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道明:如果一個人熬到沒有人聯繫你,沒有飯局邀約,沒有所謂的社交,那麼恭喜你
每晚十點給你說晚安 ,文章內容不知真假,也不代表本網立場和觀點。
戳上方藍字:每晚十點給你說晚安關注
再點右上角【…】選「設為星標」,每日好文不錯過!
或點擊上方卡片關注,訂閱每天精彩內容
來源 | 讀書369
ID:dushu369com
前段時間,偶然看到老戲骨陳道明的一段採訪,感觸頗深。
他在訪談中講到了當下的一種現象:
「現在很多人一天到晚在強調競爭,往往就忽略了獨處的美德。
這份『德行』,就是自我凈化、自我調教,人在獨處當中,才能真正安安靜靜的去思考。」
他表示,60歲之後,便漸漸學會用「散步」的方式看待人生,不再跟自己較勁,活得更加閑散自在一些。
一直以來,陳道明都不太喜歡應酬,也很少參加飯局,偶爾上一次酒桌,就會感到十分煎熬。
他把很多東西看得越來越淡,迷上了畫畫、書法,這些孤身一人便可以完成的興趣愛好。
他遠離了無謂的社交,開始喜歡和自己下棋,借下棋,觀天地之深廣,思人生之淺狹。
雨天時,他會獨自待著,寫一寫東西,在此期間把心洗乾淨,從而成就百毒不侵的自己。
當一個人熬過了孤獨,能夠遠離手機,不依賴社交,放得下飯局邀約,停止了無意義的聯繫。
活得越來越自由,走得越來越從容,那麼恭喜你,你已經成為真正的強者,達到人生的至高境界。
到了一定年齡,你就會明白:
與其在繁雜的人際關係中周旋,不如還生活一片清凈,把時間用來取悅自己。
懂得社交節能
把生活調成了低耗模式
作家劉亮程說過一句話,頗有哲理:
「如果說人生是一棵樹,我們不能讓這棵樹上的每個枝都結滿了果實,那樣樹會累死的。總得有一些閑枝,長著葉子迎著風。」
處理人際關係也是同理,不是所有的圈子都適合你,強行擠進去,只會令自己身心俱疲。
也不是所有的關係都有一個圓滿的結局,歲月的列車上,中途下車的人一個接一個,過分強求挽留,遲早耗盡能量。
賈平凹在一篇文章中提到過自己最怕的「聲音」:敲門聲。
多年以前,他因喜歡熱鬧,家裡經常有朋友來往,閑暇時間,總有人前來一起喝酒暢聊、搓麻將。
每當有人敲門的時候,他都會滿懷欣喜地從書房跑出來,邊跑邊喊:「來了來了!」
但時間久了才發覺,真正的好友沒來過家裡幾次,反倒是那些並不太想見的人時常拜訪。
來的要麼是莫名其妙的人,要麼是帶著一些為難的事求他幫忙。
有的親戚特意從老家趕來找他辦事,有的朋友前來要求他寫條幅送人,還有人聲稱有堂會需要他去捧場,甚至有人就是閑來無事,找他聊天解悶。
最開始他為了維繫關係,只能一一迎客進門。
可日子一天天過去,這些瑣碎的人情之事折磨的他心煩意亂,敲門的聲音也讓他無法正常讀書寫作,他感到自己的頭髮都為此白了許多。
於是他下定決心,不能再任由這些無關緊要的事情偷走寶貴的時間,從此便不再理會敲門聲,沒有預約堅決不開門。
後來又搬了幾次家,他才終於尋到靜謐之地,收穫了生命的平靜和坦然,過上了自在的生活。
馬爾克斯說得很對:
「生命中曾經有過的所有燦爛,終究都要用寂寞償還。人生終將是一場單人的旅行,孤獨之前是迷茫,孤獨過後便是成長。」
給不必要的關係做好「斷舍離」,為自己的生活樹立起明確的界限,學會享受獨處,開啟社交節能,靈魂自會豐盈。
從現在開始,把生活調成低耗能模式,當斷則斷,該放就放,打理好每一段關係。
請相信,獨處的時光里,亦能找到專屬自己的廣闊天地。
學會滋養身心
不再為他人的情緒買單
哲學家薩特曾提出一個著名的觀點:他人即地獄。
意思是說,每個人都有自由意志,但也因此產生了相應的代價。
如果你總是活在他人的目光中,就會收穫長久的痛苦,就像是身處地獄中,深受油煎火烤。
在薩特看來,人千萬不能給自己製造關係的牢籠,更不要過分依賴他人的評價。
如此,才能獲得內心真正的自由。
熱播劇《我是余歡水》中,主角余歡水起初是一個處處忍讓、事事討好,每天都過得唯唯諾諾的中年男人。
在單位,領導動不動就對他破口大罵,他也不敢辯解一句,心甘情願當了多年的「出氣筒」,就連徒弟都對他冷嘲熱諷。
