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6所大學要求提交所有中國留學生資料,中國外交部回應
美國國會對中國學生在美參与敏感科研的關注進一步升級。眾議院中國問題特別委員會(House Select Committee on China)近日致函六所全美頂尖研究型大學,要求校方在4月1日前提交所有中國籍學生的詳細信息,尤其聚焦于主修STEM(科學、技術、工程與數學)領域的學生,以及參与聯邦政府資助研究項目者。
收到該要求的六所大學分別為:卡內基梅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普渡大學(Purdue University)、
斯坦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
伊利諾伊大學(University of Illinois)、
馬里蘭大學(University of Maryland)
南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這些院校不僅在科研方面處於世界前列,也吸引了大量中國留學生就讀,比如南加大中國留學生人數為5,439人,占學生總數的11.5%,而伊利諾伊大學2024年-2025年更是高達6,226名中國學生註冊就讀。
根據信件內容,委員會要求學校提供包括以下方面的詳盡資料:校內STEM學科就讀的中國籍學生人數;
學生來美前就讀的中國高校;
學費來源(例如自費、獎學金或資助);
所參与的科研項目類型與領域;
畢業后的去向與簽證狀態;
學校是否設有內部機制監督外國學生參与敏感研究。
信中指出,這些大學「持續招收大量中國學生」,並允許他們參与「對國家安全高度敏感」的研究項目。委員會擔憂,部分學生可能將美國的關鍵技術和研究成果帶走,間接協助外國在人工智慧、半導體等戰略科技領域追趕或超越美國。
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在周四的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中國學生約佔美國國際學生總數的四分之一,他們在美學習和交流「促進了美國的經濟繁榮與科技發展」,符合中美雙方共同利益。
毛寧指出:「我們敦促美方停止泛化國家安全概念,有效保護中國留學生的合法權益,不要對中國學生實施歧視性限制措施。」
此次調查背後,反映的是美中在高科技領域日益加劇的競爭格局。
眾議院中國委員會在2024年9月發布的一份報告指出,儘管聯邦政府投入巨資扶持本土科研人員,但在多個關鍵領域,如人工智慧、量子科技與先進位造業等,仍有大量項目涉及外籍研究人員。一些原本可能選擇留美的學生因種種限制流失回國,導致美國在「技術保留」方面失分。
據紐約國際教育研究所(IIE)數據顯示,2023/24學年,美國共有超過27.7萬名中國留學生在美就讀,占國際學生總數的重要比例。其中,超過一半(約50.4%)主修STEM類學科。儘管印度目前在人數上略超中國,但中國仍是美國高校中高端技術領域留學生的關鍵來源。
此外,信中還強調了高等教育對國際學生學費的依賴。由於大多數外國學生需支付全額學費,許多高校在財政結構上愈發倚重這一收入來源,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外籍學生成為美高等教育體系中的「不可忽視的角色」。
目前,六所大學尚未公開回應該委員會的要求。但此舉已引發學界對「學術自由」與「國家安全」之間平衡的再度討論。支持者認為,國家安全必須優先考慮,而反對者則警告這可能導致對特定族群的不公平歧視,加劇中美之間的緊張局勢。
*以上內容系網友會火自行轉載自華人生活網,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