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製改革來了:三大崗位正式「脫編」,鐵飯碗要變成「塑料碗」了?
2025年,一條朋友圈動態敲響了警鐘。一位在醫院檢驗科工作十年的朋友寫道:「收到通知了,我們科室明年開始不再招收編製人員,全部改為合同制。幹了十年,沒想到鐵飯碗真的要變成塑料碗了。」這並非個例,它揭開了中國300多萬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命運悄然轉變的序幕——一場史無前例的編製改革正在席捲中國。
歷時兩個月深入調研,發現這場改革的影響之廣、力度之大,遠超許多人的想象。人社部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5月,中國事業單位在編人員總數達3127萬人,但這龐大數字背後,群體內部的分化已悄然開啟。醫療衛生系統(檢驗科、影像科、藥劑科)、教育系統(後勤服務、食堂管理、安保)以及各類事業單位的司機、保潔、維修等後勤保障崗位,正成為改革的重心。
北京某知名三甲醫院人事科主任向我透露:「編製人員退休一個少一個,新人進來都是勞務派遣或者醫院自聘。」該院規劃顯示,到2027年,除科主任等核心管理崗位外,其他檢驗人員將全部改為合同制。這並非個例,類似的變化正席捲全國。
為何醫技崗位成為改革的重點?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這些崗位的技術含量相對固定,可替代性強,人員流動對醫院核心業務影響較小。一位資深檢驗師的技術水平,無論其是否擁有編製,在進行血常規化驗時並無顯著差異。
教育系統也遭遇了同樣的巨變。2025年4月,教育部辦公廳發布的通知要求中小學校後勤服務崗位逐步社會化,包括食堂管理、校園保潔、安保服務等。我走訪的幾所學校均已顯現這一趨勢。江蘇省教育廳數據顯示,2025年1-5月,全省中小學校新招聘的後勤服務人員中,編製人員佔比僅為5%,其餘95%為勞務派遣或外包。
這場改革帶來的收入變化令人擔憂。一位擁有十年工齡的中學食堂管理員,在編製時代月收入約為4500-5500元,加上津貼補助,年收入可達7-8萬元。外包后,同等崗位的月薪降至3500-4200元,年收入減少2-3萬元。
更令人觸目驚心的是後勤保障崗位的脫編速度,大量數據顯示,大量鐵飯碗就此終結。某省會城市政府機關事務管理局負責人表示,受影響的員工要麼轉崗,要麼選擇買斷工齡,要麼改為勞務派遣。
採訪了幾位受影響的員工,他們的聲音真實而沉重。老張,一位擁有15年駕齡的事業單位司機,今年48歲,他說:「突然通知司機崗位要外包,我們可以跟著轉,但收入要降30%,五險一金標準也不一樣了。這個年紀,想轉崗太難了。」人社部數據顯示,受影響的編製人員中,40歲以上者佔比高達67%,他們面臨著巨大的再就業壓力。
改革的推進速度之快令人咋舌,地方政府執行力度也極其堅決。這背後,是複雜的深層原因。財政壓力無疑是最直接的因素。在經濟增速放緩、財政收入增長乏力的背景下,事業單位人員支出已成為沉重的負擔。中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測算,到2030年,事業單位人員支出將佔財政支出的22%以上。
機構效率低下也是重要考量。許多事業單位存在人浮於事的問題。一個地級市的某事業單位,編製120人,實際在崗105人,但實際工作量可能只需15-20人即可完成。
成熟的物業公司、餐飲公司、保安公司等能夠提供標準化、專業化的服務,並且成本更低。一個典型的案例是,某市級醫院將18名編製保潔人員外包,年費用從108萬元降至76萬元,服務質量還有所提升。
300萬人的「鐵飯碗」是否真的會變成「塑料碗」?說白了,就是沒有錢了,但這場改革已啟動,不會輕易停歇。每個在編製內工作的人都需為可能的變化做好準備。
來源:城柳說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