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澳警察:“珀斯治安变好了!”居民:“呵呵……”
近日,珀斯南区的一场社区治安论坛引发了激烈争论。
警方在会上提供的数据显示,珀斯南部多个社区的轻微犯罪率有所下降。然而,现场居民对此普遍表示怀疑,认为自己的亲身经历与官方数字相去甚远。
一边是官方统计的“治安转好”,一边是居民直观感受到的“不安全感”,这一落差在论坛上迅速激化。尤其来自Willagee和Kardinya等区的居民情绪强烈,直接质疑警方的数据可信度。
反对党则借机发声,质问政府的治安改善说法是否站得住脚。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赶快来看看。
01警民对话:数字与体验的碰撞
论坛上,负责Cockburn、Murdoch和Palmyra等警局的代理督察Greg Cunningham首先发言,强调警方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依然“非常努力”维护社区安全。
他引用了最新犯罪统计称:“入室盗窃案下降了21.2%,商店盗窃案也下降了21.5%——在生活成本危机的背景下,这一降幅相当惊人”。
然而,他话音未落就被台下不满的嘘声和打断声淹没。
一名愤怒的居民当场反驳道:“在座没有一个人相信轻微犯罪率在下降。”
这位居民指责警方一味强调统计数据,却没有正视社区每天所经历的真实状况:“你们光拿着统计数字说事,并没有给予我们基于日常经历所需的认可和回应”。
面对居民的质疑,Cunningham坚持认为警方并非无所作为。他的观点得到了City of Melville社区安保服务主管Mike Emery的呼应。
Emery提供了市政安全巡逻的数据以佐证警方说法:“从数据角度看,2025年3月我们接到来自Willagee的安全服务求助电话36起,而2024年3月是30起,我们并没有看到求助量的大幅增加”。
这一说法再次遭到不少人在场居民的冷笑和反驳。有居民高喊:“光看这些数字是不够的!我们生活中遇到的状况并没有变好。”现场气氛一度紧张。
Palmyra警察局的Katie Minor则将“统计失真”的原因部分归结于社区居民自身的行为。
她表示,很多轻微犯罪之所以未反映在官方统计中,可能是由于举报率下降。“如果你们不报警,我们就无法改变现状,”Minor解释说,“这就是所谓的旁观者效应——每个人都以为‘别人会去报案’,结果却没人报”。
她强调治安改善需要警方和社区共同努力,而不仅仅是警方的责任。
然而,这番话并未平息众怒。很多居民认为将责任推给社区并不能令人信服,反而凸显警方在治安保障方面的乏力。有人直言警方需要“承担起责任”,质问道:“这些年社区安全感缺失,难道全怪我们不报警吗?明明有些毒品窝点存在了20年,你们却毫无作为。如果能从根本上铲除这些犯罪源头,每天也就不会发生这么多案件”。
论坛上的一项会前调查显示,83.3%的与会者最担心的是入室盗窃和反社会行为等犯罪问题。这一结果印证了居民的焦虑情绪:即便某些官方数据在下降,入室行窃等侵害居民切身安全感的案件仍是大众心中的头号威胁。
整场讨论中,居民普遍流露出对社区治安的不满和不安,有人甚至表示夜间在街道行走时“总有不安全的感觉”,这些情绪与警方宣称的犯罪下降形成鲜明对比。
在反对党方面,影子警务发言人Adam Hort也出席了论坛并发表看法。他没有直接反驳警方的数据,而是将矛头指向执政当局的治安表现。
他对现场居民说,如果大家要求更多警力、更安全的街道,那么“就该反思为何在州和联邦选举时没有投票选择改变。”
Hort尖锐地表示:“也许下次选举时,你们就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了。”
Adam Hort
他这一充满政治意味的回应引起了一些共鸣,也引来部分质疑。有与会者事后评论,Hort此言既是在批评选民过往的选择,更是在暗示当前政府在治安方面的努力不足,需要用选票来倒逼改变。
02犯罪,真的减少了吗?
那么,珀斯的犯罪率,真的下降了吗?
