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制擴散還是根除病毒,澳洲還有選擇的空間嗎?
來源:澳財
今天(7月22日),維州公布的單日最新確診病例數,相信讓很多人「心情一盪」。
484例,不僅刷新上周五(7月17日)428例的紀錄,並且還超過了3月28日全澳紀錄的最高單日新增數量(457例)。
不禁讓人對目前採取的新冠疫情應對策略產生懷疑:沿用3月以來那套抑制病毒擴散的策略還有用嗎?
對於控制新冠病毒到底是採取「抑制(suppression)」還是「根除(elimination)」策略,從疫情3月在澳大利亞全面蔓延開始,就討論不休。
原本由於澳大利亞在第一階段取得了不錯的抗疫成果,眼看「抑制黨」就要全面獲勝。然而,維州從6月以來日趨嚴重的第二波疫情,又讓許多人有了不同的看法。
自從6月14日之後,澳大利亞新冠病毒的傳播曲線一直高於1,這意味著疫情仍有全面鋪開的可能性。加之本輪疫情集中在維州,維州的情況可謂「水生火熱」。
截至7月22日,整個維州確診6739例新冠病毒感染病例,活躍病例3617例,死亡病例44例。有205人在醫院接受治療,其中40人在重症監護中。
以至於維州州長安德魯斯形容現在的每一天都彷彿像一個月那麼長,並認為不能把之前封鎖熱點地區當作維州封鎖的開始,而重申直到今天,封鎖才持續了兩周,仍需要觀察現階段限制所示的效果。
隨著越來越的醫護人員感染,有第一線的醫生呼籲,抑制病毒的方法已經失敗,現在需要執行紐西蘭、中國等國家採取的根除病毒的策略。維多利亞州首席衛生官布雷特·薩頓(Brett Sutton)在上周也表示,根除策略「值得考慮」。
但是,政府層面上,維州遲遲不願開啟更為嚴格的第四階段封鎖,新州也表示暫時不考慮全面實施社交限制措施。總理莫里森更是公開表態,不會採取根除病毒的策略,並認為這樣會嚴重破壞經濟,導致失業人數增加一倍。
另外,以目前維州疫情的管控情況,是否能夠做到根除病毒是巨大的未知數。
澳財網採訪了一位新冠病毒檢測呈陽性的中國留學生(出於對隱私的保護,此處省略姓名並做了變聲處理),從其講述檢測、確診、隔離經歷不難發現,維州現行的疫情管理,雖然很努力,但是仍然要靠患者自己「自覺」才行。
0722 澳財聚焦-留學生採訪 來自澳財 00:00 03:02
抑制還是根除,到底哪一方的意見更合理?眼看維州的疫情越來越嚴重,澳洲還有可能根除新冠病毒嗎?在博滿金資首席魏睿昊看來,這不僅是公共衛生問題,也是一個「百億澳元的經濟問題」。
一線醫生:「抑制」策略高估了人性
目前,澳大利亞主要實施的抑制擴散抗疫策略,是盡量將新冠感染維持在較小範圍,拉緩傳播曲線,保持商業的基本運行,以實現減小對經濟的打擊。在維州爆發第二輪疫情之前,這種方式被多數人認為是有效的。
但現在維州疫情不斷升級的現實,也讓人反思這種策略是否對當前的情況繼續有效。
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BC)認為,決策者和民眾都很少傾聽來自第一線醫護人員的聲音。他們才是距離病毒最近的人。近階段,維州醫療工作者的感染率居高不下,讓人很不安。
ABC採訪了一名奮鬥在維州防疫前線的醫生。由於密切接觸過一名出現癥狀的同事,他目前正在酒店進行隔離觀察。據其透露,他的同事確診感染了新冠病毒,並且高度懷疑是通過社區傳播。他說,每一天,在墨爾本各個地方,都有更多的同事因高密度接觸病患而感染。而他們接觸的其他工作者也要隔離。因此造成惡性循環,大量工作讓剩餘的醫護人員筋疲力盡。
他認為,維州是疫情爆發初期防疫最為謹慎的一個州。既然維州防疫舉措失敗,其它任何地方也有可能失敗。
墨爾本電車的第一排禁止坐人,以保護司機安全
「在我看來,(其實也代表很多同事的看法),抑制病毒的策略不會成功。與新冠病毒並存意味著人員死亡、反覆封鎖和未來的不確定性。這樣不僅將嚴重損害我們的整體精神健康,也將破壞經濟復甦所需的信心。」
「抑制策略之所以失敗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政府低估了新冠病毒、高估了我們的控制能力,並且從根本上誤解了人性。」
該醫生表示,最初澳大利亞民眾做得很好。大家以積極的態度忍受著封鎖政策帶來的不便,遵守社交限制,居家隔離……
「但是,我們終究是人類。」人類的本質是對接觸和親密感的渴望。在過去的三個月中,誰沒有擁抱過某人?威脅減輕后,誰又沒有至少一次違反社交限制規定?
