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爆料:超市賣蝦標著中國產,卻是來自印度!「到底要不要吃?」
最近海外華人媒體上,對於「印度蝦」的討論有很多,有些人開始「抵制印度蝦」。
在紐西蘭這邊,有華人朋友拍到超市的價格牌,上面寫著「產自中國」。
但是看下包裝,售賣的蝦確實「來自印度」。
他將這個帖子發了出來,引髮網友熱議。
有網友說自己遇到過標著南美蝦,但是實際產地為印度的產品。
01
「嘴裏的蝦突然不香了」
網友猜測,超市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近日的「抵制印度蝦」風波。
各大新聞網站報道了印度蝦不衛生等問題,然後很多人不敢再去超市買印度蝦。
很多海外華人朋友,也在努力「避雷」。
加拿大網友,表示「終究逃不過吃印度蝦」的命運,在連鎖超市Costco買到印度產的蝦。
在加拿大華人超市也「避不開印度蝦」。
有紐西蘭華人也在超市買到印度蝦。
「不知不覺吃了很多年了,感覺紐西蘭不養蝦啊」。
確實紐西蘭本地不以蝦類養殖或捕撈為主要產業,市場上看到的蝦大多是進口的。紐西蘭的水產資源主要集中在魚類、貝類和龍蝦等海鮮上。
也有網友搞不清狀況,詢問:「為什麼抵制印度蝦」。
有人回復:「據說恆河出品」。
恆河是南亞的一條主要河流,流經印度北部及孟加拉國。全長2,525公里,流域面積91萬平方公里,達印度國土面積的三分之一,所以也被稱為「印度人的母親河」。
但是因為水質不幹凈,也被一些人當成了「不衛生」的代名詞。
在恆河裡養蝦,也是以訛傳訛,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印度蝦」就完全值得信任,之所以讓互聯網上掛起「抵制旋風」,是因為美國媒體的一篇報道。
讓我一起來看下這篇報道。
02
為啥大家抵制印度蝦?
今年3月份,美聯社發表了一篇關於印度蝦工廠的報道。
一石激起千層,讓很多人聞蝦色變。
據這篇報道稱,2024年2月,它們前往印度東南部的安得拉邦,到對蝦孵化場、養殖池塘、剝皮棚和倉庫等地進行實地調研,並採訪了工人、主管和工會組織者,了解了整個養蝦產業鏈的情況。
這一調查,挖出了很多黑料。
首先是養蝦場產生污染。
居民告訴美聯社,新挖的孵化場和池塘污染了鄰近社區的水和土壤,使得農作物很難存活,尤其是他們賴以為生的水稻,受到很大衝擊。
再者是處理蝦的工廠,衛生條件不行。
卡車從池塘里把蝦拖到剝皮的棚子里。
在一個棚子里,數十名婦女,其中一些光著腳,站在狹窄的木凳上,忍受著10個小時的輪班,為裹著碎冰的蝦剝皮。
這些婦女很少人戴手套,即使戴著,也很骯髒破舊。
她們熟練地扭下蝦頭,扯下腿,撬開蝦殼,將蝦處理好。
」印度婦女的手僵硬、凍傷,她們每天工作10小時,只賺到3美元。「
他們的工作環境很惡劣,監督機構稱這是在虐待勞工。
這裏工作的女性,生存環境都不太好。
例如51歲的Erugula Baby就是其中一員。
她是個單親母親,為了患有肝病的兒子,她賣掉唯一的首飾——金飾,然後不斷貸款,現在背負著8500美元的債務,但是最後兒子還是沒能活下來。
她現在撫養孫女,努力還貸款,在蝦工廠里每天賺不到4美元。
Baby和其他工人說,為了進入這家工廠,他們還要向招工人員每天交25美分的中介費。
他們乘坐的大巴、工廠的午餐等,也要從工資里扣除。
工人沒有合同,一旦受傷,不知道該找誰索賠。
她們除了沒有得到印度的最低工資外,也沒有按照法律規定獲得加班費。
一些人說,當他們不給蝦剝皮時,他們被鎖在有人看守的旅館里。
這項工作衛生監管不嚴格,以至於工人的手被感染。
卡基納達市附近一家政府醫院的皮膚科醫生Sushmitha Meda博士說,她每天要治療四五個因為剝蝦受傷的人。
有些人是指甲被真菌感染,然後慢慢引起更大的感染,有些人的手指整個受傷變黑,甚至需要截肢。
其實這些問題都可以避免,如果員工戴一個乳膠手套會好很多,但是很少有人買得起一盒3美元的手套。
這家工廠的蝦處理好后被裝上卡車,卡車上用大寫字母寫著「NEKKANTI」的品牌。Nekkanti Sea Foods和其他大品牌會把去皮這樣的活外包出去,這個小作坊就是其中之一。
然而,Nekkanti並不承認這樣的說法,他們表示其所有的蝦都是在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批准的少數幾家大型公司自有加工廠加工的。
