封城,澳洲政府和警察部門也沒有那麼多人手去實施相應的管控。這也就解釋了澳洲並未過度限制個人自由的原因,但問題也隨之而來,人們既然可以自由出入家門,如何控制和其他人的近距離接觸?

換句話說,澳洲政府規定了對社交人數和距離的限制,如何確保這些措施得到真正施行?

有三個主要原因:第一,靠澳洲人的自覺,來過澳洲或在澳洲生活的人,對此會有所了解,大多數澳洲人都有很強的責任感和自覺性;

第二,那畢竟有不自覺的人,怎麼辦?罰款!澳洲的法律完整全面,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罰款額度相對較大。比如對未遵守社交距離要求的人,罰款1000刀。這意味著,在這個社會體制中的違法成本很高,一般人不會輕易破壞規則,即使違規者也會因為重罰的慘痛教訓而避免下次再犯。又如,昆士蘭州政府僅在復活節期間單日便開出了總計80萬的巨額罰單。但是政府或警察畢竟監督範圍有限,那又怎麼辦?

正是第三,因為大多數澳洲人有極強的社會責任感,這種責任感不僅體現在熱心幫助別人的常態化,也體現在舉報不法行為的普遍性。例如,7名留學生違反社交規定聚在其中四人同住的家中吃火鍋,被鄰居舉報,罰款1.1萬澳元。

3.4 民眾配合的內部驅動力

抑制疫情的外部因素上面談完了,那如何從內心使其民眾自願並安心地呆在家中呢?

這裏就要提到澳洲政府在疫情期間採取的經濟措施。3月10日,聯邦政府公布了首批預算24億澳元的衛生安全計劃,隨後又不斷公布了多項巨額的經濟補助政策,其中最重要的則是對民眾直接發錢。

首先是,符合條件的老人、小孩、殘疾人、有小孩的家庭和眾多的福利領取者,一次性發放1500刀;

更為誇張的是,政府為了避免企業因經營困難陷入裁員的風險,而幫忙為600萬在職工作者(佔澳洲總人口的約四分之一)發放工資,每人每兩周發1500刀,連續發放6個月,每人合計最多補貼1.95萬澳元。4月7日第一批補助到賬當天,朋友圈裡被澳洲領到這種補貼的華人的截圖刷屏;

所有符合條件的失業者,疫情期間每周發放550刀;

受疫情影響的中小企業,現金補貼2萬到10萬澳元。

除此之外,疫情期間,可以申請延緩6個月支付房貸;欠繳租金的租戶,6個月之內不得清退;全澳70歲以上的老人可以享受免費送餐上門,費用由政府支付。

正是有了這些最直接最實際的經濟措施,民眾便可以安心地盡量配合政府的措施呆在家中,避免非生活必需的外出,也就減少感染和傳播的機會。

給民眾發錢,把補助直接從聯邦政府打到個人賬戶,避免了增加中間環節可能出現的官員層層盤剝的貪腐,但要做到這一點,一定是要有一個前提的,那就是政府要明確地知道具體誰是那些需要補助的個人?

澳洲的社會體制下,除了限制大額現金交易外,每一個人都有唯一的稅號,而且每個人所有的銀行卡都要和這個稅號綁定,這樣稅務局就有了一個人所有交易的信息,從而掌握每個人真實收入,而且法律規定每一個人每個財年都要主動申報收入和稅收,哪怕你收入是0,也要上報。這樣就有了每一個人的收入和納稅信息,並且有嚴格的核查和相應的重懲機制。澳洲的各種福利也是基於這種社會報稅體制來領取的,所以政府清楚地知道,疫情補助應該發放給誰,從而敢於直接發錢。

3.5 免費檢測和治療的背後

3.7 社會問題緩解的背後

以美國為例,新冠肺炎的住院治療費用為42486至74310美元,即使有保險,自付額也可高達3.8萬美元,這也可能是為什麼在美國和其他很多國家,有些人不願主動做檢測的原因。所有人免費檢測和免費治療,全世界沒有幾個國家可以做到。但免費醫療,其實對澳洲早已是很普通的一件事,澳洲作為世界上福利最好、醫保系統最完善的國家之一,擁有從搖籃到墳墓的完整福利,一直以來都是實行公立醫院全體公民和永久居民的免費醫療,所以澳洲民眾反而對此不覺奇怪。而這種安全感,又進一步促使感染者的應檢盡檢,減少了疏漏的可能性。

