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最長壽男性逝世,曾任上海市人大副主任
歷史微時刻 ,文章內容不知真假,也不代表本網立場和觀點。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歷史微時刻」,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最新文章了,每天都有更新!
據澎湃新聞消息,記者從施一公先生處獲悉,新四軍老戰士、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施平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24年6月29日在上海逝世,享年113歲。
施平資料圖
據媒體報道,去年底,施平老人在上海華東醫院度過了他112周歲生日。
根據維基百科資料,他是當時健在的亞洲最年長男性和全球第三年長的男性。
公開資料顯示,施平原名施爾宜,1911年11月生於雲南大姚縣。施平中學時期就參加了共產黨領導的學生運動,1926年于昆明投身大革命,1931年秋考入浙江大學農學院,任學生抗日會主席。
1935年「一二·九」運動中,施平任浙大學生會主席、杭州市中等以上學校學生聯合會主席,領導杭州全市學生抗日救亡運動,並任全國學聯執委特別委員會主席。1938年1月,施平加入中國共產黨,任浙東南特委宣傳委員、雲和縣工委書記,在雲和期利用公開身份籌辦《雲和快報》,並先後發表了《剷除漢奸》《本縣沒有愛國健兒嗎?》等十數篇文章。
1939年冬,施平調往桂林,在黨領導的「國際新聞社」工作,曾秘密到上海擔任華東淪陷區新聞工作站負責人、香港分社記者、採訪部主任。1941年8月,施平同志進入新四軍蘇中敵後抗日根據地參加抗日工作。在此期間,受新四軍軍部委派,護送鄒韜奮到淮南軍部。1946年至1947年,施平任南通縣委書記、縣警衛團政委等職。
新中國成立后,施平同志曾擔任北京農業大學、華東師範大學黨委書記、上海市第八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等職,是新中國北京高等教育的開拓者。
值得一提的是,施平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的祖父。
根據施一公此前在《光明日報》署名發表的文章《父親是我最崇拜的人》介紹,「我的籍貫是雲南省大姚縣,是我爺爺施平的出生地。爺爺年輕時就接受了革命思想的熏陶,後來離開了雲南,就讀於浙江大學農學院,在那裡與我的奶奶楊琳相愛並結婚。奶奶是當時杭州進步學生革命活動的主要組織者之一,並因此被國民黨政府判定是共產黨員而被捕入獄;1935年1月5日,我的父親出生在浙江省杭州市,出生后18天,他的母親就犧牲在國民黨的監獄里;為了紀念和懷念奶奶,爺爺給父親起名施懷琳。」
百歲施平
據施一公介紹:「爺爺隨後投身革命、參加抗戰,無暇照顧我的父親,只能把他託付給親戚朋友撫養長大。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后,爺爺四處打聽,才輾轉在雲南老家找到我的父親,並把他接到北京身邊。父親從出生就命苦,可以說沒有真正見到過生母,而直到長大成人後才與生父第一次團聚。」
施平曾擔任過《南通日報》前身《江海報》創刊初期的老社長。2021年底,《南通日報》即將迎來創刊80周年,因為年事過高,施老不能參加由報社組織的故地重訪活動,但他托家人轉來回憶文章,深情講述當年在江海大地上戰鬥過的新聞現場,彷彿又回到《江海報》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施一公也曾表示,祖父一直念念不忘南通老區。
新聞鏈接:
期頤之年 心系黨史
——記南通縣委老書記施平
2021年,中國共產黨迎來百年華誕。2月1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給施平等上海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的百歲老戰士們回信,稱讚他們「引導廣大黨員特別是青年一代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定信仰、勇敢鬥爭,為新時代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不懈奮鬥」。