人性總會犯錯,可對於感染病毒而言,一次就足夠。
抑制策略需要依靠複雜、基於人員和技術的監控體系,以快速監測到感染病例、隔離病例、追蹤密切接觸者、以及切斷傳播鏈。
但事實證明,這種方法一旦遇到維州隔離酒店那樣的管理疏漏,很可能馬上失效,使病毒再短時間內就造成大面積的傳播。而輔助的技術解決方案也起不到作用,比如COVIDsafe應用程序,在維州第二輪疫情根本沒有起到任何預警功能。
醫療衛生條線的工作人員晝夜不停工作已經幾個月。然而,他們現在再次面臨巨大的壓力。因此,很多醫護人員認為,更嚴格封鎖似乎成為了維州的唯一選擇。如果繼續嘗試抑制,疫情可能再次反覆。
然而,不只是政府決策者,公共衛生專家目前在是應該徹底根除病毒還是抑制病毒的問題上都存在分歧。
澳大利亞醫學協會維州主席朱利安·拉伊特(Julian Rait)認為,維州的病例增長過快,根除該病不具可行性。如果在秋季第一波病毒爆發后再保持更長的封鎖時間,消滅疫情或許是可能的,但現在社區傳播率太高,如果不實行4到6個月的封鎖,就無法根除疫情。
並且,即使推行根除病毒的策略,仍然有風險。因為儘管澳大利亞處於「封國」狀態,但回國旅客、進出口航運等,讓國境必須在一定程度上保持開放,這就無法保障完全消除病毒。事實上,即使在中國,也不斷有輸入性的感染者所帶來的病毒傳播困擾。
「抑制」和「根除」
這兩種策略到底有什麼不同?
魏睿昊指出,「抑制」和「根除」這兩種抗疫策略的核心區別其實是在於程度。所謂根除策略,就是花200%、300%的力量,從而100%解決病毒傳播問題,最終做到零傳染;而抑制策略,就是先承認不可能100%解決病毒傳播問題,再用80%、90%的力量應對,可以允許一定程度的「不解決」,但會保持可控局面。
澳大利亞的抑制策略所實施的限製為三個階段,即便最嚴格的階段,也保持了一些除生存必需品消費(吃飯、就醫)以外的商業可以營業,如Bunnings、David Jones等。
而根除策略則會進入「傳說中」的第四階段限制,類似此前紐西蘭和中國在疫情早期採取的措施:強制戴口罩,目前在維州的封鎖地區已經開始實施;
絕大多數企業關閉,餐廳不再允許送外賣,只開放超市、藥房、診所和其他被稱為「生命線公用事業」的服務;
徹底關閉學校,以切斷病毒在家庭之間的傳播。
維州政府7月19日宣布,從周三(7月22日)午夜開始,墨爾本和米切爾郡的居民在外出時必須佩戴口罩,可以算作是實施了一部分第四階段禁令。
根據發表在《澳大利亞醫學雜誌》(Medical Journal of Australia)上的一項最新研究,如果維州加大封鎖力度,實施第四階段限制措施,將使實現根除新冠病毒的幾率提高到50%。
如果在擁擠的室內環境中有50%的人戴口罩,減少病毒傳播的可能性增加到5%;如果學校被關閉,工作場地人數也被限制在工人總數的20%,不被感染的可能性上升到7%;如果所有這些措施都得到實施,口罩使用率達到90%,那麼根除病毒的幾率就會上升到50%。
但從經濟學角度而言,這種策略的「邊際成本」非常高。魏睿昊解釋,這意味著從消滅95%的病毒到100%,其中5%的差別可能付出成倍的經濟成本。
事實上,上述的研究就顯示,試圖在與第一次封城相同的限制條件下根除新冠病毒,是「沒有機會」的。只有嚴格實施關閉學校、商業等措施,並且口罩使用率達到90%,才能實現根除幾率50%的上升。
這意味著,目前已經「慘不忍睹」的失業率將雪上加霜。澳大利亞能夠付出這樣的代價嗎?
