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醒醒了!亞裔孩子霸佔澳洲頂尖學校背後,一個殘酷的秘密被徹底曝光…

2025年04月17日 12:29

學習引發的親子戰爭並不少見,因此,不少家庭都非常羡慕那些親子關係和睦的家庭。

尤其是不少剛到的華人父母,通常會感慨一句,

還是西方國家的教育

寬鬆啊!

隔三差五的假期、三點鐘就下課的學校、近乎于遊戲的課堂教學以及老師們體貼耐心的鼓勵,孩子輕鬆了,笑容也多了,親子矛盾也自然而然的少了。

引得不少中國家長都十分羡慕這種「減負」教育方式,期盼能夠營造一個輕鬆的學習環境,讓孩子的個性得到充分解放,一邊快樂成長,一邊充滿想象和創造…

那麼澳洲等西方國家的教育方式,真的這麼好嗎?答案並不盡然。

剛來移民的頭一兩年,家長們確實會有這樣的想法,

但隨著不斷加深對這種西方教育的了解,一個殘酷的現實就徹底打破了這種「寧靜」!

在西方國家,

所謂的寬鬆教育都是留給窮人的!

真正的精英家庭,只會在子女教育上顯得更加「野心勃勃」!

包攬

相信久居澳洲的家長都發現了,澳洲出現了一個不尋常的現象:現如今,

的精英學校中

亞裔學生已經佔據了80%的入學名額!

要知道,在過去的30年時間里,澳洲精英學校里一直都是以白人學生為主導!

現在卻逐漸變成了以亞洲學生為主導…

乃至全澳,那些聚集了最有天賦、最聰明的孩子的精英學校里,放眼望去,清一色都是亞裔的模樣。

這些孩子未來的方向是,進入頂尖大學,未來在醫學、法津、金融等領域展露頭腳…

精英學校里的這種轉變,實在是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但其實,不僅是澳洲,包括英國和美國在內的英語國家,都出現了國內頂級精英學校被亞裔包攬的現象。

那究竟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對此,澳洲教授給出了答案….

46歲的社會與政治科學副教授Christina Ho表示:對於移民群體來說,融入一個新環境、新文化,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基於對社會不平等的恐懼,新移民會忍不住的焦慮,而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獲得良好的教育。

Christina就指出,2011年的一項勞動力市場實驗發現,與有英文名字的求職者相比,具有中文名字的澳洲人想要獲得相同數量的面試機會,

提交的求職申請數量

必須要比其多68%。

面對這種現狀,許多外來的移民家長只好拚命幫孩子贏得在精英學校的一席之地,以取代這種不公平…

社會不公平是一個原因,另一個原因就是,

西方的「輕鬆學」

其實就是個假象!

曾有一個博士后爸爸在讓孩子體驗了不同的教育之後指出,西方精英階層家庭,根本不相信所謂的「快樂教育」,也不存在「輕鬆學」!

在澳洲,中產家庭其實都十分重視孩子的教育,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付出大量的時間和金錢,來進行教育上的投資。

比起國內孩子的「早7晚9」,澳洲中產家庭的孩子並沒有輕鬆到哪裡去….

從小,澳洲中產家庭的孩子就開始接受嚴格的教育,進行大量閱讀、接受嚴格的規矩和紀律管理、刻苦學習,還要抽時間學習各種藝術、音樂和體育等!

孩子們的日常時間表幾乎都被安排的滿滿當當…

一放學都背著書包、扛著樂器、抱著練習冊,趕往一個個場地接受訓練、學習。而且越富裕的家庭,越是如此,甚至孩子更辛苦….

毫不誇張的說,在西方國家,為了孩子的教育,有些父母甚至會從小就為孩子預約一個大學的升學指導…

也許有人看到這裡會好奇:既然全世界的娃,都一樣的辛苦,那什麼還有人吹噓西方的「快樂教育」?

