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震撼全球 完美複製中國製造業入侵模式

2025年02月03日 13:08

中國人工智慧(AI)初創公司「」在過年期間引發了巨大震動。其主打的「性價比」(價格與性能之比)生成式AI模型「R1」被認為在性能上可與的ChatGPT相媲美。有分析認為主導的全球AI產業格局可能因此發生變化。

DeepSeek繼去年年底發布大型語言模型(LLM)「V3」后,于本月20日(當地時間)推出了專門處理複雜推理問題的AI模型「R1」。DeepSeek表示,在性能測試中,R1在某些方面超越了OpenAI的「o1」。在數學競賽基準測試中,R1的準確率達到79.8%,高於「o1」的79.2%。

值得關注的是,DeepSeek的研發成本僅為OpenAI GPT-4的1/18。它並未採用最先進的H100圖形處理單元(GPU),而是使用了英偉達專門為市場降低規格的H800,同時大量採用了國產。此外,DeepSeek使用的GPU數量僅為2000塊。

美國科技股迅速作出反應。27日,在紐約股市交易中,英偉達股價暴跌16.97%,創下自2020年3月新冠疫情爆發以來的最大單日跌幅。台積電(TSMC)同期下跌13.33%,博通(Broadcom)下跌17.4%,甲骨文(Oracle)下跌13.8%等,多家主要科技公司股價大幅下挫。儘管隨後部分回升,但整體仍呈弱勢。

DeepSeek的挑戰令西方AI陣營陷入震驚。據《彭博社》和《The Information》等媒體報道,Meta已啟動四個「作戰室」專門分析DeepSeek,而OpenAI則懷疑其AI模型的回答是否被DeepSeek大規模無授權使用於訓練,並已展開調查。

AI開發霸權競爭進一步加劇。OpenAI首席執行官薩姆·奧特曼(Sam Altman)於28日在X(前Twitter)上表示,「(R1模型)在成本控制方面尤其令人印象深刻,新競爭者的出現令人振奮」,但他補充道,「我們將推出更強大的模型」。與此同時,中國阿里巴巴於29日更新了其AI模型「Qwen」,並強調其性能優於DeepSeek的V3。華為則宣布在其雲服務中支持DeepSeek的AI模型。

DeepSeek,中國連鎖創新的象徵

DeepSeek的崛起濃縮了中國科技崛起的關鍵要素。30日,本報就DeepSeek如何威脅OpenAI的領先地位向R1團隊提問成功秘訣,其回應稱,「我們大量使用了華為的昇騰晶元910B,該晶元的性能約為英偉達A100的80%,但價格僅為其30%」。此外,他們補充道,「如果加上政府補貼,(華為晶元的使用成本)比英偉達同等性能的高端晶元價格低約54%」。

此外,DeepSeek團隊還表示,「由於靈活應用了個人信息保護法,『數據標註』(AI訓練用數據加工)的成本僅為美國的10%,電力使用成本也僅為美國的三分之一」。極致的性價比、政府的全力支持、寬鬆的監管環境和低廉的基礎設施成本成為DeepSeek區別於美國科技巨頭的核心競爭力。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DeepSeek象徵著中國的「連鎖式技術創新」模式。DeepSeek最初是對沖基金「High-Flyer」的AI研究部門,2023年獨立分拆,而High-Flyer成立於2015年,是一家利用深度學習進行量化投資(基於數學、統計和演算法的金融投資)的公司。DeepSeek正是利用了其積累的資本、技術實力和GPU基礎設施來開發AI模型。

與此同時,中國初創企業成功繞過美國的高端半導體制裁也具有重要意義。儘管美國禁止英偉達GPU出口至中國,但中國正通過華為等企業加速自研AI晶元。英國BBC評論稱,「美國對華晶元出口管制的挑戰,反而成為中國的機遇」。此外,R1恰好在1月20日(美國總統的就職日)發布,被外界解讀為中國無意在AI霸權競爭中退讓的信號。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SIS)AI專家格雷戈里·艾倫(Gregory Allen)分析稱,「(中國在這一時機發布R1並釋放的信號)表明美國的出口管制並未奏效,美國已不再是AI領域的全球領導者」。

當然,現在談論DeepSeek的成功還為時過早。有些聲音認為其技術存在誇大之嫌。然而,中國企業的發展模式往往如出一轍。即便初期性能稍遜,但憑藉難以匹敵的性價比和市場滲透速度先行佔領市場,最終在性能上也實現趕超,從而擊敗競爭對手。比亞迪(BYD)依靠政府補貼迅速躋身全球電動汽車市場第二,寧德時代(CATL)已成為全球電池市場的霸主,而中國掃地機器人品牌石頭科技(Roborock)更是在三星、LG電子的大本營韓國佔據市場第一。甚至在未來主導的仿人機器人領域,中國的低價產品也在迅速滲透工廠市場。在AI領域,人才至關重要,而中國的「人海戰術」優勢十分明顯。截至2022年,全球頂尖(前20%)AI研究人員中,中國佔比高達47%。

韓國仁川大學經營學教授洪起用表示,「過去幾十年,中國逐步侵蝕鋼鐵、造船、汽車等韓國傳統製造業的市場份額,如今這一成功模式同樣適用於AI等高端產業。韓國也必須全力以赴,確保AI人才儲備和技術開發能力的提升」。

來源:韓國中央日報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