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洲, 這東西決定階級! 上層階級, 工人階級偏好曝光: 結果很不同

2023年10月25日 15:59

每個人的品味真的和階層有關嗎?

如果你曾經在等紅燈的時候換過電台,或者假裝讀過喬治?奧威爾的《1984》,你就已經知道,你的文化品味泄露了你更深層的自我。

大部分人可能對這個問題不以為然,但是文化領域項目的一項新研究對澳大利亞文化品味和生活方式與階層之間關係做出了一次最詳細的調查。

這項研究的結果揭示了人們的文化品味與階級、受教育程度、年齡和性別等特徵之間的緊密聯繫,比如我們讀的書、喜歡的音樂、看的電視節目等等。

不僅如此,研究還表明,文化的階層性往往是一代一代傳下來的——在澳大利亞階級不平等日益擴大的時代,這一發現顯得尤為重要。

這項測試是由澳大利亞研究委員會資助的「澳大利亞文化領域項目」的一部分。

圖片來源:ABC News

該調查向受訪者提出了約200個問題,涉及他們在視覺藝術、體育、文化遺產、文學、音樂和電視等方面的品味和活動。

它還收集了參与者個人特徵的詳細信息,如收入、職業、教育、住房和資產,甚至父母和伴侶的工作和教育特徵。

來自西、紐約大學和智利聖地亞哥的迭戈·波塔萊斯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隨後計算了這數百個變數之間相互關聯的強度。

事實證明,無論你是在麥當娜面前搖滾,還是無法忍受簡·奧斯丁(Jane Austen),或是狂看《大設計(Grand Designs)》或《權力的遊戲(Game of Thrones)》,還是這些你從來都沒有聽說過,在很大程度上你都已經暴露了你的階層。

社會與文化理論研究教授、項目總監托尼?班尼特說:「職業和教育是影響品味的最主要因素。」

所以,你的階層越高,你的品味就可能越「高雅」。

那麼高雅與否的標準到底是什麼呢?

Ad:美好不容錯過,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時光,現在就訂票

研究組將閱讀類型從「高雅」到「通俗」依次排序為經典文學、現代文學、當代小說、原住民文學、傳記、、犯罪/揭秘、自助/生活方式、冒險/懸疑、科幻/想象、運動和浪漫愛情類文學。

圖片來源:Australian Cultural Fields Project

從結果中可以看出,除了浪漫愛情類文學以外,上層階級比工人階級更加喜歡閱讀,而浪漫愛情類文學也是唯一工人階級超過上層階級的文學類型。

電視節目從「高雅」到「通俗」被依次分為了新聞時事、藝術節目、紀錄片、脫口秀、電視劇、刑偵辦案類節目、體育競技類節目、生活方式、喜劇和真人秀。

圖片來源:Australian Cultural Fields Project

從調查的結果來看,上層階級在對電視節目的選擇上相對更加關心新聞時事,而工人階層則更加傾向於電視劇和喜劇。

在音樂品味上,不同類型的音樂從「高雅」到「通俗」被分為了古典樂、爵士樂、另類音樂、硬搖滾、都市音樂、輕古典樂、輕音樂、流行搖滾樂、舞曲和鄉村音樂。

圖片來源:Australian Cultural Fields Project

結果顯示,上層階級普遍喜歡的音樂類型為古典樂和爵士樂,對其他類型的音樂就沒有那麼感興趣了。

研究根據參与調查者所做的工作類型來定義「階層」。

它考慮的不僅是工作本身,還包括參与者是否自己當老闆;在工作中有多少自主權;對他人的控製程度;以及擁有多少經濟資本等各種相關因素。

研究人員最終發現,階層往往與教育有著最密切的關係

但是決定階層的不單單是教育,而決定品味的也不僅僅是階層。班尼特教授說:「總的來說,擁有研究生學位的人具有最鮮明的文化品味。如果你上過私立學校,那麼你擁有更高文化品味的可能性要比上過公立學校大得多。」

但是在體育運動中,最有力的區分因素是性別;在音樂中,則是年齡;類似的,在某些電視方面,年齡可能是重要的分水嶺。

然而可以確定的是,一個人的品味可以影響自己的下一代…

該研究進一步發展,不僅揭示了階級與文化之間的聯繫,而且揭示了這些聯繫世代相傳。

研究結果基於法國社會學家皮埃爾·布爾迪厄的理論,即社會中的權力是由三種資本的組合構成的:經濟,社會和文化資本。

圖片來源:ABC News

布爾迪厄認為,來自上層和中層階級的人更有可能在受到「高雅」文化活動和品味的家庭中長大。這種對高文化的熟悉在教育系統中得到了回報,它為人們提供了在教育系統中獲得回報的各種文化資本。

這意味著擁有豐富文化資本的,具有中上層階級背景的人更有可能上大學。

「而且,如果您上大學,就更有可能獲得更好的工作。這裡有一個繁殖和繼承的循環。」

中國有句俗話「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

雖然話糙,但也深刻地揭示了階層循環的道理。

一個人的品味可能受到階層的影響,但是一個人的階層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生活的環境、接受的教育以及家庭的影響。

圖片來源:ABC News

在澳大利亞和其他西方社會,當今的階級不平等現象急劇增加。

這些階級關係也不是平等關係,例如一家大型企業的所有者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普通工人的生活。

除了主要樣本中的1202名受訪者外,研究人員還對來自原住民和托雷斯海峽島民,黎巴嫩人,義大利人,印度人和中國人社區的260名澳大利亞人進行了調查。

他們的分析發現,與國際作家相比,這些團體更傾向於與澳大利亞作家,音樂,藝術,名人等進行交流。

不過班尼特教授也警告說,ACF研究有其局限性。

由於它旨在分析具有較高文化資本的人所具有的優勢,因此它也無法全面反映工人階級的品味和興趣。

「因此,我們已經知道很少有人去看歌劇,但是我們把它放在問卷中是因為這是與眾不同的標誌。」

也有一些受訪者可能不願承認被視為「低級」的品味。

例如,如果我們將調查數據與收視率數據一起閱讀,那麼真人秀電視似乎「普遍不受歡迎但受到了普遍的關注」。

但是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上層階級的品味又沒有那麼難以突破。

以視覺藝術為例,在澳洲,有眾多免費的美術館,但是研究表明,大約35%的人從未去過美術館。

這顯然不是因為成本。強大的社會和文化障礙使很多人,尤其是下層階級的人們,覺得畫廊並不適合他們。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也是階層差距造成的文化不自信。

最後,通過研究可以發現,如果人想要「往上走」,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環。所以說,「知識改變命運」從古至今一直都是一句非常有價值的話。

但是同時,其實階層的品味也沒有想象中的那麼難以跨越,重要的是在於自己的內心,不同階層的人願意去嘗試文化品味的融合。

這個道理不僅僅適用於不同階層,當一個人進入一個陌生的環境,例如移民、留學等,願意主動嘗試「文化融合」,可能也會對適應新的環境有非常大的幫助。

*以上內容系網友YOYO丫米自行轉載自微,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