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2千,月入2萬?華人「私廚」業務火爆

2025年03月24日 17:07

「家鄉味私房菜」,「家庭烘焙」,「私廚派送上門」……

生活的,或多或少都在微信或者小紅書上刷到過這些內容。

不少人還買過,甚至成為「忠實客戶」。

01

紛紛做起私房生意

在微信群里開個團,大家一起接龍預定,拼單成功后,店主再製作食物,然後客戶付費送貨,或者上門自提。

這一套原本小區用來團購的流程,也在紐西蘭遍地開花。

這一切都源於越來越多的紐西蘭華人開始做「私房美食」。

不租場地、不僱員工,在自家廚房就地取材,朋友圈、小紅書發幾張誘人的圖片,一個私房生意就開業了。

在紐西蘭生活,不知不覺間,你或許已經加入了這樣的群聊——「XXX團購群」「XXX甜品」。

甜品、家鄉菜、中式小吃、外賣等,很多是在紐西蘭不常見到的中國味道。

在超市裡買不到的家鄉味,在餐館里找不到的地道小吃,私房群里可能就有。

除了食物,美甲、理髮、按摩都可以在家進行,「萬物皆可私房」

一些私房食物的品質和口碑得到了大家的認可,靠口口相傳也攢下了不小的客戶群體。

以一些華人私房烘焙為例,不止一個客戶群聊,每個群里都是四五百人。

每周接龍少則幾十單,多則一百多單,發現君粗略計算了以下,一周營收至少幾千紐幣。

雖然是小本買賣,但做得好的比上班賺錢多了。

也瞅准商機,準備賺點零花錢,「會有人願意買嗎?」

02

低成本+高靈活+社交媒體

這種通過社交媒體進行非正式經營的現象被稱為「地下食品經濟」。

越來越多的小型食品創業者選擇在社交媒體上、或者朋友圈子中銷售自製食品,以降低成本並獲取收入。

華人喜歡美食,不管走到哪裡都有人想把這個做成生意。這一現象在海外有華人的地方都存在。

網上有人教做私廚蛋糕的,表示只做外賣在加拿大一個月就能賺2萬。

紐西蘭餐飲服務業協會指出,社交媒體的傳播效應使這些非正式經營者更容易找到顧客,推動了這一現象的增長。

而正規有實體店的餐廳和蛋糕店,就變得更難做。

在紐西蘭北島霍克斯灣,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餐飲從業者分享了自己做「非正式經營」的經驗。

她是一位海外移民,持有開放工作簽證。

「對於我這樣存在一定語言障礙的人來說,工作機會並不多。」

她選擇在社區內銷售自製甜點,主要是為了支持兒子每小時350紐幣的飛行訓練費用,以及補貼家用。

由於嚴格的廚房衛生法規,她現在只能在學校的小型活動、社區內以及通過客戶推薦交易。

註冊費用、食品安全法規及經營場所要求等對她來說都是障礙,正式註冊餐廳對她來說暫時「不是優先項」。

很多私房美食的定價並不比實體店低,但是經營成本相比就少得多。

實體店要請收銀、廚師、服務員,工資開銷不小。

而私房老闆自己是大廚、客服、財務、送貨員,一人身兼多職,直接省下一大筆人力成本。

實體店每月房租上千紐幣,水電網費另算。但私房生意開在自己家裡,房租直接歸零。

相比于實體店價格高昂的設備,私房美食的設備也更輕量化。

此外,實體店要應對食品安全檢查、勞工審查、稅務申報、消防等層層監管。

而私房生意通常「小而靈活」,合規壓力相對較小,「無證經營」的也不在少數

03

有人成功洗白上岸

Shona Brewer在從事廚師工作23年,8年前搬到霍克斯灣Clive。

疫情期間,她開始通過Facebook銷售烤肉晚餐。

「當時,Clive還沒有任何送餐服務。我開始做烤肉晚餐,每周三晚上送貨,我是通過本地Facebook群組來銷售的。」她說。

Brewer承認,自己一開始做的餐飲服務屬於「非正規經營」

「一開始,我其實對法律要求一無所知。」

在了解到需要進行商業註冊、稅務合規和食品安全認證后,Brewer向紐西蘭工作和收入局(WINZ)尋求幫助,但發現獲取資助十分困難。

最初,Brewer僅需要200紐幣購買食材和外賣包裝,然而,租用合規廚房需要800紐幣。

幸運的是,她找到了一家位於Hastings的教堂,該教堂允許她使用其已合規註冊的廚房製作食物。

通過這種方式,她在經營幾個月後逐步積累了資金,並最終正式註冊了自己的餐廳,成功「洗白」。

Brewer回憶道,這一過程耗時4個月,如果沒有資金支持,她「絕對」會繼續非正規經營。

04

「搞私廚要遵守規則」

在家做私廚聽起來很簡單,但稍有不慎可能就會出現問題。

紐西蘭餐飲服務業協會首席執行官Steve Armitage強調,無論企業規模大小,食品安全法規都應得到遵守。

如果要在家庭廚房製作食物並對外銷售,需要遵守紐西蘭食品安全法規,並符合相關註冊要求。

以奧克蘭為例,申請者需要提交一份《食品控制計劃書》,涵蓋食品處理、儲存、清潔等方面的細節。

然後,要向奧克蘭市議會註冊食品業務,提交營業執照、場地平面圖等相關文件。

最後,市議會會安排食品安全官員進行現場檢查,包括廚房的清潔度、食品儲存條件、害蟲控制等,給出衛生評級。

雖然市議會網站都有指導,但有人表示,私廚很難被批准,因為「不可能達標」。

「一般家庭廚房條件根本不可能達到council標準,洗手池高度排水系統,你不把家廚房拆了重蓋根本不可能達標……」

紐西蘭商業、創新與就業部(MBIE)的全國經理Bolen Ng表示,所有食品相關企業都必須向地方議會或紐西蘭初級產業部(MPI)註冊,並遵守食品安全法規。

他警告,違反法規可能會面臨正式警告、罰款,甚至在嚴重情況下被起訴。

之前,就有人因為無證做私房烘焙,被罰了幾千澳幣。

有網友說,曾經有英國和美國留子這樣做過,被附近的老闆舉報,最終退學遣返。

05

私廚紅火的潛在風險

話說回來,私廚能夠做得風生水起,也自然有它的道理。

海外的餐廳不一定能滿足所有華人群體的需求,許多具有傳統技藝(如手工餃子包子、燒臘、小炒)的私廚很容易打開市場。

眼睛雪亮的消費者,會選擇性價比高的產品。

一些在房租等方面節省了成本的家庭私廚,如果在用料上更加用心,能夠讓利給了顧客,也是一種雙贏。

雖然不少私廚還在法律的灰色地帶謀生存,但是有些與正規軍來講,也就是一紙之隔。

如果有朝一日能夠幸運做強做大,這段私廚的經歷,會成為他們創業故事中濃墨重彩的一筆,帶著心酸,帶著膽怯,也帶著熱血和赤誠。

作為消費者來說,在私人廚房消費也要提高警惕。

雖然私廚≠無證營業,但是在人員、原料、製作環境、包裝運輸可能不夠成熟。

社交媒體上時不時就有人「手撕家庭作坊」,控訴私廚。

而且,跟私廚購買食物屬於個人交易,如果出現糾紛就比較麻煩。

發現君最後提醒大家,涉及入口的事,也要注意風險。

*以上內容系網友AUS貝小主自行轉載自發現紐西蘭,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