出門在外,面對鄰居的百般欺凌,兄弟借錢長期不還,小舅子的句句貶低,他只會一味地忍氣吞聲,害怕得罪每一個人。
而回到家中,最親密的妻子也從未給過他好臉色,張口就是指責,時不時抱怨他沒本事,彷彿他做什麼都不對。
他費盡心思維繫和每個人的關係、感情,換來的卻只有否定、戲弄、打壓。
直到有一天,一次偶然的誤診,余歡水以為自己得了癌症,命不久矣。
從那天起,他不願再慣著任何人,也不再懼怕任何一段關係的破裂,更不再擔心身邊人的離開。
當余歡水開始停止了對其他人的討好,敢於翻臉,反倒身邊人都開始忌憚他,尊重他。
而他自己,也難得活出了一份自信,生活回歸了舒適的狀態。
李叔同有句話講的很深刻:
「凡是你想控制的,其實都控制了你。當你什麼都不要的時候,天地都是你的,大道至簡,無欲則剛,無為則無所不為。」
人活一輩子,如果一味地委屈求全,只會積攢更多的煩惱。
從今往後,把生活的重心轉移到自己身上,多考慮自己的感受,走好腳下的路,方能穩妥過完一生。
萬事自渡自愈
修鍊出成熟強大的自己
電視劇《繁花》刷屏時,91歲的演員游本昌再度爆火,說起對人生的看法,老先生感慨道: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到頭都是一場空,要干就干好自己的事,做好我自己。」
的確如此。仔細想想,費心維護的關係難免會有走散之時,費力守住的感情終究也是一場空。
人生在世,可以依靠的外力終有窮盡之日。
唯有懂得自立,凡事自渡,難時自愈,好日子才能持久綿長。
詩人余秀華來到人世的那一刻,就因突然間的缺氧導致了腦癱。
在別的孩子奔跑追逐打鬧的年紀,她卻行動不便,走路都困難,說話也口齒不清。
19歲時,她嫁給了比自己大12歲的丈夫,卻常年被冷漠對待,當她摔倒在地時,丈夫不僅不扶,還會發出陣陣嘲笑。
婚姻的不幸讓她見識了人性的醜惡,於是她不再指望旁人的幫助,也不願依附旁人而活。
她開始閱讀各種書籍,慢慢嘗試著寫詩,隨後又和同鄉外出打工,見識世界的寬廣。
一年又一年,她臉上的笑容越來越多,寫下的詩作也越來越優質。
2015年,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了她的詩集《月光落在左手上》。
詩集發售後,銷量突破10萬冊,她的作品不僅受到了讀者的稱讚和喜愛,還獲了獎。
余秀華憑藉著堅定的信念,將自己從黑暗中拉了出來,實現了經濟自由,活成了自己的光。
人到中年,不必再強求感情的長久,也無需費盡心思去衡量旁人是否真心。
真正厲害的人,早已活成了自己的擺渡人。
要知道,靠山山會倒,靠人人會跑。
萬事自渡,活成自己的屋檐,就沒有避不開的風雨。
儘力自愈,找到痛苦的出口,就沒有過不去的坎兒。
▽
周國平曾談到關於孤獨的三重境界:
一是惶惶不安,茫無頭緒,無法靜下心來,一心想要逃出寂寞。
二是漸漸習慣這種狀態,安下心來,用讀書、寫作等有價值的事充實生活。
三是將「寂寞」變成一種創造的契機,在這種無人打擾的環境下,學會和自己相處,然後引發出關於生命、自我更深層次的思考和體驗。
人生走到最後,能依靠的人只有自己。
往後的日子,關係隨緣,享受孤獨,在平淡生活里,終會擁有屬於自己的幸福。
* 作者:枳為橙,來源:讀書369(ID:dushu369com),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書君與你一起,聽名著、讀美文,用讀書點亮你的人生!撿書姑娘經授權發布。
還沒有關注的新朋友點擊下方卡片
關注十點君 加★星標★
看更多深度好文章
您點的每個「在看」,都是對我們的鼓勵
點擊 分享 到好友圈,讓更多人看到
- 🔥澳洲禁聞安卓APP,其它網站沒有的澳洲禁聞
- 🔥華人必看:中華文化的颶風 幸福感無法描述
- 🔥解鎖ChatGPT|全平台高速翻牆:高清視頻秒開,超低延遲
- 🔥免費PC翻牆、安卓VPN翻牆APP
- 🔥治國大道:修身、齊家、管理、治國的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