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元新一波大漲,準備就緒
本周可謂是牽動全球資本市場的一周,財報季逐漸進入高潮的澳大利亞也並不例外。
在美股方面,近來受到「套利交易」影響而連續大跌的三大股指,已經在周一夜間收盤時錄得8連陽,而被譽為美國經濟風向標的標普500指數也連續反彈,目前距離7月16日創下的歷史最高位僅1.1%之遙。
不僅如此,將於本周晚些時候召開的美聯儲年會,也被全球投資者大量樂觀計價,押注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將在年會上釋放更多且更具體的鴿派信號,9月正式啟動降息周期,已成定局。
大宗商品市場方面,中國人民銀行在暫停兩個月之後,于上周重新派發黃金進口配額,帶動金價突破每盎司2500美元,再次打破歷史紀錄……
回到澳洲,作為全澳第二大銀行的西太銀行(ASX: WBC)也在周一公布財報,財報不僅帶動股價大漲,還向市場釋放了一個重要信號:在高利率環境下,澳洲大型銀行並未出現經濟學家們所擔心的壞賬大增,反而體現出了澳洲居民堅韌的還貸能力。
但是,在一片看似祥和的財報浪潮中,一個巨大的危機正在威脅澳大利亞近半個世紀以來的「搖錢樹」——礦業。
彭博(Bloomberg)于近日發表的一篇分析報告揭開了這場危機的面紗——中國鋼鐵產能已經爆表式溢出,而這一產能過剩的背後,是中國經濟模式的全面轉型。
在接受採訪的兩位礦業從業人員中,一位來自上海的鋼材銷售人員表示,多次奪得銷冠頭銜的自己在今年的業務量已遭膝斬,銷量甚至達不到長期平均水平的25%。
另一位來自礦石大國智利的礦工海克特,在礦業工作僅50年後,也將面臨失業的悲慘命運。
而這些問題的核心,其實就在澳大利亞的最大貿易夥伴,中國。
作為全球當之無愧的最大鋼鐵生產大國,中國每年鋼鐵產量高達10億噸,佔全球總產能的一半以上。
鋼鐵,作為建築行業的頂樑柱,更是撐起房地產行業的核心,而冶鍊鋼鐵,又離不開鐵礦。
以澳洲的高純度鐵礦為例,要提取1噸的鋼鐵,至少需要1.6噸的鐵礦。如此高的比例,意味著對鐵礦的巨大需求。
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院(ASPI)報告顯示,澳洲僅在2022年就向中國輸出了全年鐵礦產量的85%,總價值更是超過了1,000億澳元,在澳洲GDP中佔到了舉足輕重的地位。
但是,隨著近年來國際局勢的迅速變化、地緣政治突發事件的頻發,以及國際貿易和金融市場格局的格式化,中國的經濟模式也自然開始轉型——從地產和基建拉動經濟變成製造業、新能源以及晶元為核心的新模式。
這一轉型對於澳洲來說,可以說標志著「鐵礦石盛世」的正式落幕。
這一歷史性拐點的短期影響也許會迅速體現在澳洲礦業股,特別是鐵礦股的營收水平和股價上,但是從長期來看,將影響整個澳洲原材料出口行業。
過剩的鋼鐵產能一旦向海外輸出,那麼勢必將對鐵礦石和鋼鐵市場帶來無比巨大的新供給,而在天平的另一端,則是慘遭全球高利率環境所壓制的經濟增長。
以發展中國家為主的拉丁美洲為例,中國在上個世紀之交時每年僅出口不到10萬噸鋼鐵至拉丁美洲,而在2023年,這一數字已經飆升100萬倍,達到了1億噸。
巨大的內部產能,下降的鋼鐵內需,大量崗位和企業的存亡,都將鋼鐵出口變成了必然。
回到澳大利亞,鐵礦石出口這顆屹立數十年不到的「搖錢樹」,是否能夠生產下去呢?
或者說,有哪些國家能夠代替中國的需求呢?
