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澳警察:「珀斯治安變好了!」居民:「呵呵……」
近日,珀斯南區的一場社區治安論壇引發了激烈爭論。
警方在會上提供的數據顯示,珀斯南部多個社區的輕微犯罪率有所下降。然而,現場居民對此普遍表示懷疑,認為自己的親身經歷與官方數字相去甚遠。
一邊是官方統計的「治安轉好」,一邊是居民直觀感受到的「不安全感」,這一落差在論壇上迅速激化。尤其來自Willagee和Kardinya等區的居民情緒強烈,直接質疑警方的數據可信度。
反對黨則藉機發聲,質問政府的治安改善說法是否站得住腳。到底是怎麼回事,我們趕快來看看。
01警民對話:數字與體驗的碰撞
論壇上,負責Cockburn、Murdoch和Palmyra等警局的代理督察Greg Cunningham首先發言,強調警方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依然「非常努力」維護社區安全。
他引用了最新犯罪統計稱:「入室盜竊案下降了21.2%,商店盜竊案也下降了21.5%——在生活成本危機的背景下,這一降幅相當驚人」。
然而,他話音未落就被台下不滿的噓聲和打斷聲淹沒。
一名憤怒的居民當場反駁道:「在座沒有一個人相信輕微犯罪率在下降。」
這位居民指責警方一味強調統計數據,卻沒有正視社區每天所經歷的真實狀況:「你們光拿著統計數字說事,並沒有給予我們基於日常經歷所需的認可和回應」。
面對居民的質疑,Cunningham堅持認為警方並非無所作為。他的觀點得到了City of Melville社區安保服務主管Mike Emery的呼應。
Emery提供了市政安全巡邏的數據以佐證警方說法:「從數據角度看,2025年3月我們接到來自Willagee的安全服務求助電話36起,而2024年3月是30起,我們並沒有看到求助量的大幅增加」。
這一說法再次遭到不少人在場居民的冷笑和反駁。有居民高喊:「光看這些數字是不夠的!我們生活中遇到的狀況並沒有變好。」現場氣氛一度緊張。
Palmyra警察局的Katie Minor則將「統計失真」的原因部分歸結于社區居民自身的行為。
她表示,很多輕微犯罪之所以未反映在官方統計中,可能是由於舉報率下降。「如果你們不報警,我們就無法改變現狀,」Minor解釋說,「這就是所謂的旁觀者效應——每個人都以為『別人會去報案』,結果卻沒人報」。
她強調治安改善需要警方和社區共同努力,而不僅僅是警方的責任。
然而,這番話並未平息眾怒。很多居民認為將責任推給社區並不能令人信服,反而凸顯警方在治安保障方面的乏力。有人直言警方需要「承擔起責任」,質問道:「這些年社區安全感缺失,難道全怪我們不報警嗎?明明有些毒品窩點存在了20年,你們卻毫無作為。如果能從根本上剷除這些犯罪源頭,每天也就不會發生這麼多案件」。
論壇上的一項會前調查顯示,83.3%的與會者最擔心的是入室盜竊和反社會行為等犯罪問題。這一結果印證了居民的焦慮情緒:即便某些官方數據在下降,入室行竊等侵害居民切身安全感的案件仍是大眾心中的頭號威脅。
整場討論中,居民普遍流露出對社區治安的不滿和不安,有人甚至表示夜間在街道行走時「總有不安全的感覺」,這些情緒與警方宣稱的犯罪下降形成鮮明對比。
在反對黨方面,影子警務發言人Adam Hort也出席了論壇並發表看法。他沒有直接反駁警方的數據,而是將矛頭指向執政當局的治安表現。
他對現場居民說,如果大家要求更多警力、更安全的街道,那麼「就該反思為何在州和聯邦選舉時沒有投票選擇改變。」
Hort尖銳地表示:「也許下次選舉時,你們就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了。」
Adam Hort
他這一充滿政治意味的回應引起了一些共鳴,也引來部分質疑。有與會者事後評論,Hort此言既是在批評選民過往的選擇,更是在暗示當前政府在治安方面的努力不足,需要用選票來倒逼改變。
02犯罪,真的減少了嗎?
那麼,珀斯的犯罪率,真的下降了嗎?
