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殺式」內卷慘烈

2024年12月07日 15:35

「行業普遍『失血』,毛利率極低,幾乎沒有利潤。這種情況下,我們拿什麼資源去創新?如果企業都在『式』競爭,明天誰能扛起行業的大旗?」12月5日,在四川宜賓舉辦的2024光伏行業年度大會上,談及光伏行業現狀,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理事長、陽光電源股份有限公司(300274.SZ)曹仁賢說。

作為每年度光伏行業內部最重要的一次會議,會議期間,供需失衡、產品價格走低以及企業利潤空間遭受擠壓等問題成為熱議焦點。有參會代表指出,目前光伏企業在國際市場上也正面臨不公平待遇,出口遭遇較大阻力。同時,產業鏈上下游協同不足、非技術成本居高不下、儲能等配套政策滯后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行業的健康發展。這些問題為行業未來的發展帶來了諸多挑戰。

曹仁賢在會議現場更是直言:「現在有企業低於成本價投標,這就是自殺【相關閱讀:安樂死根本安樂不了,別宣傳了】式行為。我也經常問這些企業,為什麼要這樣投標?是想把別人逼死,還是認為這是『最後一搏』?」

根據光伏行業協會名譽理事長華在會議現場提供的數據,當前這輪光伏行業波動造成的企業虧損面正在持續擴大,2024年前三季度,121家上市光伏企業中已有39家出現了凈利潤虧損。

在王勃華看來,中國光伏企業不能再單打獨鬥,要與儲能、氫能和汽車等行業協同發展。

隆基綠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鍾寶申則直言,兼并重組或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性解決方案。在他看來,當前光伏行業經營主體過多,導致過度競爭。他呼籲行業內企業改變「寧為雞頭、不為鳳尾」的傳統觀念,以更平等的心態推動兼并整合,從而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和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作為行業龍頭的掌舵者,鍾寶申言下之意,中國的光伏企業想要破局內卷,除了整合別無他法,而今年以來,諸如通威併購潤陽等多起企業兼并案例,似乎也在側面印證了鍾寶申的想法,一場光伏巨頭間的合併浪潮或即將到來。

產量增速放緩

同往年年度大會一樣,王勃華針對2024年中國光伏行業總體發展情況做了階段性總結。

在製造端,王勃華指出,2024年1月~10月,中國多晶硅、矽片、電池、組件產量同比增長均超20%;截至2024年10月,中國多晶硅產量約158萬噸,矽片產量約608GW,電池片產量約510GW,光伏組件產量約453GW。

王勃華表示,從製造端四個主要環節來看,總體趨勢是產量在增長,但增速明顯放緩。

「前三季度的增速,最低約為21%,最高約40%。而去年同期的增速範圍是72%到86%。季度增速也在下降,一季度同比增速最低接近50%,最高超過100%;到二季度,增速驟降幾十個百分點,最低環節已降至個位數;三季度,部分環節增速轉為負值,比如多晶硅和矽片的產量已低於去年同期,而組件基本持平,電池增速則因為對的出口大幅增長而略有提升。」王勃華分析稱。

與製造端規模還在上升相對應的是,中國整個光伏產業鏈價格和產值的大幅下滑,根據王勃華現場提供的數據,2024年前10個月,國內多晶硅價格下滑超35%,矽片價格下滑超45%,電池片、組件價格下滑均超25%,2024年1~10月國內光伏製造端(不含逆變器)產值約7811億元,同比下降43.17%。

來源:

在王勃華看來,目前光伏行業面臨的最大挑戰,還是企業虧損面的持續擴大,他指出,本輪行業波動造成的虧損規模遠遠超過以往的三次行業波動,影響也更為深遠。

王勃華現場介紹稱,今年前三季度,121家上市光伏企業中有39家出現凈利潤虧損,而光伏產業鏈各環節的價格相比2023年的高點下降了60%~80%。

此外,在121家上市企業中,主產業鏈的頭部企業虧損更為嚴重。王勃華表示,15家主產業鏈頭部企業中有12家凈利潤為負,而11家的凈利潤降幅超過100%。

「這些數據充分說明,目前光伏行業的虧損問題是我們需要重點關注和解決的挑戰之一。」王勃華說。

此外,從裝機量看,2024年1至10月國內光伏裝機181.3GW,同比增長27.17%,增速也在放緩。

同時,王勃華還指出,國內光伏市場發展正面臨一些新的難題,首先,在發電端遇到了土地政策趨嚴的問題;輸電端則存在主網輸電線路建設速度與光伏新增裝機速度不匹配的情況;配電端也存在承載能力不足的問題。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裝機新增的難度。

「在新市場的開拓上,比如光伏制氫,產業配套仍不成熟,技術經濟性也有待進一步提升。此外,針對一些高安全性、高可靠性應用場景的光伏技術,我們仍需加強適配性。」王勃華說。

出口方面,王勃華在會上表示,今年前10個月,中國光伏產品(矽片、電池片、組件)出口總額約281.4億美元,同比下降約34.5%,10月環比上升7.4%,整體繼續呈現「量增價減」的態勢。

而在海外市場,不確定性也在加劇。

王勃華表示,中國光伏企業出海正面臨兩方面的夾擊:一是傳統光伏市場(如、歐洲、印度)出台了一系列限制中國產品的政策;二是貿易壁壘的範圍已從歐美擴展到,影響到中國企業在東南亞的產能。此外,美國和印度等傳統光伏應用大國,其自身的供給能力快速增強。例如,美國的組件產能已從2021年的4GW增長至2024年的45GW,3年增長了10多倍;印度的組件產能則達到了77GW。

