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塌!中國縣城的房子 已經成為負資產

2025年03月14日 12:49

40萬買的房子,如今20萬都賣不出去,這一幕在中國的許多縣城上演。

更有甚者,6.8萬元就能買下一套曾經價值30多萬的房子,簡直讓人難以置信。

那些曾經踴躍進場的,如今深陷泥潭,任憑價格一降再降,仍然難以脫手。

回首2015年前後,縣城一路飆升,不少人靠著棚改拆遷的補償款扎堆買房,門庭若市,開盤即售罄。

而如今,縣城樓市似乎一夜之間陷入寒冬,空置的房子越來越多,願意接盤的人卻寥寥無幾。

究竟是什麼導致了縣城房價的大崩塌?核心原因在於人口流失與產業空心化的雙重夾擊。

縣城的就業機會本就有限,年輕人大多向一二線城市流動,剩下的多是年邁的和空置的房子。

即便房價再低,房子仍然無法變現,因為沒有足夠的剛需支撐市場。

此外,過去縣城樓市的繁榮,主要依賴於棚改貨幣化安置,拆遷戶拿著大筆補償款紛紛購房,這一波需求釋放完后,縣城房價便陷入有價無市的窘境。

當年看似火熱的市場,其實是一場短暫的泡沫,而當泡沫破裂,市場回歸理性,房價的下跌便成為不可逆的趨勢。

不僅僅是普通商品房,縣城的婚房和也未能倖免。

過去,房子是婚姻的剛需,年輕人結婚必須在縣城買房,而如今,結婚率逐年下降,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在發展,縣城的婚房自然失去了需求。

那些因為父母催促而買房的年輕人,如今要麼把房子空置,要麼想辦法脫手,可惜二手房市場已經徹底冷清,即便掛牌半年,依舊無人問津。

與此同時,學區房的神話也被現實擊碎。

過去,縣城的重點小學是家長們爭相追捧的對象,學區房價格水漲船高。

可如今,大城市的教育資源虹吸效應愈發明顯,許多縣城的優質師資流失,家長們寧願帶著去市裡租房,也不願再為一套縣城學區房買單。

而最尷尬的,莫過於那些曾把當作投資品的人。

當年,有人花98萬在縣城買了一套學區房,認為房價一定會上漲,幾年後至少能賺20萬。

可當他準備出售時,市場價格已經跌到了65萬,甚至找不到買家。

縣城的房子已經不再是保值的資產,而是成為了一種「負資產」。

即使願意降價拋售,也往往無人接手,因為市場早已供過於求,買房者完全可以慢慢挑選、壓價甚至放棄購買。

正如一些私下坦言:「縣城的房子,現在賣出去就像割肉。」

縣城樓市的泡沫破裂,也讓的日子不好過。

過去,客戶求著他們買房,新樓盤開盤即售罄,而現在,即便整天在社交平台發廣告、打電話邀約客戶,依舊無人問津。

有人看房三四次,價格談妥,最終卻因工作調動放棄購房,讓中介的努力付諸東流。

房源越積越多,成交量卻不斷萎縮,越來越多的中介開始另謀生路,畢竟在這樣一個蕭條的市場里,靠賣房吃飯已經變得異常艱難。

縣城房價的持續下跌,已經成為不可逆的趨勢。

那些曾經在縣城買房的人,如今成為了這一場樓市盛宴的最後接盤者,而他們的教訓,也給未來的購房者敲響了警鐘。

房子,不再是「買到就是賺到」的投資品,而應該回歸居住屬性。

未來,購房者需要更加謹慎,不能僅憑市場熱度盲目入市,而是要理性評估房產的實際價值、區域的發展潛力以及自身的需求。

這場樓市的變局,不僅是縣城買房者的痛苦經歷,更是整個房地產市場進入新階段的信號。

過去,人們習慣了房價只漲不跌的神話,而如今,市場已經回歸現實,房產投資的邏輯徹底改變。

買房不再意味著穩賺不賠,而是需要理性判斷、量力而行。

在未來,只有真正符合居住需求的房子,才能具備真正的價值,而那些被高估的縣城房產,終究會被市場無情拋棄。

來源:砍柴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