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大佬扎堆來華!他們嗅到了什麼信號?
Original 老六 觀點 ,文章內容不知真假,也不代表本網立場和觀點。
中國資產的重估才剛剛開始。
1
全球高管扎堆來華
全球商界的頂級大佬,正在扎堆來到中國。
關注新聞的朋友應該知道,最近這些外企大佬在中國的行程挺滿的,我們按時間線來看一看。
首先是3月23日,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承辦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5年年會在北京拉開帷幕。
這個論壇放在全國兩會之後召開,規格很高,國務院總理出席並發表主旨演講。論壇主題是「全面釋放發展動能,共促全球經濟穩定增長」。
下面是官方公布的主要外方代表名單,截取部分給大家看看。蘋果的蒂姆·庫克、三星的李在鎔、賓士的康林松、雀巢的傅樂宏、輝瑞的艾伯樂、淡馬錫的林文興……基本都是大佬。
還有一個數據值得留意:今年首次參會的跨國企業數量創下新高,佔總數20%。
其次是3月25日至28日,博鰲亞洲論壇2025年會如期舉行,60餘國家和地區的千余名代表齊聚海南博鰲,圍繞「在世界變局中共創亞洲未來」的主題深度研討。
從大會發布的數據看,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亞洲經濟體GDP總量佔世界的比重預計由2024年的48.1%上升至2025年的48.6%,中國等亞洲經濟體仍將保持5%以上的較高增速。
最後是3月28日上午的重頭戲,最高層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國際工商界代表,40餘位外資企業全球董事長、首席執行官和商協會代表參加會見。會上大領導肯定了在華外資企業作出的貢獻。
進一步看,全球企業高管密集來到中國的背後,有著多重信號。
2
中國科技的崛起
第一重信號,是尊重。
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和博鰲亞洲論壇年會,這些都是傳統項目。但今年首次參會的跨國企業數量創下新高,這背後反映的是全球頂級企業對中國市場的好奇和重視。
筆者留意到,這些外企高管可不是過來例行公事的。例如蘋果CEO庫克去了景山公園,還向浙江大學捐贈3000萬元人民幣共同設立Apple移動應用孵化基金。
三星李在鎔、高通總裁安蒙訪問了小米,三星電子與小米討論了在汽車晶元和顯示器方面的潛在合作。而且,李在鎔此前深陷訴訟糾紛,今年2月才被宣判無罪,此次中國行也是李在鎔被判無罪后的首次海外行程。
值得一提的是,10年前,因供應鏈問題,雷軍曾親自向三星道歉,如今李在鎔主動來拜訪雷軍,真是「十年河東,十年河西」。
第二重信號,是崛起。
春節之後,中國在人工智慧等新科技領域的進步「讓世界刮目相看」。博鰲亞洲論壇2025年會期間,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可持續發展中心主任傑弗里·薩克斯就直言:
我現在幾乎每天都在用DeepSeek。
此外,西門子董事會主席博樂仁、高通公司總裁安蒙、蘋果公司首席執行官蒂姆·庫克等也在不同場合提及DeepSeek。各類交流場合中,中國在前沿科技領域的創新成果被頻繁提及。背後的趨勢是,中國正加速從世界工廠轉型為創新高地。
在博鰲現場,「中國科技」也隨處可見。年會新聞中心前鋪設的光伏地磚,每年可發電超過1萬度;年會期間,900輛新能源車穿梭往返,組成綠電接駁車隊……
博鰲之外,中國科技的崛起肉眼可見。2023年,科技集群數量排名前十的國家中,亞洲國家佔40%。其中,中國共有24個科技集群進入百強名單。
從光伏組件到量子計算,從新能源汽車到空間站合作,從開源AI到更多前沿領域,中國正在走出一條共贏的科技新路。
在中國,一批科創之城也在崛起。
例如廣州,在AI+先進位造、AI+車輛交通、AI+健康醫療、AI+城市治理四大賽道上搞得有聲有色。廣州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試驗區琶洲核心片區等4個園區獲評省級人工智慧產業園,匯聚7000多家泛AI企業。致景科技、樹根互聯、探跡、黑格智能等6家人工智慧領域企業上榜《2024年全球獨角獸榜》。
