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鄰國7.1級強震!未來30年內80%發生9級地震
近期,全球多地發生強烈地震,引發廣泛關注!此前星尚君報道了緬甸大地震(傳送門?緬甸大地震最新情況!)
從南太平洋的島國到東南亞的緬甸,再到澳大利亞的墨爾本,地球的脈動似乎愈發頻繁!
這些地區的朋友們,一定要注意,時刻關注地震預警!
湯加群島7.1級地震:南太平洋的警鐘
當地時間3月30日晚11點18分,南太平洋島國湯加群島附近突發7.1級(最初測定7.3級)地震,震源深度僅10公里,屬於極具破壞力的淺層地震。
震中距主島100公里,強烈震感讓部分建築受損,雖然未見大規模坍塌!
但當地政府迅速發布緊急避難令,敦促沿海居民撤離至高地,以防海嘯襲擊。
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警告,震中300公里範圍內的海岸可能會受到危險海浪的衝擊,紐西蘭、澳大利亞等鄰國隨即加強監測。
儘管澳洲官方初步評估海嘯風險較低,但作為南太平洋地區的主要國家,澳大利亞已表示將視情況提供人道主義援助,以幫助湯加修復受損基礎設施。
與此同時,日本、斐濟、紐西蘭、等國也進入戒備狀態,密切關注後續影響。
湯加位於太平洋火環帶(Ring of Fire),是全球地震最活躍的區域之一,近年來多次發生強震並引發海嘯。
湯加為何地震頻發?揭秘「地震工廠」
湯加位於太平洋板塊與澳大利亞板塊交界的俯衝帶,這裏被稱為世界上地震最活躍的地區之一。
每年約有200次地震發生,其中大部分震級較小,但強震大約每十年發生一次,而7級以上的特大地震平均百年一遇。
俯衝帶是兩大板塊相互碰撞的區域,其中一塊板塊會逐漸沉入地幔,而另一塊則受到擠壓和抬升。這種運動不僅會引發地震,還可能形成海底火山,甚至塑造新的島嶼。
然而,當積累的應力超過板塊所能承受的極限,地殼便會突然釋放能量,從而引發劇烈地震。
這一現象被稱為「彈性回跳模型」(Elastic Rebound Model),自1906年舊金山大地震后,科學家們開始研究其機理,並在20世紀60年代的板塊構造學說中得到了進一步的解釋。
緬甸7.8級地震:東南亞的震動
3月28日,緬甸發生7.7級強震,目前已造成約1700人死亡,3400人受傷,300多人失蹤,各醫院不堪重負,部分地區資源緊張。
緬甸軍政府警告,死亡人數可能進一步上升,國際救援隊和援助物資已開始湧入。
美國地質調查局估計,死亡人數最終可能超過一萬人,損失可能超過該國年經濟產出。
研究表明,緬甸位於喜馬拉雅碰撞造山帶東構造結區域,受印度板塊向北運動和向東俯衝的影響,構造活躍,破壞性地震多發。
近期的研究發現,緬甸中部存在多個主要活動斷裂帶,可能是引發此次地震的原因之一。
墨爾本的地震活動:盲斷層的威脅
澳大利亞大部分區域並不處於地震帶,但自2021年墨爾本發生5.9級地震后,維多利亞州進入「小震不斷」模式。
2021年9月22日,墨爾本發生5.9級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成為維州有記錄以來最強地震之一。
這次地震不僅造成建築損壞,更讓科學家確認了此前未知的「盲斷層」存在——這種不露出地表的地質結構,正悄然改變澳大利亞東南部的地震風險格局。
日本南海海槽地震預估:未來的挑戰
剛剛!日本內閣府發布了最新的南海海槽大地震災害評估結果。
專家組推測,這場可能在未來30年內以80%概率發生的9級大地震,最壞情況下將導致約29.8萬人死亡,235萬棟建築物倒塌。
數據顯示,如果該地震發生,經濟損失最大可能超過292萬億日元,較2013年的估算值大幅上升。
研究顯示,以日本東海地區以西的太平洋沿岸為震源的巨大地震迄今為止反覆發生,最後一次是在上世紀40年代中期。
日本氣象廳及地震相關專家認為,自靜岡縣到南九州海域的南海海槽,在未來有發生特大地震的風險,並持續關注和評估相關數據。
近期全球多地發生強烈地震,提醒我們地球的地質活動仍在持續。
雖然目前的研究顯示地球尚未進入地震活躍期,地震頻率也未顯著增加,但地震帶附近的居民仍應提高警惕,做好應對自然災害的準備。
由於本次地震震源較淺,地震波在接近地表時釋放的能量更大,因此可能造成更嚴重的破壞。
比深層地震,淺層地震更容易引發建築損壞、地表裂縫,甚至引起海嘯。
專家提醒,未來幾天仍可能發生餘震,居民需保持警惕,關注官方發布的預警信息。
了解地震風險,制定應急預案,是保障生命財產安全的重要措施。
今日話題討論
對此,你有什麼看法?
歡迎留言評論~
*以上內容系網友AllaboutAUS自行轉載自星尚澳洲,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