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老大,在中國主動斷供了
本來,這兩年斷供的事兒不少,房企違約,銀行也收了不少樓,但是,這兩棟樓,還是掀起了很大的風浪。
為啥呢?得看一下這筆交易。
2017年,全球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BlackRock)從美國保德信收購了上海北岸長風的E棟和G棟,交易價格12億,單價4.3萬。
保德信是2016年從李嘉誠家族手裡買的,花了8.3億,一年後轉手,賺了45%。
貝萊德雖然是高價接盤,但是市場評價很高,「顯示了貝萊德對中國核心城市辦公項目的信心」。
但是,貝萊德也不是全款,只交了35%的首付,剩下的65%是從渣打銀行貸款,大約人民幣7.8億。
這麼大的槓桿收購,也算是貝萊德的陽謀,用銀行的錢收購,用租金覆蓋貸款,然後等著資產升值,然後套現賺一筆大的,「空手套白狼」。
渣打銀行為啥願意配合呢?因為那時候,這麼玩真的能賺錢,保德信的收益率就是例證,而只要貝萊德不違約,渣打穩賺不賠。
貝萊德會違約?笑話,近12萬億資產,全世界資管老大,會在乎這區區12億?
結果,渣打也沒想到,僅6年的時間,貝萊德還真就違約了,2023年貸款到期,貝萊德沒有還款,而是選擇展期1年。
然後,貝萊德就準備賣房了,狠心打了個7折,8.4億出售,價格一下回到了2016年。
即便如此,還是沒人買。
2024年,這筆貸款再次到期,貝萊德既沒選擇展期,也沒選擇還錢,而是選了主動違約,棄樓斷供,不要了。
於是乎,這兩棟樓就以「7.8億的價格」,流轉到了渣打銀行手裡。
貝萊德為啥主動違約呢?
和通常斷供的理由差不多,剩餘貸款餘額,已經高於物業的當前市場價,而斷供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財務損失。
無論是個人還是機構,這個選擇都不算難。
再看下仲量聯行給這棟物業的賣點,「以低於貸款成本的價格進行出售」,也就是說,預期售價比7.8億更低,單價要低於2.8萬/㎡。
中介給的一些真實情況:1、小獨棟出租率100%,但是主樓出租率只有50%,出租率低於平均值;
2、本來的商辦項目,「可改造長租公寓,也可散售」,可見整售之難;
高力國際的數據,2024年4季度,上海甲寫的空置率達到19.6%,馬上接近國際上20%的預警線,而租金環比下滑1.2%,到6.54元/㎡/天。
而在18個次中心區,空置率高於20%的有13個,比如北濱江達到55.7%,蘇河灣達到43.1%,北岸長風所在的長風區域,達到34.7%。
而空置率比較低的地方是咋達成的呢?
以價換量,想租出去,就得降價,而這個降價趨勢,將在未來幾年繼續。
其實,已經有不少機構,已經開始拋售甲寫。
黑石9900萬美元出售淮海627,當初9300萬美元收購併大手筆翻新,持有8年,只升值6%;
高盛和太盟領銜的財團出售上海仙樂斯廣場,價格從35億調低到28億;
新加坡的OUE房地產信託19.2億出售上海力寶廣場,比高峰期估值折價35%;
這些商業地產,基本成交於2016年左右的房地產高峰期,現在基本都是折價甩賣,但像貝萊德一樣選擇斷供的並不多。
貝萊德斷供,會不會形成一個多米諾,還真不好說。
1、商業地產不再是穩定的資產,長期不確定性越來越大;
2、機構投資者的止損手段越來越多,現在多了斷供;
3、銀行的壓力也越來越大,不做房東,直接套現。
國內的一線城市,深圳的空置率最高,而北上廣也在預警線附近徘徊,而在全球來看,2024年二季度,空置率也超過20%的預警線。
也就是說,大家都在降,也並非北上廣。
全球趨勢來看,商業地產正在貶值,無論是國內的上海、香港,還是新加坡、紐約,現在大家對辦公空間的需求,正在發生變化。
現在,對優質辦公空間需求較大的,還是集中在金融、零售等,但是現在有錢的行業是啥呢?
人工智慧、科技。
但是,他們對辦公條件的要求並沒那麼高,甚至遠程辦公就能滿足要求,傳統的金融港,比如新加坡、中國香港,商業地產垮得厲害。
在貝萊德之前,都是被動暴雷。
舉個例子,2024年,香港最大的一筆寫字樓交易是祥祺中心,價格是26.5億港元。
這個樓是富豪陳紅天在2016年花45億港元買的,按揭都經過兩道,從永隆銀行轉到恒生銀行,2022年,這棟樓的估值一度達到了70億港元。
最終,富豪暴雷,恒生銀行套現止損,最終26.5億成交,跌掉的40%多,都成了恒生銀行的壞賬。
買家是香港都會大學,等到樓里的租約到期,會變成都會大學的教學樓。
現在,壓力都在渣打銀行身上了。
就看有沒有更大的金主,來買這兩棟樓了。
估計,外資接盤的可能性不大,畢竟貝萊德的例子在前,想賣出去,估計還是得打骨折,才能遇到想抄底的。
比如煤老闆。
- 🔥澳洲禁聞安卓APP,其它網站沒有的澳洲禁聞
- 🔥華人必看:中華文化的颶風 幸福感無法描述
- 🔥解鎖ChatGPT|全平台高速翻牆:高清視頻秒開,超低延遲
- 🔥免費PC翻牆、安卓VPN翻牆APP
- 🔥治國大道:修身、齊家、管理、治國的大智慧
來源:大貓財經P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