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打Coles,腳踢Woolies,ALDI是如何在澳洲崛起的?

2025年04月13日 17:17

成功都不是靠運氣

20多年前,一家在本地幾乎無人知曉的德國超市——,悄悄在本地開出了首批門店。

當時,每家Aldi門店只售賣大約900種商品,其中90%是消費者從未聽過的品牌。

顧客需自帶購物袋、自己打包,沒有積分系統、沒有促銷噱頭、沒有廣告宣傳。

在那個依賴 「服務」,「積分」,和「品牌認知」的零售時代,

幾乎沒有人看好這種「極簡主義」模式能夠在澳洲生存。

但近些年,隨著通貨膨脹加劇、生活成本飆升,越來越多的澳洲人開始精打細算。

而就在大家勒緊褲腰帶的同時,等傳統巨頭仍持續獲得巨額利潤,

甚至因涉嫌哄抬物價而被監管機構調查,品牌形象也因此大打折扣。

長期以來,Coles和Woolworths兩家合佔全澳超市市場約三分之二份額。

如今,澳洲整個超市行業年產值高達1400億

其中Woolworths市佔率為37%,Coles為28%,Aldi為10%。

雖然產品種類不如兩大巨頭全面,但憑藉「低價+高效」的策略,Aldi已成為澳洲第三大超市。

甚至連監管機構都指出:Aldi作為「關鍵的低價替代」,對壓低整體物價起到了積極作用。

自2001年進入澳洲以來,Aldi擴張迅猛,目前全澳已有約600家門店,

這遠快于Coles歷經百年才達成的850家門店的速度。

按照這一趨勢,Aldi在未來五到十年有望超過Coles。

更重要的是,Aldi尚未進入北領地和塔州,仍有不小的擴張空間。

除了低價優勢,Aldi每周上新的 「Special Buys」(特別優惠區)也極具吸引力。

商品涵蓋廚房用品、戶外裝備、電子產品等,常讓消費者有種 「淘寶」 的驚喜感。

同時,Woolworths和Coles近年來因價格策略飽受詬病,品牌信任度持續下滑。

不少消費者認為,它們在生活成本危機中藉機漲價,趁火打劫。

相較之下,Aldi 「無花哨、主打實惠」 的形象恰好切中消費者心理,在經濟壓力下顯得尤為合時宜。

另外,一些小型連鎖超市如IGA和Foodworks則面臨更大挑戰,

因加盟模式增加成本,因此價格競爭力不足。

如今它們也正在努力轉型,以本地特色商品和社區參與感吸引部分忠誠顧客。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超市自有品牌和 「隱形品牌」 迅速崛起。

Aldi幾乎不使用自己的品牌名,而是以Belmont、Lacura、Radiance等陌生名字銷售商品,

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避開了 「低價 = 低質」 的刻板印象。

Woolworths和Coles也相繼推出類似策略,

並將自有品牌商品比例提升至兩成以上,以增強對供應商的議價能力。

雖然Woolworths和Coles依然佔據主流客群,

但在顧客滿意度上,Aldi已經連續七年被評為全國最佳超市,

尤其在 「性價比」 方面,更是遙遙領先。

在生活成本壓力下,現在澳洲消費者購物習慣也在發生變化。

越來越多的人傾向於 「多超市購物」——先去Aldi採購基本品項,再前往其他超市撿特價,

再加上一些人開始嘗試Costco、Reject Shop,甚至是亞馬遜這類新興渠道。

此外,疫情后線上購物飛速增長,如今Woolworths線上銷售佔比已達12%,Coles約為10%。

大家也越來越傾向於少量多次的 「菜籃子式採購」,而非傳統的 「推車大掃貨」。

在環保、便捷、即食產品的推動下,許多超市還開始設立壽司吧、咖啡區等新型服務,試圖打造「一站式生活中心」。

可以預見,未來的超市之爭,不再只是商品的較量,而是 「價格、便利與體驗」 的綜合比拼。

*以上內容系網友風平浪靜自行轉載自微生活,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