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窯洞出生,國企下崗,網戀后閃婚嫁到澳洲,現在澳洲做農民
香港「第一才子」陶傑曾在書中寫道:當你老了,回顧一生,就會發覺:什麼時候出國讀書,什麼時候決定做第一份職業,何時選定了對象而戀愛,什麼時候結婚,其實都是命運的巨變。
只是當時站在三岔路口,眼見風雲千檣,你作出選擇的那一日,在日記上,相當沉悶和平凡,當時還以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
其實,生活中的每一個決定,無論看起來多麼平常,都可能成為改變我們人生軌跡的關鍵。而我的人生,也在時代的浪潮里顛簸起伏。
(我是過兒)
我是澳洲過兒姑姑,窯洞里飛出來的金鳳凰。
1974年臘月,我出生在甘肅慶陽的一個窯洞里。父親初中畢業后,在國內碳素行業龍頭企業當工人,吃上了公糧。母親是個普通的農村婦女,家裡窮,加上重男輕女,沒有讀過書。
父母都是典型的西北人,勤勞樸實且固執保守。雖然我還有兩個弟弟,但父母親卻從不重男輕女,我從小得到很多的愛。
父親骨子裡很浪漫,是一個文藝青年,家裡書籍很多,有魯迅、莫言、唐詩宋詞,還有外國文學名著等。這些書籍讓我看到窯洞之外的世界,培養了我獨立思考的能力,也造就了我性格中比較感性浪漫的一面。
那時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我家卻有三個孩子,父親一個人的工資顯然不夠用。
為貼補家用,母親經常在父親單位附近擺攤賣煙酒小吃。父親常常會陪著母親,直到凌晨才回家。日子雖然過得清苦,但一家人在一起卻也溫馨幸福。
(我和爸爸媽媽)
五歲那年的一天晚上,我被母親的哭聲驚醒。原來父母擺攤凌晨兩點才到家,發現家裡進賊了,母親辛苦賺的糧票都被小偷偷走了。
即便四十多年過去,我仍舊記得那個夜晚,白色的月光下,母親的哭聲悲切而冗長。
父親經常告誡我們,「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只有多讀書,才能改變命運。只要你們讀書,父母就是砸鍋賣鐵也要把你們供出來。」
可惜,我天生叛逆,不愛學習。光宗耀祖的事只能交給我的兩個弟弟,所幸他們不負眾望,大弟在悉尼大學擁有雙碩士學位,小弟本科畢業於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吃不了讀書的苦,就得吃生活的苦。和許多工人一樣,我進了工廠,捧上了「鐵飯碗」,期間結婚生子,每天朝八晚六,渾渾噩噩蹉跎青春,準備按部就班地過完一生。
(我和狗狗)
然而,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推進,鐵飯碗一個個被打破。一種名為「時代的力量」兜頭罩下,企業接連幾年效益慘淡,發不出工資,天天創造新詞,停薪留職,輪崗換崗,下崗分流,減員增效,買斷工齡,內退……
丈夫去了東北漠河工作,我見不到他的錢,也見不到他的人,甚至三年沒有任何音信。後來見面時,因為長期的分居加上歲月與生活的磨礪已經變成了陌生人。
我下崗了,同時也離婚了。
時代的一粒灰落在每個人身上就是一座山。那些被稱為時代「風浪」和「陣痛」的東西或許會在歷史中歸於沉寂,卻在一代人的生命里呼嘯迴響,我感覺自己變成了一個棄婦,像一塊抹布被拋棄。
