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高校「種族歧視」太嚴重!竟看名字下菜碟?!中國留學生透露內幕

2024年11月16日 10:56

最近一項研究發現,學術圈的「」非常嚴重:要讀博的學生髮郵件找導師,如果他的名字看起來不是白人種族,那回復率就會低不少!

研究人員虛擬了一些有典型種族特色的名字,然後發相同內容的電子郵件給澳洲八校聯盟的教授,表示自己將要讀博,想請對方引導自己深造。

接受郵件的教授68%是白人。調查結果顯示,如果發件人是Melissa Smith等典型歐洲白人的姓名,回復率最高。

與回復率最高的白人姓名相比,Rahul Kumar等典型印度人的姓名回復率低12%,Grace Chen Jinyan等典型人的姓名回復率低6%,Omar al-Haddad等典型中東人的姓名回復率低9%。

而且,相比白人姓名,其他種族姓名的發件人即使被回復,邀請進一步商量或面試的概率也低不少。

研究還發現,教授的資歷越淺,種族歧視意識就越淡。

加拿大Simon Fraser University的Megan MacKenzie是主要研究人員,她表示,調查結果表明澳洲學者的種族偏見根深蒂固。

但是,這一實驗和實驗結論遭到了澳洲高校反對,表示研究方法不科學、不嚴謹。

由於教授們都收到了相同的郵件,他們懷疑是騙局或者惡意騷擾,於是報告給學校。實驗本打算一周后再統計回復情況,結果24小時后就不得不終止。

對此,一位研究負責人表示,研究經過了嚴格的道德審查,並按照批准的道德協議進行,沒有任何違規行為。

其實,即使沒有這一實驗,澳洲不少也感受到了明顯的種族歧視氛圍。

來自中國的Lang在讀博,他經常感覺到學校和教授因種族背景區別對待學生,但又難以證實。

今年,一名學生調查了大學800名學生,發現超三分之二的人經歷過種族歧視。

「我們學院有一半是留學生,但當上研究助理的幾乎都是白人學生。我的中國同學需要申請好幾次才能當上,或者一直當不上。」Lang透露道。

但是,Lang並不打算為了避免歧視而使用英文名。「我以前用過一個英式名字,主要是因為我的中文名字他們讀不準。但現在我更喜歡用我的中文名字,這是文化身份認同。」

來自斐濟的Rohini Balram也因名字和出身遭到或顯或隱的種族歧視。她現在已經拿到西大學的博士學位,但也參加了實驗,給20多所大學發送讀博申請,只收到了一個回復。

不知為何,不少大學都要求她出示英語水平的證明。儘管Balram生於斐濟,但從小就接受英語教育,而且早已成為公民,2010年以來一直住在澳洲。

「我認為這與我來自斐濟有很大關係,我有一個非常印度化的名字。」Balram還是感到不滿。

「根據我在學術界的經驗,不管你英語說得流不流利,只要帶有中國或者印度口音,就會遭輕視。」

與Lang一樣,Balram也拒絕給自己起一個「看起來像澳洲人」的名字。

「我的名字就是我的身份,Rohini在印地語中的意思是『明星』。我要一直用我這個名字,這就是我反對種族歧視的方式。」

素材來源:ABC

*以上內容系網友AUS貝小主自行轉載自最,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