针对论坛上“”的争议,我们有必要深入官方数据一探究竟。
从整体趋势看,西澳州近年的犯罪确有下降。根据州警方统计,2023年至2024年间西澳登记犯罪总数下降了约21.1%。
其中盗窃、财产损毁等主要犯罪类型都有所减少,这与Cunningham在论坛上提到的20%以上降幅大体吻合。
以整个珀斯地区来看,2024年犯罪率相比前一年也出现了明显下滑。例如,作为珀斯市中心所在行政区,中心区2024年的犯罪率比上一年下降了27.5%。
然而,宏观数据的改善并不意味着各地同步好转,不同社区的犯罪变化存在明显差异。
为此,我们选取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区域加以比较:一是华人聚居的南部城区Willetton,二是论坛提及的City of Melville辖区(包含Willagee、Kardinya等争议焦点郊区)。
这两个区域一来具有地理相近性(都在珀斯南部),二来社区特征和治安状况迥异,可为分析提供参照。
首先来看Willetton,这个区位于珀斯南郊,以良好的学校和大量华人居民闻名。
数据显示,Willetton的治安状况在大珀斯地区属于较为安全的水平:该区2024年共报告各类犯罪451起,折合每千人23.4起犯罪。这个犯罪率不仅远低于西澳全州平均的每千人50起左右,也显著低于City of Melville许多街区的水平。例如,同期Willagee每千人犯罪高达79.1起。
从具体罪案类型看,Willetton的犯罪以盗窃、袭击(伤人)和财产破坏案居多,2024年分别报告了211起盗窃、82起人身攻击和50起财产损坏。
值得关注的是,该区当年仅报告了47起入室盗窃,5起汽车偷盗和1起抢劫案,并无凶杀等恶性案件发生。更令人欣慰的是,Willetton在2023-2024年的犯罪总量下降了36.12%。
也就是说,官方数字确证了Willetton治安正大幅好转。
这一点与不少当地居民的直观感受相符:Willetton社区普遍被认为“相对安全,犯罪存在但并不影响大多数人”。作为华人聚居地,Willetton良好的治安环境对于吸引华人家庭定居起到了正向作用,当地华人居民也反馈夜间出行并无明显的不安全感。这印证了警方“犯罪率下降”在某些社区确为事实。警方提供的南区犯罪下降数据,或许主要反映的就是类似Willetton这样治安本就较好且进一步改善的街区情况。
City of Melville的部分地区则呈现出另一幅图景。
事实上,City of Melville整体是珀斯治安较好的地区之一,2024年该市登记犯罪5828起,折合每千人54.9起。与西澳其他地方相比,这里的整体犯罪率属于中等水平,其2024年总犯罪比2023年降低了14%。这意味着官方数据上该市治安在改善。
然而,细分到内部各社区,治安状况有显著差别,且居民体感也各不相同。论坛上引发争议的Willagee和Kardinya正是该市两个值得注意的典型。
Willagee– 数据显示,这是City of Melville治安最令人担忧的郊区。根据犯罪率排名,Willagee被评为City of Melville“最不安全的郊区”。2024年,Willagee仅有约5447人口,却报告了431起犯罪,相当于每千人79起。
这一密度远高于Willetton等地。具体罪案方面,盗窃(116起)和攻击伤人(107起)是Willagee最常见的犯罪,其次是财产破坏(59起)和入室偷盗(43起)。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Willagee的犯罪总数相比2023年仅下降了8.1%,低于全州平均降幅。
难怪当地居民感受不到治安好转。
另外,由于基数高,就算略有下降,绝对案件数量依然很高。论坛上多位Willagee居民提到的“毒品屋”问题说明,该区长期存在一些治安顽疾未解决,导致社区对警方产生不信任感。这些都使得官方宣称的“犯罪下降”在Willagee难以让人信服。
Kardinya– 这一与Willagee毗邻的城区情况有所不同。Kardinya的人口约9137人,2024年报告犯罪553起,每千人约60.5起。
就犯罪率而言,Kardinya虽不及Willagee那样高企,但也高于Willetton等地。Kardinya最突出的犯罪类型是盗窃(181起)和诈骗欺诈类犯罪(161起)。
相较之下,暴力犯罪在该区并不多见,2024年仅报告14起暴力案件。警方评价Kardinya“总体而言还算安全,犯罪存在但并不影响多数人”。然而,Kardinya在2024年的犯罪数量较前一年上升了15.93%,
呈现明显的逆势增长。这个事实与论坛上当地居民所反映的“近期治安明显恶化”是吻合的。居民或许感觉到的治安变差,来源于该区偷盗和欺诈案件的增长。虽然暴力事件少,但接二连三的财产犯罪同样会让社区倍感不安。
综合上述数据分析可以看到,警方所说的“犯罪率下降”在大范围统计上并非虚言:无论西澳整体、珀斯地区还是City of Melville,总体犯罪数字确有下降趋势。
然而,具体到每个社区,治安改善并不均衡。
像Willetton这样原本治安良好的社区,降幅显著且居民满意度较高;但在Willagee、Kardinya这些局部热点地区,犯罪不降反升或仅小幅回落,居民自然不会“感觉”安全了多少。
警方在论坛上引用的统计可能是一个综合平均,而居民更关心的是自己所处社区的直接变化。当平均数掩盖了差异,官民认知落差就难以避免。因此,单纯用整体数字来回答“犯罪率是否真的下降”可能过于笼统——要评估治安状况,还需细看每个社区的具体表现。就本次争议而言,警方的数据有其真实性,但居民的不满也有扎实的事实基础。
03差异,到底是从哪来的?