我所在的國企,很多人都是一家兩代甚至三代人在這個企業。和許多沒有技術,沒有學歷的普通人一樣,我們對企業有較強的歸屬感和自豪感。
(我在廣告公司)
下崗后,除了以前的積蓄外沒有任何收入,吃飯都成問題,從一個有穩定工作的單位人變成了失業者,社會地位的驟降,讓我們這些下崗工人感到自卑和無助。許多夫妻因此勞燕分飛,各自謀生,和我一起長大的夥伴們大部分都離了婚。
比死亡更令人感到窒息的是絕望,是看不到希望的未來。但為了活下去,我來不及抱怨,只能背水一戰。
我做過文員,推銷過護膚品,最後去甘肅衛視的廣告部做了業務員。當時有一家全國連鎖的廣告公司與甘肅衛視合作,負責給新人做培訓,這些專業的培訓成了我人生中的一筆財富。
我在自己的網路主頁寫下:我想要的幸福,我正在為之努力。這個簽名陪伴了我整個奮鬥的人生階段。
做廣告業務就是要不斷地去推銷自己的產品,考慮如何能為客戶帶來收益。我認真學習廣告專業知識。每進入一座寫字樓,我都會挨著門,從一樓到頂樓,三十多層一家家拜訪,留資料,推銷自己的廣告產品。
(我和先生)
有一個夏天,我帶著四歲的兒子去見客戶,兒子睡著了,我抱著他換乘公交車。他醒來后看見我一臉的汗水,捧著我的臉問:「媽媽,你是不是小時候不好好學習,現在才過得這麼辛苦?」
因為我的真誠、勤勞,加上骨子裡的不認輸,很快我的業績脫穎而出,成為公司的銷售骨幹,每個月稅後能拿到一萬多收入,成為所在城市的中高收入人群。
在最平凡的生活里,做努力爬的蝸牛或堅持飛的笨鳥,一直謙卑一直努力,總有一天,我會活成自己渴望的模樣。
現在回想,我能在當時做得風生水起,除了自己的勤奮努力外,也得益於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與發展。
2011年底,我第一次去澳大利亞參加大弟弟的婚禮。在悉尼生活了三個月,那種自由、平等的佛系生活狀態深深吸引了我。
(工作中的我)
尋找自我,追求自由,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使我聯想到我小時候讀過的那些西方文學作品,我想,這,就是我夢想中生活的樣子。
2012年,因為我所在的廣告公司上市計劃沒有成功,退出了本地市場,我只能離開公司另謀生路。
我開始試著做策劃營銷,把廣告業務攬到後分包交給同行做,賺一點策劃費。就這樣賺了一點小錢,我給自己在市中心買了一個40平米的小房子。出行很方便,但環境非常破舊。
80年代建的樓房,樓下沒有停車場。一次凌晨兩點,我接到一個電話,說家裡老人去世了,要搭靈棚,讓我把車挪走。
當時是北方的冬天,寒風凜冽的夜晚,我一個人在黑夜裡穿過樓下漆黑狹長的小巷,開上車我又怕停好車還要走路回家,穿過那條漆黑的小路,我就蜷縮在車裡睡覺。
(海邊的我)
早上7點交警會來貼罰單,我還要在此之前把車停到附近的停車場。獨自一人面對生活的一切,讓我感到無助而又恐慌。
我那時最不喜歡過節,平時在工作中忙碌又充實,但是一過節,萬家燈火中我顯得格格不入,所以每年春節我就會去旅行,經常帶著父母一起。
女人最幸福的時候就是她靠自己的能力賺到錢,活得精彩體面。此時的我可以支配自己的人生,不為生活所困,不驕傲不攀比,一臉坦然做自己。
2012年的春節,父母去悉尼大弟弟家了。我獨自一人去泰國旅行,去了杜拉拉遇見她的真命天子的普吉島,我在朋友Q寫下這段話:你還沒有到,我怎麼能就這樣老去?