更嚴格封鎖對經濟有什麼影響?
所有人都知道,更嚴格的封鎖意味著更嚴重的經濟打擊。
以紐西蘭為例,其進行更為嚴格的封鎖以在全國消除病毒,其國內生產總值(GDP)預計將下降9%,但澳大利亞目前預計下降5%。
魏睿昊分析,如果說之前澳大利亞實施的社交限制,是讓商業從100%運作將為50%,那麼目前階段除維州外的其他地區商業已經回到70-80%運作狀態。如果實施第四階段限制,可能很多商業就無法再次開業,徹底關門。
由於維州是澳大利亞人口第二大州,目前所進行的第三階段封鎖已經讓整個澳洲GDP預計下降33億澳元,拖累2020第三季度經濟增長0.75個百分點。實施第四階段「硬性」封鎖的話,將意味著至少60億澳元的直接影響,而它造成的間接經濟損失難以估算。
7月21日,墨爾本市民排隊購買布料製作口罩
為了應對目前第二波疫情對澳大利亞經濟的打擊,聯邦政府于昨天(7月21日)已經宣布,經濟援助計劃留職補貼(JobKeeper)和失業補貼(JobSeeker)延長6個月。但這些就意味著更高的財政支出和更大的赤字。倘若全國範圍的限制進一步收緊,政府能夠承擔多少因此造成的經濟成本將是一個「要命的問題」。
這可能也是總理莫里森一再表態,不認為維州應該進入新階段的封鎖。他不斷強調,根除病毒是一個虛幻的目標,不能以澳大利亞的經濟做賭注去換取。
為什麼紐西蘭和中國可以
澳大利亞不可以?
很多人指出,在中國這樣人口和經濟體量如此大的國家,根除病毒的策略明明都可以顯著奏效,為什麼澳大利亞這樣獨立大陸的國家不選擇使用?