在王勃華看來,中國光伏企業發展模式已到了亟須改變的境地,不能再單打獨鬥,而是要與儲能、氫能和等行業協同發展。例如,新能源汽車在全社會新增用電量中的佔比快速增長,儲能需求也呈剛性增長,尤其是工商業分散式光伏的配儲需求;在技術開發方面,企業應更加關注市場需求的匹配性,特別是提升光伏技術在高安全性、高可靠性場景下的應用能力;在出海方面,要推動上下游產業鏈的協同出海,並加強全球製造、標準化以及跨行業合作的布局。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今年光伏產業發展總體面臨的困難很大,但是中國光伏行業協會還是上調了2024年全球光伏新增裝機預測,由390~430GW上調至430~470GW,中國2024年光伏新增裝機預測則由190~220GW調至230~260GW。

「內卷外化,虧錢挨罵」

作為每年光伏行業內一年一度的重磅會議,在每年光伏行業年度大會上,與會企業家討論的主題都不盡相同。

記者注意到,在2022年行業正處發展高點時,與會企業家多在討論如何更快更好地抓住發展機遇;到了2023年,行業供需失衡初見端倪,部分企業高管開始「預警」光伏產業即將進入淘汰賽;而在今年,企業經營壓力加大,行業虧損日趨嚴重,呼籲自律、呼籲市場出清就成了與會企業高管發言的主題。

例如,在談及「為什麼我們光伏行業會走到今天這樣的局面?」這一問題時,作為行業龍頭之一,隆基綠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長鍾寶申就指出,「背後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行業內經營主體過多,導致了過度競爭」。

「前幾天,我在能源局開會時,有位領導總結道——『內卷外化,虧錢挨罵』,這就是我們目前在國內外市場的寫照。」鍾寶申說。

他指出,過去三年間,僅光伏行業就新增了100多家上市公司。以鋼鐵行業為例,中國有40多家上市公司,而全球擁有200萬噸以上鍊鋼能力的企業總共才10家。經營主體過多直接導致了過度競爭,而過度競爭的結果就是內卷,甚至出現偽劣產品。

在鍾寶申看來,在過去的數年間,地方政府作為推動產業發展的主體,為了從資本市場獲取資源,扶持了過多的企業,而資本市場的上市審核更多是通過後視鏡看企業的表現。結果是資源被分散投入,造成了巨大的浪費。

「要解決這些問題,兼并重組是一個根本性的解決方案。」鍾寶申說。

他認為,要推動兼并重組,就需要提高技術和質量標準,通過更高的技術和質量要求,篩選出真正有能力、有質量控制的企業,讓它們能夠主導市場資源的整合;同時,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促使企業合法獲取技術,還能促進技術升級,避免惡性競爭。

「市場要轉變心態,促進平等合作:合併重組不應該簡單理解為『大魚吃小魚』,而是平等的合作。企業之間需要放下『寧為雞頭不為鳳尾』的心態,通過合併來優化資源配置,讓投資的產能真正發揮作用,而不是通過硬淘汰來浪費資源。」鍾寶申進一步強調。

浙江正泰新能源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陸川則指出,從企業的角度來看,行業協會在推動自律方面已經做了很多工作。但仍需要解決兩個關鍵問題。首先是,自律的落地實施,參与的企業在做出自律承諾后,如何確保能夠真正落實?其次是,懲罰機制的建立,當有企業未能履行自律行為時,行業間需要達成共識,制定有效的懲罰性措施。

而高景太陽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徐志群則有不一樣的看法:「我一直在思考內卷和外延這個問題,但想了半天確實沒有找到解法。因為很多的投資主體都是自由的,他們認為在哪裡投資對自己有利,哪裡是他們的目標市場,他們就會去哪裡。這種情況下,你要讓他們不去投資,似乎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

在徐志群看來,行業自律,推動企業之間迴避惡性競爭固然重要,但如果要變成規範性要求,就需要一定的計劃,如果沒有計劃性,就很難實現自律承諾的目標。

值得注意的是,陸川在現場的分享中還提出了一個觀點:光伏組件是一個高度同質化的產品,技術和業態幾乎沒有壁壘,這也是造成當下市場競爭激烈的原因之一。

「組件為什麼會卷到海外去?因為我們無論在哪裡競爭,對手還是那些熟悉的企業,和國內的競爭沒有本質區別。但逆變器行業過去幾年沒有那麼卷,是因為它還存在一些原材料的瓶頸,比如IGBT等關鍵元器件。這些瓶頸在國內實現突破之前,供應鏈的限制讓市場競爭相對緩和了一些。而一旦瓶頸被突破,市場供給增加,競爭自然也會加劇。」陸川說。

他在現場還以德國的老牌逆變器企業SMA舉例說明稱:「SMA這樣的企業價格高、市場穩定,我們只需稍微低一些價格就能取得優勢。但現在,SMA的市場地位已經下降,如果它徹底退出市場,我相信逆變器行業也會像組件行業一樣,變得非常卷。」

出海,尤其是將中國的製造能力整體輸出海外,是近年來新能源行業出海模式的主流選擇,在美洲、中東、東南亞,中資工廠如雨後春筍一般冒出,但這種內卷外延,「卷死」海外同行的模式,越來越不受歡迎。

陸川在現場分享了一個韓國客戶案例:「他們在韓國本地生產,但發現如果自己做整個供應鏈,成本競爭力很差。所以他會想著讓我幫助採購BOM(物料清單)給它,然後用這些部件在韓國進行生產。通過這種方式,他們的成本競爭力提升了很多。而對於我們來說,這種合作形式也能帶來一定的貿易收入。」

「從更大的維度上講,如果你讓本地的大企業在整個生態圈裡失去生存空間的話,那這個內卷就會非常外化。」陸川說。

來源:經濟觀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