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澳元的疏忽?3萬的包包化作灰燼——澳洲奢侈品進口謎之慘劇

來源:財經見聞

前 言

在《三十而已》里,顧佳為了進入太太圈,愛馬仕的包包成了敲門磚,皮質越稀有代表身份地位也越高貴。

,一款價值2.6萬的鱷魚皮奢侈包包被海關官員沒收並銷毀,原因是買主沒有購買價值70澳元的CITES許可證。

很多人開始詢問,CITES是個什麼鬼?

為什麼在強調環保、道德的今天,喜歡並實際購買野生皮製品的消費大軍卻日益龐大?

1

70澳元的疏忽,2.6萬包包被毀

近日,根據《》的報道,一款價值2.6萬澳元的鱷魚皮包包被澳大利亞海關官員沒收並銷毀,原因竟然是這個包包的主人沒有購買價值僅70澳元的進口許可證。

據了解,一名女子從法國一家聖羅蘭(YSL)時裝店購買了這款鱷魚皮包包,在入境航空貨運站被澳大利亞邊防局人員查獲,被指涉及非法野生動物貿易。

在澳大利亞,鱷魚皮製品屬於允許進口的商品。

但是,這種許可附帶有嚴格的條件,例如《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進口許可證就是條件之一。

雖然包包的進口商已經準備了法國CITES部門出口許可證,但是買家卻沒有向澳大利亞CITES管理當局申請進口許可證。

根據該規定要求,進口許可證的成本為70澳元,需要隨野生動物製品一同進口。

最終,這名西澳女子雖然沒有被罰款,但是卻因為一張70澳幣的證書而損失了價值近2萬的包包。

對此,澳大利亞聯邦環境部長Sussan Ley表示,這對進口商來說是一個非常昂貴的提醒,即在進口商品的時候務必事先獲得正確的CITES許可證。

2

CITES是個什麼鬼?

筆者曾經參加過一個飯局,席間有幾個年輕的女孩,炫起各自的包包。

「你看,真皮的,質感特別好。」

另一女孩也提起一款墨綠色的包:「我這個是鱷魚皮質的,據說,這皮還保留著鱷魚皮的原色呢。」

不過,其中一個女孩也說:不喜歡真皮包,一是窮,買不起,二是·····感覺扒動物皮太殘忍。」

的確,有關稀有動物被扒皮的血腥場面曾讓很多人咋舌,也讓時尚界陷入了一場不小的風波。

為了讓此類皮製品的存在合理,同時為確保物種的貿易不致危及野生動物和植物的生存,國際社會於1973年3月3日在華盛頓簽訂了《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簡稱CITES)。

澳大利亞助理海關部長Jason Wood表示,在海外購買這些產品的澳大利亞人必須向出口國和進口國申請相關的CITES許可證。

CITES於1975年成立時,動植物的合法貿易額每年估計為20億美元(27億澳元)。

根據最新的估計,目前每年合法貿易額超過3200億美元,而非法貿易最高為2580億美元。

由此也可以知曉,整個奢侈品市場背後的需求隊伍到底有多龐大。

3

龐大的消費力

在美國、歐洲時裝業的推動下,野生動物皮質品(如包包、皮帶、皮鞋等)的需求與日俱增。

在《三十而已》里,顧佳為了進入太太圈,愛馬仕的包包成了敲門磚,皮質越稀有代表身份地位也越高貴。

根據最新的數據,自新冠疫情在全球爆發以來,奢侈品產業鏈也受到了一定的衝擊。但是,不少奢侈品在經濟下行的情況仍然逆勢漲價。

當然,逆勢漲價之所以理直氣壯,離不開的是日益擴大的實力買家。

對於很多消費者而言,購買奢侈品一方面是因為奢侈品的高質量和優質材料,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奢侈品成為了一種身份的象徵。

根據全球諮詢公司德勤(Deloitte)發布的一份報告,從現在到2024年,奢侈品牌的銷售額將增長6%-8%,為一般零售市場增幅的3-5倍。

德勤零售業負責人說道:「悉尼和仍然是澳大利亞奢侈品消費最為強勁的市場。但是包括CBD以及周邊主要購物中心也開始吸引越來越多的奢侈品零售商。」

「手工製作的鱷魚皮包包高達數萬澳幣。但是,我們看到Louis Vuitton和Hermes等公司對澳大利亞鱷魚養殖場進行了戰略性收購,以保持其稀有物品的供應鏈。」

與此同時,社交媒體和替代銷售工具已經開始成為贏得下一代消費者的有力工具。

然而,在這群不差錢的主中,實際上又有多少人願意為可持續、符合道德來源的奢侈品支付更高溢價呢?

答案卻是少之又少。

4

您願意支付多少溢價?

根據澳媒的一次調研,澳大利亞居民被問道:「您是否願意以更合乎道德、更可持續性的方式消費?」

答案是百分之百的肯定。

然而,同一群人,當問題轉至「您準備為此類商品付出多少溢價?」」

答案卻是大不相同。

在這項針對2000名消費者的調研中,雖然超過50%的受訪者表示希望更多的時尚、奢侈品牌採取可持續的行動,保護野生珍稀物種。然而,僅有不到1/3的受訪者表示願意為此支付更高的價格。

另一項針對7000多名6-75歲人群的調查顯示,大部分消費者願意為符合道德來源的時尚商品支付高達5%的費用。

然而,矛盾的是,62%的受訪者表示希望在購買符合道德來源的商品方面享有一定的折扣。

結果貌似矛盾、相互對立,但是卻實實在在地發生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就像一些咖啡館會為自帶杯子的顧客提供折扣,而消費者則認為自己做的好就理應獲得某種形式的獎勵。

對於咖啡館而言,這樣做是雙贏。一方面,咖啡館也節省了成本。另一方面,客戶也也有獲益。

但是,在時尚奢侈品產業鏈,如果要做到合乎道德,實際上成本比傳統方式更貴。

一家生產商毫不避諱地說「做正確的事,只會花更多的錢。」

在供應鏈的每個步驟中,都會增加成本,涉及可持續採購到最大(甚至不是最大)成本之一——合理薪酬等各個環節。

5

時尚也要道德

消費者心理學家布倫特·科克(Brent Coker)表示,最終,如果品牌和品味引領者(例如,社交媒體有影響力的人)讓可持續和道德消費變成一件很酷的事情,就會有更多人追隨他們的步伐,然而進行採購符合道德的商品。

他解釋稱,時尚就是建立「社會資本」,因此人們希望知道他們的購買決定將贏得同行的尊重和欽佩。

科克博士認為,鼓勵更多顧客持續購物的品牌應該吸引人們的「積極」情緒(例如同情心),而不是消極情緒(例如內疚感)。

他也指出,願意為道德時尚支付更多錢的人相對較少,這種現象存在問題,但是至少代表著一種希望。

他說:「29%的人比兩年前高了很多……雖然不算太好,但也表明這個比例很高的人們開始積極地為合乎道德來源的產品支付更多。」

結語

無論是動輒數十萬限量版包包,還是各種琳琅滿目、貼有大牌Logo的小件……

奢侈品消費是一種正常的經濟現象,合乎市場邏輯,合乎人性本能。

但是,當年輕一代逐步成為高端商品消費的主流,他們對商品背後的意義也更為敏感:一款產品如何生產出來?是否恪守道德?是否可持續……。

事實上,「道德消費」的趨勢已經在巴黎等時尚大牌集中地中有所體現,以迎合市場的變化。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贊助商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