2024年數據顯示,廣州硬科技產業對GDP貢獻率突破33%,相當於每賺3塊錢就有1塊來自人工智慧、生物醫藥等前沿領域。
再如深圳,2023年深圳機器人產業鏈總產值已達1797億元,位列全國第一。機器人相關企業5.11萬家,數量位居全國第一。
截至2024年底,深圳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突破2.5萬家,國家級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累計95家,在全國城市中名列前茅。值得一提的是,深圳平均每平方公里擁有12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這一密度在全國城市中位居第一。
廣州、深圳之外,越來越多中國城市也在科技領域搶佔新的制高點,為「中國智造」添磚加瓦。
3
投資中國,就是投資未來
第三重信號,則是商機。
根源上來說,這些全球企業高管都是來做生意的,都代表著背後資本的利益。直白點說就是:賺錢。
例如阿斯利康宣布在北京投資近200億元,建立第六個全球戰略研發中心;寶馬集團宣布與阿里巴巴集團深化戰略合作,加速AI大模型「上車」……都是瞄準了中國的大市場。
中國日本商會發布的調查問卷顯示,有58%的會員企業將在今年增加或者保持在華投資的規模。中國美國商會也發布報告顯示,有53%的受訪美資企業預計在2025年將增加在華投資。此外,今年1月,英國、韓國、荷蘭對華投資增324%、104%、76%。
這背後,中國資產正在進入重估時刻。
2月初以來,高盛、德銀、小摩、瑞銀、滙豐、美銀、大摩等華爾街大行相續看多中國資產,上調評級或大盤目標價。
德銀此前發布研報稱,中國股市的估值折價即將消失,整個中國將來到「斯普特尼克」時刻。美國投資顧問公司WisdomTree的策略師Jeff Weniger更是認為,中國的「十大科技股」(Terrific 10)能與美股「七巨頭」(Magnificent 7)比肩:
美股「七巨頭」正在讓位於中國的「十大科技股」。
再往前看,這波重估浪潮之前,不少全球資本已經提前布局。
截至2024年底,外商累計在華投資設立企業近124萬家,實際使用外資20.6萬億元人民幣。去年中國新設立的外資企業達到近6萬家,同比增長9.9%。
自2023年以來,中東財團更是頻頻出手,重倉中國資產,涉及領域包含新能源、醫藥、軟體科技、消費物流等。港交所行政總裁歐冠升曾預測,到2030年,中東主權基金規模可能達到10萬億美元,其中10%至20%將有可能投資于中國。
全球「聰明錢」選擇中國,自有深遠的考量。
作為一個14億人口的大國,中國的勞動力優勢和市場優勢不用多說。更重要的是,中國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擁有39個工業大類、191個中類和525個小類,形成了一個行業齊全的工業體系,能夠自主生產從服裝鞋襪到航空航天、從原料礦產到工業母機的一切工業產品,可以滿足民生、軍事、基建和科研等一切領域的需要。
早在2015年,我們的人均製造業產值就是墨西哥的1.46倍、俄羅斯的2.01倍、印度的9.9倍。強大的供應鏈網路,帶來的是極致的效率,而這種極致效率的結果,就是成本優勢。
尤其是特朗普上台以來,美國推行「逆全球化」和「單邊主義」,很多資本都陷入失望與擔憂之中,而中國表現出的穩定和可靠,贏得了全球資本的信任。
還是那句話,錢不會說謊,它會主動流向能賺錢的地方。
客觀來說,與美日德等發達國家相比,中國製造還有很大的差距,在很多高端產業上,中國依然沒有掌握核心競爭力。但我們不驕傲,也不妄自菲薄,我們一直在用實際行動告訴全世界——
投資中國就是投資未來。
- 🔥澳洲禁聞安卓APP,其它網站沒有的澳洲禁聞
- 🔥華人必看:中華文化的颶風 幸福感無法描述
- 🔥解鎖ChatGPT|全平台高速翻牆:高清視頻秒開,超低延遲
- 🔥免費PC翻牆、安卓VPN翻牆APP
- 🔥治國大道:修身、齊家、管理、治國的大智慧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