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報告:澳洲不如以前幸福了!有錢也不行了

2025年03月23日 18:14

幸福其實很簡單

變得沒有以前幸福了。

根據最新發布的《世界幸福報告》,澳洲在全球幸福排行榜中排名第11,則位列第12,落後于以色列、墨西哥以及部分北歐國家。

2025年全球最幸福的10個國家:

芬蘭

丹麥

冰島

瑞典

荷蘭

哥斯大黎加

挪威

以色列

盧森堡

墨西哥

澳洲在去年還曾躋身前十,今年則下滑一位至第11位,瑞士也跌出了前十。

芬蘭則連續第八年蟬聯「全球最幸福國家」的稱號,其他北歐國家如丹麥、冰島、瑞典和挪威也依舊位列前茅。

令人意外的是,儘管以色列正面臨與哈馬斯的戰爭,但仍排在第8位;

而哥斯大黎加和墨西哥則首次闖入前十,分別位居第6和第10名。

這份報告在每年3月20日的「國際幸福日」發布,由蓋洛普、牛津大學幸福研究中心以及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解決方案網路共同合作。

做好事讓人感覺更幸福

說到幸福,很多人會問,幸福感到底來自於哪裡?怎樣才能更幸福呢?

報告發現,幸福其實很簡單。

一個小小的善舉,就能帶來實實在在的幸福。

報告把「善舉」分為三類:捐款、志願服務,以及對陌生人行善。

研究表明,善舉不僅讓受助者開心,也會讓行善者本身的幸福感大大提升,甚至比賺更多錢還讓人幸福。

Lara Aknin教授和團隊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研究人員給參与者一小筆錢(約3到8),讓他們選擇是給自己花,還是為別人花。

最終,花在別人身上的人群報告的幸福感更高。

這種「施比受更幸福」的模式在不同文化和國家中都成立——無論是南非、烏干達,還是人們在對他人表現善意之後,普遍都報告了更高的幸福感。

也就是說,真正讓我們開心的,不是「我有什麼」,而是「我能為別人做點什麼」。

而善舉的魅力就在於它不需要多麼轟轟烈烈——送陌生人一塊餅乾、一句關心的話、一次簡單的幫忙,都會讓人感到實實在在的幸福。

因此,想要讓自己幸福很簡單。

研究給出了一個實用的方法:勇敢邁出第一步,去冒一些「社交風險」,比如給陌生人一個微笑、幫鄰居搬東西、請朋友喝杯咖啡。

這些看似微小的善行,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會被積極回應,也會讓我們感覺很幸福。

三條行善法則

在做善事這件事上,並不是「做了」就好,怎麼做、為什麼做、對誰做,都會影響你從中獲得的幸福感。

研究總結了三條「幸福善行法則」。

1.「連結」(Connection)。

簡單來說,就是要有人情味、有互動。

比如,你可以給一個陌生人轉賬5塊錢,也可以親手請他喝一杯咖啡。

看起來成本一樣,但心理收益完全不同。

因為當我們面對面地交流、看見對方的微笑、聽到一句「謝謝」,那種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會極大地提升我們的歸屬感和滿足感。

第二,「自願」(Choice)。

當你主動選擇行善,而不是因為道德壓力、別人要求、或者內疚感才去做,這種行為才更容易帶來長久且深刻的滿足感。

第三「正面影響」(Clear impact)。

也就是你能「看見」自己的幫助帶來了改變。

人都需要「結果反饋」——當你知道你的捐款幫助了某個上學,你的時間換來了社區的改變,你的建議讓朋友走出低谷,這種成就感和幸福感是非常真實且持久的。

報告還指出,一些簡單的生活方式也影響幸福,比如「一個人吃飯」會讓人更孤獨、更不滿足,而「共享餐食」能明顯提升幸福感。

Aknin教授強調,這種「情緒上的投資」並不是虛無縹緲的心靈雞湯,而是被大量心理學研究證實的事實。

我們天生就會因為善良而感到快樂。

這不僅是一種人性,也是我們彼此聯結、共建美好社會的基礎。

所以說,幸福感並不是遙不可及的「宏大目標」,而是藏在日常的每一次善意互動中。

哪怕只是一句溫柔的問候,一杯咖啡的分享,一個善良的舉動,都能在你我之間,悄悄點燃一束幸福的火光。

*以上內容系網友指點山河自行轉載自微生活,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