事实上,论坛所暴露出的警民认知差异,并不罕见。许多犯罪学者和社区治理专家指出,“官方数字的下降并不自动等同于居民安全感的提升”,其中存在多重结构性原因。
首先是犯罪举报率的变化。
正如警方迈纳所提及的,社区如果存在“不举报”的倾向,官方数据就可能低估真实犯罪水平。近年来,一些居民对小偷小摸等轻罪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者只是在邻里社交媒体上吐槽一下,并没有正式报警。
这意味着部分案件没有进入警方统计系统。比如一次未遂入室盗窃,如果屋主觉得损失不大懒得报案,在数据上这起事件等于“没发生”,但社区居民之间可能早已人尽皆知并引发恐慌。因此,当警方宣布某地报案数量下降时,不一定意味着治安真实好转,也可能是隐性黑数增加所致。迈纳警官用“旁观者效应”来呼吁大家积极报案,就是希望缩小这一统计落差。
其次,安全感受具有主观性和传播性。
居民对治安的评价,往往受身边事件和媒体报道影响远大于宏观数据。当某小区接连发生几起入室行窃,即使全市盗窃总数在下降,住户仍会感到不安全。一位曾遭入室盗窃的居民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夜晚风吹草动格外敏感,进而觉得“小偷越来越多”,这种心理阴影不是冰冷的数据降幅能轻易消除的。此外,社交媒体时代,治安话题的放大效应显著增强。过去很多治安事件局限于当事人圈子,而现在社区邻群、Facebook本地群组经常分享失窃录像、可疑人员照片。这些帖子在居民手机中频繁出现,营造出“到处都是贼”的印象,即便实际案件不一定多发。
媒体的聚焦报道也会强化这种感受。
例如,在论坛开始前的调查中,高达83.3%的与会者表示最担心入室盗窃和反社会行为。这本身反映出公众舆论的热点——近年珀斯媒体对青少年闯空门、社区飞车党等事件多有报道,潜移默化中让居民对这些问题尤为敏感。
一些犯罪学研究也表明,当某类犯罪在媒体上高频曝光时,公众感知发生率往往被拉高,与实际统计产生偏离。
第三,治安改善的受益分布不均也会导致认知差异。
正如芝加哥大学犯罪实验室的一项分析所指出的,在犯罪率下降的背景下,不同社区获得安全红利的程度并不一样:一些高危社区依然聚集了相对更多的案件,即便整体变安全了,这些社区居民仍旧长期面对更高的犯罪风险,从而感受不到所谓“平均改善”。
对应到珀斯,本次论坛涉及的Willagee就是典型例子——全市下降了,但这个弱势社区依然问题突出,居民并未“同等受惠”于治安转好。
相反,像Willetton这类原本治安就好的区,进一步改善后,居民安全感提升有限(因为原本就不差),也不容易引起公众讨论。这种不均衡现象提醒我们,仅看均值会掩盖严重的结构性差异。政策和资源如果没有精准投放到高风险社区,后者的居民自然会觉得“官方只顾报喜不报忧”。
最后,不容忽视的是政治和信任因素。当公众对执法部门或政府缺乏信任时,往往倾向于质疑官方数据。论坛上居民对警方的不信任溢于言表,甚至直接质问警方是否在“粉饰太平”。这种信任缺口一旦形成,官方无论给出怎样的统计,都难以扭转印象。此外,政治人物的言论也会影响公众观感。反对党发言人霍特在论坛上暗示当前政府治安不力实际上是在强化一种“治安危机感”的叙事。
这类言论出于政治目的,往往选择性强调负面案例而淡化积极变化。如果民众频繁听到此类信息,安全感自然会降低。专家指出,在治安议题上,“体感与数据的偏差往往被政治话语放大”,有时犯罪事实上在下降,但公众因政治宣导和既有成见,仍坚信环境在恶化。
综上所述,“珀斯犯罪率是否真的下降”并没有一个简单直接的答案。一方面,官方统计层面多项指标下降显著,表明警方过去一年在打击财产犯罪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这点不容否认。但另一方面,居民的实际安全感受也是真实存在的民意写照,不能用一句“你们感觉错了”简单带过。
数字与体感的落差提醒有关部门:既要继续巩固整体治安向好的趋势,也要正视治安问题在不同社区的突出程度,不能让平均数掩盖了个别热点的困难。
正如论坛的初衷那样,让警方和居民直接对话,有助于彼此了解彼此的逻辑和困难:警方需要社区的配合(如及时举报)来获取准确情报,居民则需要警方的有效行动来重建安全信心。唯有双向互动、针对性施策,才能既让数据好看,也让老百姓心里踏实。毕竟,统计数字最终要体现在千家万户的安宁生活中,否则再漂亮的降幅也只是纸面富贵。
*以上内容系网友AUS贝小主自行转载自澳洲小黄鹅,该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和态度。本站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对文章或图片/视频版权有异议,请邮件至我们反馈,平台将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