現在看來,最接近的「平替」可能是美國掀起的「印太戰略」的主角——印度。
但是,印度在什麼時候能夠填補中國等量的需求呢?又或者說,印度本身作為全球第四大鐵礦石出口國,是否真的在短期出現爆髮式需求,以至於要從澳洲進口鐵礦呢?
現在看來,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即便作為跳過第二產業(製造業)直接進入服務業的印度在現代化和城市化進程中面臨基建嚴重不足,也很難在短時間內拉動內需,啟動地產牽頭的經濟發展模式。
這個巨大挑戰的另一個危險之處在於澳元。
以第一輪「鐵礦石盛世」時期為例(2000~2010年),當時的澳洲經濟產值與澳元並駕齊驅,錄得了數十年來最強勁的增長。其中GDP增長從2000年的不到4200億澳元,一路上升到2010年的1.15萬億澳元,而礦石貿易在澳洲經濟中的佔比也從1%躍升至10%。
也正是在同期,澳元兌各類貨幣,特別是對美元的價值輕鬆翻倍,從2001年的0.48一路大漲至2011年的1.10。
2011年之後,隨著中國經濟發展速度的減緩,對鐵礦石需求量轉為穩定,澳元的價格也隨之下滑,並長年保持低迷。
對鐵礦石需求的下降,無疑代表著對澳元需求的下降,那麼澳元貶值,就成為難以避免的結局。
當然,一場危機的背後總會有機遇。
中國的經濟模式轉型,特別是錨定新能源和電動車等行業,又將刺激對銅礦的需求。
筆者在5月發布的《大爆發!澳大利亞第二輪礦石盛世,澳元開始狂奔!》一文中指出,澳洲政府在財政預算案中公布了「未來澳大利亞製造(Future Made In Australia)」計劃。
這一計劃的核心,正是以澳大利亞全球銅礦儲量第二的先天優勢,啟動包括蓄電池、太陽能(光伏、PV等)和風能發電相關的製造業,並依賴原材料的成本優勢來對沖人工成本的劣勢,再加以對材料的壟斷來拉動新一輪的經濟發展。
澳大利亞清潔能源理事會(Australia Clean Energy Council)報告顯示,澳洲目前已建成200多個太陽能發電廠,並預計這一數字將在2030年前翻倍,同時太陽能板的產能也在迅速擴張。
所以,澳洲單純依賴礦石出口的經濟模式必然將轉型,我們很有可能在未來10~20年內目睹一種全新的製造業和出口並存的混合型經濟模式。
至於這種全新模式能否讓澳洲經濟、股市以及澳元再創「鐵礦石盛世」期間的輝煌,我們需要時間來見證。
但是在短期來看,澳元的價值將受到兩大利好因素推動,並有望在年內再次挑戰0.700大關(兌美元)。
第一個原因正是本周晚些時候將於美國懷俄明州召開的美聯儲年會。從掉期交易市場(swap market)的計價情況判斷,9月降息25個基點已成定局,而用於衡量美元強度的美元指數(DXY)已經從后疫情時代峰值的114點回落至100關口附近。
美元走弱,是降息周期的主旋律,所以澳元將自然迎來升值動能。
第二個原因,是最近剛剛公布的澳洲7月就業數據,數據顯示7月新增就業人口5.8萬人,超出市場預期兩倍。強勁的就業市場雖然利好澳洲經濟,卻阻礙了澳聯儲啟動降息周期。
在周二上午公布的澳聯儲會議紀要中顯示,澳聯儲預計通脹將於2025年下旬回落至中間值(2.5%),並在2026年完全達到目標。對此,外匯市場的計價也指向最早的降息周期將會是12月。
那麼,將近3個月的時間差和利率差,足以讓澳元獲得可觀的上升動能。
但是,澳元的短期利好是否能夠為長期的下行提供足夠的緩衝空間,我們只能拭目以待。
*以上內容系網友AUS貝小主自行轉載自澳洲財經見聞,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