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她丈夫快家暴!」13歲女孩帶頭網爆孕婦上熱搜
「開盒」——這聽起來像是拆盲盒的流行玩法,
實際上卻是近年來網路暴力中最為惡劣的一種形式。
所謂「開盒」,
指的是通過非法網路手段搜集,
他人姓名、身份證號、住址等個人隱私信息,
並在網上公布,
引導網民對其進行集體圍攻,
讓被「開盒」者徹底「社死」。
而就在近日,
一場「開盒」風波在全網炸開——
一位13歲女孩,因偶像被評論,
竟然利用「開盒」手段,
對一位孕婦實施嚴重的網路攻擊。
更令人震驚的是,
這位女孩的身份被扒出,
竟然是國內某互聯網巨頭副總裁的女兒。
她不僅炫耀自己「數據都是家長給的」,
家父工資高達22w,
更在群聊中嘲諷受害者,
甚至揚言「人在加拿大,報警也沒用」。
01
追星女孩為何成為網路暴力的加害者?
最近,百度又一位副總裁火了。
跟剛剛熄火的那位女副總裁璩靜不同,這位更甚,縱容自己的女兒在網上開盒、辱罵素人!
事件的導火索,竟然是一場明星時裝周的討論。
韓國女星張某英在巴黎時裝周參加活動,粉絲在社交媒體感嘆偶像行程緊湊,直呼「魔鬼行程」,心疼偶像休息不足。
而一位孕婦網友看到后,評論道:「她又不是自己開飛機,頭等艙睡覺,算不上魔鬼行程吧?」
短短一句話,卻成為極端粉絲群體的導火索。
粉絲群體迅速對這位孕婦發起圍攻。這次說的百度副總裁女兒,就是其中之一。
不光粉,而且粉得格外瘋狂。
她不僅對這名孕婦進行辱罵,甚至通過「開盒」手段曝光她的真實姓名、身份證號、工作單位及家庭住址。在發現她是一名孕婦后,這些極端粉絲竟然留言詛咒:「希望你生個畸形兒」「一屍兩命才好」。
更令人髮指的是,他們甚至聯繫了這位孕婦的丈夫,捏造她「騙婚騙彩禮」等謠言,試圖破壞她的家庭關係。而所有支持這位孕婦的網友,也遭遇不同程度的「開盒」和網暴。
網友順藤摸瓜,發現這位自稱「眼眸」的用戶,曾在社交平台炫耀自己家世顯赫,甚至曬出一張「某互聯網巨頭公司副總裁在職證明」,直接曬出材料:直言自己「有個月入20萬的爹」
她的囂張態度讓人瞠目結舌:「數據都是家長給的!」
這一信息讓人們不禁質疑:她究竟是如何獲取隱私信息的?
一種可能是,她通過黑產渠道購買「社工庫」數據。
社工庫是指黑客從泄露資料庫中收集的個人信息,包括身份證號、住址、手機號等,並在暗網或私密群組中販賣。近年來,這種數據泄露問題層出不窮,甚至已經形成「信息黑市」。
更表示:網友別折騰了,
自己在加拿大過得可太滋潤了!
但另一種更令人不安的猜測是:她是否通過父親所在的互聯網巨頭公司,獲取這些敏感信息?
該公司長期掌握用戶搜索記錄、位置信息、社交關係等敏感數據。如果高管家屬能夠隨意調取這些信息,普通人的隱私安全又何在?
不過很快,孩子她爹的信息倒是給別人也扒出來了。
其在國內的居住地址也暴露!
02
互聯網巨頭的沉默,特權的傲慢
輿論洶湧之下,謝某軍終於在朋友圈發布了一則道歉聲明。他在聲明中稱,自己的女兒因「情緒失控」在海外社交平台泄露隱私,強調自己已經「嚴肅批評教育」,
希望網友們給未成年人「改正的機會」。
然而,這份全文強調「女兒未成年」「心智不成熟」,的道歉並未平息憤怒。
網友普遍認為,這不僅僅是一個「未成年人的失控行為」,而是一個特權家庭縱容孩子濫用隱私數據的嚴重問題。
更何況,他的道歉僅限於朋友圈,
受害者甚至根本看不到。
不過到目前為止,百度也未對此事做出過任何回應,甚至開啟了評論精選。
可以說這位大小姐的行為,已經在法律的邊緣瘋狂試探。
「開盒」不僅涉及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還可能構成侮辱罪和誹謗罪。根據相關法律規定,在網路上公然侮辱、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將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即便尚未達到刑事犯罪的標準,她的行為仍已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法》。該法第四十二條明確規定,公然侮辱或誹謗他人,甚至竊取、散布他人隱私信息,可處五日以下拘留或罰款;情節嚴重者,將面臨五日至十日的拘留,並可能附加罰款。
此外,開盒並發動網暴不僅侵害個人隱私權,也嚴重損害名譽權,被害人完全可以依法追究其民事責任,要求公開道歉、賠償損失。
目前,這位大小姐的微博賬號已遭永久禁言。但輿論的風暴並未平息,網友們正拭目以待,百度是否會對此事作出正式回應。
更諷刺的是,這已經不是該互聯網公司高管第一次「翻車」了。
2018年,該公司創始人李某宏曾公開宣稱:「中國人願意用隱私換取便利。」 這一言論當時引發軒然大波,網友怒批「替用戶做選擇」「漠視用戶權益」。
2024年,該公司時任公關副總裁璩某在社交媒體上冷血發言:「員工鬧分手提離職我秒批」「我為什麼要考慮員工的家庭,我又不是她的婆婆。」
她甚至在遭遇舉報時狂妄地說:「讓誹謗者在行業里找不到工作。」
這一系列事件暴露出該互聯網巨頭內部深層次的問題——高管沉溺於權力帶來的優越感,不僅公然踐踏隱私權,還對員工毫無同情心。
如今,高管的孩子公然在網路上炫耀「特權」,甚至將「開盒」當作遊戲,實在令人細思極恐。
03
小編結語
這場風波最終變成了一場關於互聯網隱私權的全民討論。當普通人為保護隱私而戰戰兢兢時,互聯網高管的子女卻把「開盒」當作樂趣;當網民因言論被精準「開盒」時,施暴者卻可以依靠「未成年」輕鬆脫身;當科技公司標榜技術創新時,它們的高管卻在濫用權力,挑戰社會規則的底線。
互聯網的本質,應該是平等和共享,而非特權與霸凌。企業享受著數據紅利,就應該承擔更大的社會責任。這次事件應該成為一個警鐘,敲響對「開盒」行為的法律監管,加強對互聯網隱私泄露的打擊,讓「人肉搜索」的施暴者真正付出代價。
否則,普通人終究會成為數字時代的「獵物」。
本文由大澳網記者整理撰寫,歡迎轉發分享
*以上內容系網友風平浪靜自行轉載自大澳網,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