收信人之一的施平是從蘇中解放區走出去的革命老人。他生於1911年,雲南大姚人,1938年入黨,1941年來蘇中抗日根據地工作,任蘇中區黨委研究室主任、蘇中第一地委民運部部長和南通縣委書記等職;新中國成立後任華東師範大學黨委書記、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等職。施平老人,年入期頤,仍然心系黨史宣傳教育工作。筆者就是受益者之一。源自鄉緣,我痴迷蘇中黨史,便向施老請教。我比他年小68歲,但他卻熱情待我,向我介紹蘇中黨史,令我非常感動,尊稱他為「老友」——年老的朋友。
一本小書談經驗
1946年底,國民黨攻佔鹽城,隨後抽兵南下,49師返回通如地區,師部駐在如皋城。49師2旅補充了一些新兵后,在丁堰和李堡兩地集結,待命「清剿」如東解放區。隨後國民黨軍隊多次在兩如地區(如皋、如東),展開了氣勢洶洶的「清剿」活動。地方紅色武裝,戰術運用得當,又深得人心,贏得百姓支持,屢屢粉碎了敵人的「清剿」美夢。1947年8月,國民黨軍隊銳氣大減,無力「清剿」,反「清剿」鬥爭取得勝利。時在蘇中解放區任職的施平同志,為此編寫了一冊《如東景安區反「駐剿」鬥爭》。
本世紀初,筆者有幸淘得一冊毛邊本《如東景安區反「駐剿」鬥爭》。全書分為甲乙兩篇。「甲篇」是「敵頑『駐剿』企圖與陰謀」。「敵頑」與「土頑」,分別指國民黨軍隊和地主惡霸等。本篇的核心內容是介紹敵人「『駐剿』如東及其附近地區的意圖、兵力使用與活動情況和活動特點等等」。乙篇是「我之反『駐剿』鬥爭」,注重說明反「駐剿」的戰術,有「反空心戰、反割青和反燒殺」等等。文中論述,一分為二,還對反「駐剿」鬥爭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檢討。施平的這冊小書,總結出了兩如地區反「駐剿」鬥爭的寶貴經驗,值得後人學習。
一封長信憶蘇中
因書結緣,經錢永紅先生(數學家錢寶琮之孫)的引薦,我有幸結識施平老人。2013年5月2日,我去信上海,向施老請教些許地方黨史問題。13日,他便回信解答。來信寫滿兩頁,近千字,落款為「103歲老叟施平」。除去有關《如東景安區反「駐剿」鬥爭》的歷史,他還追憶了當年前往蘇中參加革命的感人往事。
1941年8月,施平通過黨的秘密交通站,由上海進入蘇中,加入革命隊伍。他從上海乘船出發,到達南通天生港上岸。由於鬥爭環境惡劣,黨的機關隨時移動。當時蘇中第四地委移至南通的北新橋附近。地委書記向明、宣傳部部長洪澤接待了他。原本組織上安排施平從香港回上海,再來蘇中是去新四軍軍部工作的。早在1939年,紅色宣傳機構——國際新聞社上海辦事處成立,歸香港分社領導。總社負責人為范長江,香港分社負責人為惲逸群。是年11月至1941年7月,施平任國際新聞社上海辦事處負責人、香港國際新聞社記者。來蘇中前,他已經積累下革命新聞工作的寶貴經驗。向明、洪澤兩位地委領導,求賢若渴,因材施用,便找施平談話,安排他在南通地委工作,出任剛剛創辦的《江海報》(即今天《南通日報》的前身)負責人。他在一位老百姓家工作。報社僅有三人:施平、樊發源和一名記者。儘管條件十分困苦,報紙只能油印,但他們仍然充滿革命熱情,堅持每周出版一期《江海報》。報紙再通過交通站不斷地送往各縣,將地委的指示和新聞,源源不斷傳播開來。
一張短箋傳黨史
施平來信中,歡迎我去做客。2013年8月17日,我前往上海華東醫院,謁見施老。見面后,他又向我講述了《如東景安區反「駐剿」鬥爭》的往事。他說自己年事已高,關於此書出版的歷史,回憶未必準確,研究黨史,馬虎不得,希望我多查閱些資料,再下結論。
我又取出一張《藏書報》,供他觀看。報上有一篇小文,介紹了我的存報《江海導報》及1946年劉瑞龍來如皋召開大會(預備蘇中七戰)的情況。他看了十分開心,鼓勵我多搜集紅報紅刊,好好研究家鄉黨史。臨行前,我取出一張花箋,請他為我的小書《蘇北紅書知見錄》題字。這是一冊介紹蘇中解放區出版物的書籍。他欣然提筆寫下「蘇中紅色書刊檢藏」。題字雖短,意義深遠:真實是歷史的靈魂,黨史更是如此。傳承黨史,需要紅色史料的支撐,需要青年人的研讀。
望著手邊的存書、信箋,我是切身體會,施平老人在回信中被贊為「期頤之年仍心系黨史宣傳教育」,當之無愧。仕途無悔
作者:彭偉
文章刊載於2021年3月8日《南通日報》
- 🔥澳洲禁聞安卓APP,其它網站沒有的澳洲禁聞
- 🔥華人必看:中華文化的颶風 幸福感無法描述
- 🔥解鎖ChatGPT|全平台高速翻牆:高清視頻秒開,超低延遲
- 🔥免費PC翻牆、安卓VPN翻牆APP
- 🔥治國大道:修身、齊家、管理、治國的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