魏睿昊認為,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國情,「抄作業」並沒有那麼簡單。澳大利亞無法像中國那樣實施根除策略,有兩大重要因素:國情和民情大為不同
中國以能夠成功地實施根除策略,得益於其強大社會基礎管理和執行力。中國城市的街道、居委會或鄉村的村委會組織架構,讓中央的政策可以完全貫徹到國家的每個角落。
但澳大利亞則是典型的西方小政府架構,基層的日常運作主要靠社區自治。不僅沒有「居委大媽」這樣的人員配備,也幾乎不存在國內「小區」那樣統一的圍欄和進出口,根本沒有可能實施「人盯人」的嚴格管理。
從前文的採訪中就可以看出,對於感染者的隔離,澳大利亞主要採取的也還是個人自覺原則,既沒有每天清查的
此外,無論中國,還是韓國、日本等東亞國家,由於文化特性,民眾有一定集體主義傾向,對於政府政策的執行程度也較高一些;西方文化則更崇尚自由與個人主義,個人往往不會完全遵循政府的規定。
雖然新州因為Crossroads餐廳的確診病例,導致了群聚性傳播。但新州州長認為,實施根除策略並不現實,疫情期間總會有一些確診病例,主要還是要有效快速遏制那些爆發的疫情。
不過,外界雖然覺得新州對局部疫情的應對能力要快于維州,但是否能達到完全控制的程度還值得懷疑。例如,他們雖然進行了大規模追蹤回來,但在酒店停車的臨時測試點效率顯然不夠快,以至於許多天那裡都大排長龍。
Crossroads餐廳停車場改成了臨時檢測點,圖/ABC
其次,一些品牌如G-Star或維秘,過於依賴實體店面和大型商場鋪位,線上業務發展過慢。疫情襲來被迫關門,短時間內無法搭建起有效的線上銷售渠道,導致銷售急速下滑。
此外,有些品牌長年庫存囤積嚴重,又不得不在一些租金昂貴的地方開設門面經營。因此成本高企,甚至處於負債經營的狀態,日常需要不停支付成本和利息。一旦經營收入減少,現金流馬上會出現枯竭,根本無法支撐多久。
而有些公司近年來全球化速度過快,但對於進入的市場卻沒能充分的了解,導致「水土不服」,一旦遭遇意外情況就難以應對。MUJI無印良品由於其「小清新」的鮮明特點,在亞太地區頗受歡迎,但在美國卻始終無法融入當地文化,導致品牌接受度和黏著度削弱,進而影響了銷售業績。
疫情爆發的時間點不同
由於新冠疫情最先在中國爆發,因此當時從政府到醫療專家都參照2003年SARS非典疫情的經驗,希望以最快速度將其完全遏制住。
但澳大利亞的疫情蔓延,是在美國、義大利等國相繼爆發以後。此時,新冠病毒已經幾乎傳遍全球。即使澳大利亞實施全國內部根除疫情策略,也無法控制外部情況。國家不可能因為不斷出現的輸入性病例,長時間實施跟為嚴格的封鎖措施。
除了中國以外,會發現多數實施根除策略的國家都是如紐西蘭這樣小型島國,他們具有實施根除政策的天然地理和國情優勢。可是選擇了這種策略,對國家未來與其他的國家恢復正常交流卻可能起到負面作用。
紐西蘭總理迅速實施了Stage 4封鎖,目前該國無社區傳染
要如何衡量與哪些國家恢復通航?是否對方也必須是實施根除政策的國家?如澳大利亞這樣極為依賴出口的國家,無法與其他國家正常往來,對國家的經濟也會有嚴重影響。
防疫策略是否需要重新評估?
可是,維州的單日新增確診案例數量不斷刷新,而時斷時續的社交限制已經進入第五個月。難道抑制擴散的防疫策略不值得重新審視嗎?
魏睿昊認為,有效評估國家是否具有實施根除策略的能力非常重要。
根除策略,必須做到「長痛不如短痛」,在實施期間就必須保障執行的力度足夠有效,用兩三個月的停擺換取長期的全國範圍的開放。要保障很強力的邊境防控能力,不僅是澳大利亞的國境,可能也包括各州的邊境。
不過,在魏睿昊看來,抑制與根除,不是二分法。最應該做的是找到兩者之間的平衡點,如何把一些措施做到真正有效。例如從明天開始,是否每個維州封鎖區域的人,真的能做到走出家門,就戴上口罩?
雖然維州正在經歷更為嚴重的第二波疫情,但現在判斷政府的策略徹底失敗還為之尚早。我們也許是在經歷一個「痛苦」的高峰,未來的一兩個月內或許會出現轉機。
而且,根除病毒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回到疫情之前的生活。相反,我們仍然必須維持抑制策略下的各種安全措施,等待疫苗【相關閱讀:顯微鏡學家發表對四家疫苗公司的成分分析】的問世。
和新冠病毒共存,至少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人類共同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