原因很簡單,在西方國家裡,確實是存在「快樂教育」的 ,但這種現象只存在於底薪階層的家庭…

西方教育已經做好了分層

《不平等的童年》一書的作者安妮特·拉魯和她的研究團隊,曾花費了將近10年的時間,前後斷斷續續地採訪了88個家庭,跟蹤觀察了12個不同階層的美國家庭后發現:不同社會經濟階層的父母,

在育兒方式上存在明顯差異。

美國工人階層及住在貧困街區的孩子,對待學習確實更輕鬆、也更「快樂」,他們的小孩放學后往往無所事事,要麼在家看電視或者和鄰居家的孩子玩耍…

而富有家庭的小孩,日程則從早到晚被安排得滿滿當當,就連周末也極少有休息的時間。

這裏還看不出什麼明顯的差別,但等高校在錄取招生時,孩子們的差別就顯現出來了:美國高校在錄取招生時十分關注學生的個人能力,個人能力的體現就是豐富多彩的課外校外活動上。

於是,輔導班成了考試必備。

但這些活動普遍需要較高的費用,周末報個補習班,隨隨便便都要花上幾萬塊,只有富人家的孩子支付得起…

在這種教育環境下,只有富有家庭,才能培養出精英…工人階層家庭想跨越階層,非常非常的難!

西方教育實際上通過一個寬鬆的過程,

偷偷完成了社會分層。

雖然嬉鬧散漫教育確實會讓孩子有一個開心、幸福的中小學,但「更少的學習、更多的遊戲、更寬鬆的管理」,也幾乎關上了孩子未來走向上流的大門。

在西方國家的教育體系裡,政府提供的只是最低標準的教育水平。

如果你想要躋身社會精英,就必須需要更自律、更多的課外輔導,以及公立教育之外的,更多社會資源。

否者就會像溫水裡的青蛙,自然而然地被沉澱了下來。

就拿教育系統來說,

澳洲除了費用高昂的,就是免費的公立學校。

雖然都是中學,但私立學校與公立學校在教學質量上天壤之別。

在普通公立學校的孩子的確能有一個開心、幸福的童年,輕輕鬆鬆畢業,就算是完成任務。

但在私立精英學校里,孩子將受到更嚴格管理和更大的學業壓力,有些學校的壓力,甚至比中國的重點中學還要殘酷。

所以,兩個環境下,最後孩子們的人生命運和前途自然也就截然不同。有人是社會精英,有人則是普通的勞動人民…

快樂教育的本質,

其實就是處於領導階層的精英

保持整個社會階層穩定的手段。

平民的孩子永遠是平民…

鼓吹的減負、快樂的教育,最終壓縮的只是中產階級及其以下,後代的生存空間。

英國前首相梅傑就曾指出,很多孩子從一出生就被家庭環境決定了未來,教育機會的缺失讓他們幾乎無法做出改變。

有影響力的機構中很難見到工薪階層背景人士,社會流動性幾乎停滯。

不信你看,哪怕是全世界都公認教育全球領先的新加坡,也在實施(因材施教)明顯的分層教育…

據悉,一直以來,新加坡都堅定不移的走分層教學,目的就是因材施教,同時也能在其中選拔出精英。

比如說,新加坡在小學三年級會有一個特殊的考試叫GEP,相當於從全國的孩子中選出1%,組成幾個天才班。

除了這個天才班,學校也在小學低年級就進行了快慢分班,把好的學生和差的學生分開。

而且新加坡的學校都會施行分班教學,2年級下分一次、四年級下再分一次,所以孩子在三年級和五年級都會進入一個新的班級學習。

學習較差的孩子,就會被分到慢班,而學習較好的孩子,就會接受到更好教育水平…

這種情況下,學生就等於被分出了三六九等。不同學習層次的孩子,不會成為朋友…

亞洲新聞台曾經拍攝過一部紀錄片,在採訪一位被分在慢班的學生時,她就說:「我很少跟直通車計劃(快班)的學生玩,

他們認為我們非常愚蠢,

所以他們也很少跟我們講話。」

有些歧視,不平等,從小就已經產生了…

想要跨越,就只能花錢靠額外的輔導班,去在追上差距…

當然,也並不是有錢人家的小孩就一定能夠進入名校,為了擠進名校,他們同樣需要承受巨大的壓力和十足的努力。

比如,在美國著名的惠特尼中學,就流傳著一個數字——4。即,「4小時睡眠、4杯咖啡、GPA4.0」。

翻譯過來就是,要想獲得滿分為4分的成績,每天只睡4個小時,困了就喝4大杯咖啡…

由此可見,每個國家的教育體制,其實都擁有自身的優勢和弊端。

那怕是在「快樂教育」的西方國家,孩子想要出人頭地,必須經過千錘百鍊,付出超多辛苦的努力,才能站上高處,享受到最頂端的教育資源!

所以,澳洲的華人媽媽們,一定一定要加強孩子的學習能力啊!

澳洲的壓力,真的一點不比國內差!!

– END-

*以上內容系網友風平浪靜自行轉載自媽媽幫澳洲,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