造物主就是這樣神奇,很快我在網路上遇到了我的另一半。他在澳洲生活了三十多年,在成都見面的第一眼,我就知道是他,我心裏一直在等的那個人。
我們雙向奔赴,相見恨晚,很快我們就結婚了。
(我們倆)
他不會像我身邊的那些人去衡量我的價值——38歲,青春不再,下崗女工,還帶著一個14歲的兒子。我們眼中只有彼此,靈魂契合,三觀一致。
他會來中國陪我,住在我40平米的房子里,笑著說還沒有他澳洲房子的衛生間大。我把兒子接過來一起生活,他會給我和兒子做飯。他會牽著我的手去樓下買菜,會陪我去外地出差,吃當地的街邊小吃。我們一起享受著平凡生活中的人間煙火。
不管你曾經被傷害得有多深,總會有一個人的出現,讓你原諒之前生活對你所有的刁難。
由於機緣巧合,有個朋友找我合夥開一家廣告公司。父母看我們手頭資金不足,便拿出幾百萬的養老積蓄投資到我們的新公司。
我的父母雖然不能引領我,卻會在我需要幫助的時候竭盡全力托舉我。同時,我的兩個弟弟也給了我很多支持。生意就這樣如火如荼地開始了,最忙的時候我一周要飛三個城市洽談業務。
(我和先生)
漂洋過海的異地戀,我和先生十分珍視彼此。但是,當時因為新公司的業務剛有起色,我不想輕易放棄這份事業,我們就這樣兩地分居兩三年。
為了短暫的相聚,我們不惜多次飛越南北半球,不是他從澳洲飛中國,就是我從中國飛澳洲。一年來來回回跑,往返十多次,幾乎每個月都見面。
隨著公司業務發展,到2016年,已經有了很不錯的規模。此時先生勸我放棄生意,和他一起去澳洲生活。
他說錢無論賺多少都不夠,但生命在一天天消逝,我們要享受生活的美好,而不是成為賺錢的工具。
很慶幸,父親骨子裡的浪漫基因完美地遺傳給了我。
雖然實現了財務自由,但我並不痴迷於金錢和名利的誘惑。小富即安的我出售了公司的全部股權后,帶著兒子搬到了澳大利亞和先生一起生活。
因為我從小就十分嚮往田園生活,於是我們買了個農場,養蜂餵雞,放羊養馬,過起了夢想中的田園生活。
(我在農場曬太陽)
現在,我們買了一輛房車,我們要開著房車浪跡天涯,帶著媽媽一起去看世界,享受世間的美好。
上帝曾說,那流著奶和蜜的地方,乃是天堂。
因為珀斯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一年四季都有花開,茂密的原始森林里植被豐富,為養蜂提供了天然的蜜源,使得蜂蜜的產量和品質能得到保障。因此,很多人家後院都會養蜂。
在澳大利亞人眼裡,養蜂是一件造福人類的大善事,當地政府對養蜂業十分扶持和重視。
出於對田園生活的熱愛,我和先生也加入了養蜂隊伍。在西澳養蜂人協會上,我們認識了Mark,我們蜂蜜公司的合伙人,一位熱情的猶太人。
他有一個可貴的品質,只要一提到養蜂,就會眉飛色舞地跟你談,恨不得把所有知道的東西都告訴你,即使你聽累了,他也停不下來。
他們一家三代都是養蜂人,姑姑在澳大利亞100多英畝的農場,相當於一個城市那麼大。我們與他合作后,蜂箱可以免費放在他們農場。
(農場養蜂合伙人)
在澳大利亞養蜂,每個環節都是機械化操作。蜂箱搬運車上放一個叉車,大大地減少了人工操作的繁瑣和勞動強度。
澳大利亞人養蜂很佛系,他們把蜜蜂當成寵物,把養蜂當成一種愛好。
有一次,我們和Mark一起去采蜜。換衣服的空當,一隻蜜蜂叮在了Mark的胳膊上,他就這樣眼睜睜地看著蜜蜂叮,很快起了一個大包。
我們問他為什麼不怕死蜜蜂,Mark說:「我們偷它的蜜,它出於正當防衛才蜇了我一下。我不過疼一會,鼓一個包,但它卻失去了生命。」
2019年,澳大利亞曾發生過一場很嚴重的森林火災,30多億隻動物死亡,我們家的80多個蜂箱被火燒光。
那次,附近一鄰居家的房子著火了,家裡的人和貓狗都逃出來了。火光衝天時,鄰居想起後院還有幾隻蜂箱沒有拿出來。情急之下,他居然衝進火海,冒著生命危險去搬出了蜂箱。在他看來,蜜蜂也是生命。
(我和先生在海邊)
還有一次暴雨天氣引發洪水,我們有200多個蜂箱被洪水淹沒沖走。通過多年的養蜂,讓我體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生命的可貴,還有造物主的神奇。
我感謝這些年努力的自己,我終於可以腳踏實地,又可以仰望星空,從容不迫地與歲月相處。
余秋雨曾說:「我希望餘生能在這樣一個寧靜的山谷里度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有不大的幾畝薄田,有小小的一個菜園,有一口清冽的山泉,我會用玉米釀酒來招待遠道而來的朋友。夜晚,有狗在很遠處吠叫,天上有星光閃閃,遙遠的天空上,星光如水。」
回首半生,人生就是一場體驗。
現在的我理解到生命的真諦就是:平凡人生才是最偉大的。每一次日出日落,每一條山川河流,每一朵花,每一顆種子,每一個不被逆境打敗,在平凡歲月里依然活得有滋有味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以上內容系網友AllaboutAUS自行轉載自真實人物採訪,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