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以承受的完美,網傳中金女生履歷

2024年07月05日 23:17

當歷史的巨浪在退潮的時候,那些原本的名校精英們需要及時調整心態。

今天,一則令人心痛的消息在互聯網刷屏——

一位中金不幸離世。

這位女性員工,年僅30,不僅是行業精英,顏值出眾,履歷光鮮,還有著令人羡慕的國際視野。

然而,這樣一位看似擁有「完美過往」的女生,為何會走上絕路?

01

先說說中金。

這個名字大家應該多少有聽說過,全稱中國國際份有限公司。

可以說是金融行業的絕對領頭羊,龍頭國企。

兩年前,中金一名交易員的妻子在小紅書曬自己丈夫的收入證明,顯示其月均收入為82500元,並稱這是「93年老公的收入水平」。

雖然因為高調「炫富」引發了輿論浪潮,讓無數望塵莫及,這個卻是真實的。

據同花順iFinD統計,2021年度,券商收入水平最高的就是,員工平均年薪酬達到98.3萬元

這麼算起來,當年那名月薪8萬元的90后交易員的薪水,還僅僅是公司員工的平均薪酬。

實際上,不僅是中金公司,券商薪酬偏高是個普遍現象,員工平均薪酬甚至超過同為金融業的銀行和保險業。

圖源:錢江晚報

但兩年後,中金的平均薪酬已經大幅下降

據公開數據統計,中金公司2023年度員工平均薪酬為69.72萬元,比2021年度98.3萬元的平均薪酬下降了29.07%,比2022年度78.63萬元的平均薪酬下降了11.33%。

但仍顯著高於其他行業的平均薪酬,在券商行業中也穩居前列。

但前幾年過早樂觀預判背上大額的人,如今壓力就開始逐漸顯現了

網傳這個女生因為買了北外灘的豪宅,背上高額房貸。房價縮水跌去了首付,降薪又讓高槓桿的房貸更加難以承受……

於是,曾經那個朝氣蓬勃對未來充滿希望的女孩,成了「被生活被家庭擊垮的中年人」。

心灰意冷之下,選擇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示意圖

02

中金女生的悲劇發生至今,有很多網傳版本。

逝者為大,我們就不在這裏過多討論了。

可以確定的是,這名女生自身非常優秀。

本科在浙大竺可楨學院,主修金融,輔修英語口譯。

之後被保送浙大,還參与過世界範圍內的諸多名校項目,比如竺可楨學院優秀學生骨幹赴港交流計劃、UCLA暑期學校……

大學期間搞過社團,參加過各種創業比賽、創意大賽和商賽,在四大和證券實過習。

期間也獲得了非常多的榮譽和

中金女生網傳履歷

2016年,也就是該女生大四那年,還被 Semester At Sea海上學府春季航線錄取。

一邊跟隨航線,一邊上課,並認識了來自清華、復旦、人大等高校的其他入選者。

這些優秀的履歷為她敲開了中金的大門,卻沒有幫她撐過人生的困局。

03

哈佛大學教授邁克爾·著有一本書《精英的傲慢:好的社會該如何定義成功》。

書的核心觀點就是「優績主義陷阱」。意思就是,在成功人士眼中,自己的成績都是靠努力得來的,越努力、就越幸運。

圖源自網路

對此,桑德斯解釋:這就是優績主義的黑暗面,飄飄然的成功者忘記了那些成功路上的運氣因素和助力——家庭、老師、社會階層、和時代。」

名校精英可以說是比較早的「優績主義」獲勝者,但是隨著他們進入社會開始工作,「優績主義」帶來的短暫成就感隨之失效,原本被掩蓋的問題也不斷顯露出來。

名校出身、獎學金和留學經歷不僅意味著優異的學業水平,也意味著要承載社會與家庭的更高期待。

與相對簡單的學業競爭相比,社會成就方面的競爭要更加多元化,持續時間更長,更難以取得成就。

優績主義競爭的終局,不一定是成功,也可能是崩潰。

而個人在工作中是否能夠成功,受很多因素的影響——經濟環境、行業趨勢、風口、機遇…

能掌握風口的永遠是一小撮人,容易生變的經濟環境下,賺錢變難了,考公想上岸的人變多了,鐵飯碗更是一個蘿蔔一個坑。

從名校出來的精英,已經有比普生優越的人脈、學識背景,為什麼仍然難逃困境?

除了個人經歷外,還有個因素是,背負了較重的債務。

過早對自己未來的經濟條件做出了樂觀預判。

青年網民社會心態調查報告(2022)》指出,「在教育水平層面,研究生及以上學歷的青年網民相比本科、大專和初高中學歷的青年網民表達出了更多的焦慮感,呈現出了『越優秀越焦慮』的情況。」

面對困境,我們不必把自己困在消極情緒中。

如果我們學習、工作一時不順,沒有取得理想的成績,也不要一味地歸罪於自己不夠努力或不夠聰明,不必陷入長期的自責和憂愁。

不要輕視自己的長處和優點,也不能貶低自己的辛苦付出。

羅翔老師曾在節目中告訴我們,該如何看待成功與努力:「儘管人生大部分的事情你決定不了,但你也一定要儘力而為。「

」95%的事情我們可能決定不了,但我們依然要用5%的努力,去撬動那95%你無法決定的事情。」

環境在變,時代在變。

我們能把握的,是自己的努力和奮鬥,是知識和實踐,是夢想和信念。

無論外部環境如何,保持一顆謙卑、上進的心。

古希臘哲學家愛比克泰德曾說過:「我們登上並非我們所選擇的舞台,演出並非我們所選擇的劇本,不能夠辜負命運,但是你也不能夠對命運有過多的期待和抱怨。」

「你只能做好當下你所應該去做的事情。」

來源:北美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