Nekkanti 預計2024年的收入將達到1.5億美元。
公司董事會顧問John Ducar聲稱,該公司與美聯社參觀的工廠沒有任何關係,並表示他們的品牌卡車之所以在那裡,只是因為它被租給了另一家公司。
雖然這樣說,但是消費者還是怕了,對印度產的蝦產生了懷疑。
報道出來后,售賣印度蝦的超市還有印度官方,也做出了一些回應。
例如全球最大的零售商沃爾瑪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如果我們了解到供應商可能存在嚴重問題,我們都會部署沃爾瑪調查人員,通過現場訪問或其他方式了解事實。調查美聯社提出的指控。」
印度政府機構海產品出口發展局秘書Pradeep Sivaraman於3月前往美國,在波士頓舉行的北美海鮮博覽會上代表印度的蝦業發言。
Sivaraman表示,印度致力於為美國買家提供優質蝦。但是勞工剝削和衛生問題,他並未回應。
不管到底有多少蝦來自這些工廠,印度蝦的名聲,因為這篇文章毀了,現在全球很多人都在抵制印度蝦,看到印度字眼就避開。
這樣的情況,其實中國也遇到過。
有些食品包裝袋上甚至寫著Nothing From China,被很多人認為是歧視。
不過近些年來,中國產品的名聲慢慢提了上去,印度開始走入大眾視野,成為眾矢之的。
有華人表示:在國外真不如買中國製造的,中國出口的質量還是可以相信的。
03
除了印度,我們吃的蝦主要來自哪兒?
不少紐西蘭華人朋友表示,超市裡買到的蝦,很多都是印度產的。
根據WITS報告,2023年紐西蘭從泰國、越南、印度進口的蝦排前三名,中國緊隨其後。
據mordorintelligence統計,亞太地區主導蝦市場,市場份額比北美高41%,市場份額比歐洲高41.5%。
這主要是由於其人口,因為全球約59%的人口居住在亞洲。
這裡有更多的國家生產蝦,如印度,泰國,中國等,佔全球產量的58%左右,生產的蝦的49%在當地消費。其餘的以高價出口到美國等其他國家。
除了印度的蝦被查出問題,美聯社還去印尼、越南等國家做了調研,發現了更多「黑幕」。
調查人員發現,在越南負責剝蝦、去內臟和去蝦線的工人通常每周工作六到七天,工作車間溫度也很低。
參与加工蝦類的人員中約有80%為婦女,她們早上4點起床,晚上6點回家,只有孕婦和新手媽媽可以提前一小時下班。
調查人員說:「剝蝦工人的日常工作就是站在冷藏消毒過的房間里,用刀快速地工作,同時保證不要出錯。」
在印度、印度尼西亞、越南、厄瓜多、泰國和孟加拉國等主要生產國的200萬個蝦場中,只有大約2,000個獲得了水產養殖管理委員會或水產養殖規範生態標籤的認證。
厄瓜多的情況則相對專業一些,不同於東南亞規模較小、通常由家庭經營的養殖方式,他們採用工業化方式養殖蝦。
目前厄瓜多是世界上最大的蝦類出口國。厄瓜多的蝦類價格最低,其次是印度、中國(未列入報告)、越南和印度尼西亞。
報告總結道:「對蝦養殖業的勞工剝削並非某家公司、某個行業或某個國家特有的現象。相反,這是一種隱藏的商業模式,剝削工人以牟取利潤。」
這麼看來,很多國家的蝦都「不幹凈」。
但是蝦還是要吃的,根據紐西蘭公益組織justkai的報告顯示,Sealord、Brunswick、 Kingfisher這幾個品牌的海鮮在勞工權益上算」比較乾淨「。
近日也有紐西蘭的華人朋友買到了這些品牌下的蝦,產自印度。
大家買原產地的新鮮食材,會更安心一些。
雖然紐西蘭本地也有蝦,但是有些奢侈。
例如「蝦中賓利」——紐西蘭大鰲蝦Scampi,味道好,價格也偏高。
但是如果認真選擇,還是有不少物美價廉的魚類可以選擇。
比如kahawai,monkfish(安康魚),deep sea cod(深海鱈魚)、blue moki、trevally、blue warehou(藍鱈魚)、hoki和ling等。
這些魚類經常被當成寵物食品或者魚餌,實際上它們價格實惠,營養豐富,味道鮮美。
有人把清蒸安康魚他稱其為「窮人的小龍蝦」,味道也不錯。
還有一個辦法,就是親自釣魚。
「夏天的時候,我丈夫、我和孩子們幾乎每個周末都去釣魚……在海灘享受家庭時光永遠不會過時。」
既是一項有趣的家庭活動,還能省錢,順便讓孩子了解食物的來源,提高他們的動手能力,一舉兩得。
最後發現君想說的是,讓子彈再飛一會,先不用著急因為一個調查扔掉冰箱里的「印度蝦」。
*以上內容系網友澳洲小龍蝦自行轉載自發現紐西蘭,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