3.6政府制定政策的背後

澳洲是聯邦制的民主國家,所以作為政府首腦的總理會受到充分的監督和一定的制衡。政府必須及時披露信息,不然媒體是獨立的,可以充分行使監督權和曝光權。政府決策過程也必須透明,澳洲政府多次公布疫情傳播的數學模型,並及時修正模型,同時告知大眾,每一項政策的背後都有數據支撐和理由說明。這樣當一個人的政策可能所有偏失時,其他人可以充分提出自己的意見,避免了由於個人決策失誤導致的災難和風險,畢竟人無完人。所以澳洲出現了面對疫情各方充分表達立場的情景,比如,一邊是莫里森要求學校繼續運行,學生繼續上課;而另一邊,州長安德魯則提出如果聯邦政府不停止學校運行,則維多利亞州將在州內單獨實行關閉學校政策。

澳洲總理莫里森

維多利亞州州長安德魯

彙集不同的聲音,綜合判斷,實時調整,這樣就最大可能性地避免了個人決策失誤。而這一次澳洲政府在抗疫行動中的有力行動,也使現任總理莫里森的支持率刷新了近10年來的新高,也成為了澳洲歷史上名望反轉最大的總理。

而超市員工和醫護人員的一直堅守,更是換來了大家的理解和體貼,反過來從精神和物質層面增強了這些抗疫生力軍的使命感和歸屬感。從3月14日開始,整個澳洲被不同的便簽紙鋪滿了。這是源於一場名為#The Kindness Pandemic#善意大流行(相對於傳染病大流行)的網路活動。一次號召,約50萬澳洲人參與。

民眾間的攜手抗疫和相互鼓勵,這裏就不得不提一對澳洲的華人夫妻,他們把自家剩餘的口罩分了一些給大家,還寫上了便簽,備註使用事項。因為擔心大家拒絕,他們就悄悄地把口罩放在鄰居家門口。可後來他們家門口監控拍下來的畫面,讓他們意外又暖心。隔壁白髮蒼蒼的老爺爺收到口罩后,連招呼也不打,就幫他們修剪了草坪,忙活了一中午。還有個鄰居,從自家車上搬下了蔬菜和西瓜,放在了這對華人老夫妻的門口。另一位老奶奶,送來了一束花和一張卡片,卡片上寫著:「謝謝你!」。

情感上,如何正確疏導那些後來受到疫情波及的國家人民對待疫情最初爆發國家人民可能出現的不滿,甚至激進情緒,進一步化解國家和種族隔閡?

而澳洲657家私立醫院,騰出3.4萬個床位,10.5萬名醫護人員加入了這場國家抗疫戰。

就這樣,除了政府之外,迅速形成了另一股人民自發的抗疫力量。

這場疫情,再一次讓大家看到了真正的澳洲精神。

社會問題緩解的背後,是空前團結的澳洲。

4.深刻反思

2.4 及時控制和減少境外輸入源

澳洲已經取得了階段性勝利,是到了值得驕傲和放鬆警惕的時候么?不,恰恰相反!

四個月前,我們無法想象今天的世界會發生如此劇烈的變化,也不曾想象會如此深刻地影響到我們每一個人;同理,我們現在也不是十分確定這場疫情及其影響又將何去何從。面對這樣一場全球性災難,澳洲和其他國家一樣,或多或少都有長處和優勢,或多或少都有短板或不足,關鍵是還有很多重要的問題亟待解決:科學上,疫情的源頭究竟是什麼,零號病人在哪裡,完整的傳播路徑又是什麼,疫苗【相關閱讀:顯微鏡學家發表對四家疫苗公司的成分分析】是否能研製成功,如何避免病毒捲土重來?

心理上,疫情中那些逝去的十幾萬條生命(相當於一場大屠殺),如何去慰藉他們無辜的靈魂和傷痛欲絕的親人?

醫學上,疫情中那些倖存的患者,如何確保他們不會像非典那樣因為用藥的副作用而產生的嚴重後遺症?

經濟上,疫情中那些處於困境的產業、企業和個人,如果疫情再次惡化,如何幫助他們重新恢復生機和活力?

戰略上,生活必需物資和關鍵醫療物資的緊缺暴露了哪些戰略儲備不足,如何在下一次的危機中得到改善?

政策上,政府是否有瀆職和決策失誤,而不同政府的決策分別都有哪些各自的可取之處,如何取長補短,在下一次危機來臨時,我們可以更加沉著地應對?

一個月前,還在擔心仍舊不鼓勵民眾戴口罩的澳洲成為下一個義大利,而現在澳洲則成為了抗疫典範。

黑格爾說「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無法從歷史中學到任何教訓」。

希望這是個偽命題,所以請記得,這是一場災難,不應只有讚歌,而讓我們忘記了居安思危;也不應有任何自滿或嘲笑的情緒,全球化的今天,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人類之所以區別與動物,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因為有著悲天憫人的情懷。比讚歌更重要的是:總結經驗教訓,預防反覆爆發,大家切勿鬆懈。

寫在最後,

曙光已現,希望全人類儘快在這場災難中恢復和清醒。

轉載聲明:本文為轉載文章,不代表我站觀點,對轉載有異議和刪稿要求請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