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它正式停止服务
曾经的全球最大语音通信软件正式关闭了,再见Skype。
这一21年历史的视频通话和即时通讯服务程序已退出历史舞台。
Skype于2003年诞生于爱沙尼亚,两年后被eBay以26亿美元收购。
2009年,eBay以27.5亿美元的价格把Skype的70%股权出售给了Silver Lake牵头的投资集团;
2011年,微软以85亿美元收购。
2016年,Skype的月活跃用户一度超过3亿。
但之前6年内三易其主,造成其战略方向反复摇摆,技术投入断层,最终失去市场主导地位。
人们也发现了更多更好的选择。
微软鼓励Skype用户转向Teams,支持使用Skype账号登录,并转移联系人和聊天记录。用户可以选择导出Skype数据,保留回忆。
回想其衰落的原因:
Skype起家的核心技术是P2P技术,用户直接点对点传输数据,无需中心服务器中转,大幅降低服务器和带宽成本。
在互联网流量昂贵且并不稳定的时代,这既能节省流量,成本极低,也能够稳定传输,保障通话质量。
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商业化普及,流量资费越来越便宜,网络传输越来越稳定,Skype的技术优势被削弱了。
到了移动网络时代,普遍使用NAT(网络地址转换),P2P直连需复杂穿透技术,Skype在移动网络下的连接失败率增高。
另一方面,Skype最初为电脑端设计,推出移动端时仍延续复杂操作逻辑,界面臃肿且耗电高,与移动端“轻量化、即时性”需求严重脱节。
2009年后,WhatsApp、微信等即时通信软件开始崛起,它们是土生土长的移动端软件,比Skype更了解移动用户。
2010年,苹果推出iPhone 4,自带的FaceTime就能实现网络电话、视频等功能,立刻抢走了Skype的一部分用户。
其他软件在具有了通话这一功能后,立刻在其他维度上开始功能的比拼。
极限微信最初只是一款即时通信软件,随后开发朋友圈、公众号、小程序等功能,构建“社交+内容+服务”闭环,成为一个超级平台。
丰富的功能,既满足了用户社交的需求,也增强了用户的粘性。
WhatsApp虽然更克制、更为简洁,但近年来也通过“状态”、“社群”等功能向轻社交领域扩展,逐步向轻社交渗透。
相对而言,Skype始终定位于“通讯工具”,缺乏社交网络构建能力。
当人际关系逐渐沉淀,对用户而言,社交功能的刚需性远高于语音通话。
Skype不断遭遇降维打击,使其在用户留存竞争中彻底掉队。
*以上内容系网友会火自行转载自CityDiscount都市折扣,该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和态度。本站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对文章或图片/视频版权有异议,请邮件至我们反馈,平台将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