針對論壇上「」的爭議,我們有必要深入官方數據一探究竟。
從整體趨勢看,西澳州近年的犯罪確有下降。根據州警方統計,2023年至2024年間西澳登記犯罪總數下降了約21.1%。
其中盜竊、財產損毀等主要犯罪類型都有所減少,這與Cunningham在論壇上提到的20%以上降幅大體吻合。
以整個珀斯地區來看,2024年犯罪率相比前一年也出現了明顯下滑。例如,作為珀斯市中心所在行政區,中心區2024年的犯罪率比上一年下降了27.5%。
然而,宏觀數據的改善並不意味著各地同步好轉,不同社區的犯罪變化存在明顯差異。
為此,我們選取了兩個具有代表性的區域加以比較:一是華人聚居的南部城區Willetton,二是論壇提及的City of Melville轄區(包含Willagee、Kardinya等爭議焦點郊區)。
這兩個區域一來具有地理相近性(都在珀斯南部),二來社區特徵和治安狀況迥異,可為分析提供參照。
首先來看Willetton,這個區位於珀斯南郊,以良好的學校和大量華人居民聞名。
數據顯示,Willetton的治安狀況在大珀斯地區屬於較為安全的水平:該區2024年共報告各類犯罪451起,摺合每千人23.4起犯罪。這個犯罪率不僅遠低於西澳全州平均的每千人50起左右,也顯著低於City of Melville許多街區的水平。例如,同期Willagee每千人犯罪高達79.1起。
從具體罪案類型看,Willetton的犯罪以盜竊、襲擊(傷人)和財產破壞案居多,2024年分別報告了211起盜竊、82起人身攻擊和50起財產損壞。
值得關注的是,該區當年僅報告了47起入室盜竊,5起汽車偷盜和1起搶劫案,並無兇殺等惡性案件發生。更令人欣慰的是,Willetton在2023-2024年的犯罪總量下降了36.12%。
也就是說,官方數字確證了Willetton治安正大幅好轉。
這一點與不少當地居民的直觀感受相符:Willetton社區普遍被認為「相對安全,犯罪存在但並不影響大多數人」。作為華人聚居地,Willetton良好的治安環境對於吸引華人家庭定居起到了正向作用,當地華人居民也反饋夜間出行並無明顯的不安全感。這印證了警方「犯罪率下降」在某些社區確為事實。警方提供的南區犯罪下降數據,或許主要反映的就是類似Willetton這樣治安本就較好且進一步改善的街區情況。
City of Melville的部分地區則呈現出另一幅圖景。
事實上,City of Melville整體是珀斯治安較好的地區之一,2024年該市登記犯罪5828起,摺合每千人54.9起。與西澳其他地方相比,這裏的整體犯罪率屬於中等水平,其2024年總犯罪比2023年降低了14%。這意味著官方數據上該市治安在改善。
然而,細分到內部各社區,治安狀況有顯著差別,且居民體感也各不相同。論壇上引發爭議的Willagee和Kardinya正是該市兩個值得注意的典型。
Willagee– 數據顯示,這是City of Melville治安最令人擔憂的郊區。根據犯罪率排名,Willagee被評為City of Melville「最不安全的郊區」。2024年,Willagee僅有約5447人口,卻報告了431起犯罪,相當於每千人79起。
這一密度遠高於Willetton等地。具體罪案方面,盜竊(116起)和攻擊傷人(107起)是Willagee最常見的犯罪,其次是財產破壞(59起)和入室偷盜(43起)。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Willagee的犯罪總數相比2023年僅下降了8.1%,低於全州平均降幅。
難怪當地居民感受不到治安好轉。
另外,由於基數高,就算略有下降,絕對案件數量依然很高。論壇上多位Willagee居民提到的「毒品屋」問題說明,該區長期存在一些治安頑疾未解決,導致社區對警方產生不信任感。這些都使得官方宣稱的「犯罪下降」在Willagee難以讓人信服。
Kardinya– 這一與Willagee毗鄰的城區情況有所不同。Kardinya的人口約9137人,2024年報告犯罪553起,每千人約60.5起。
就犯罪率而言,Kardinya雖不及Willagee那樣高企,但也高於Willetton等地。Kardinya最突出的犯罪類型是盜竊(181起)和詐騙欺詐類犯罪(161起)。
相較之下,暴力犯罪在該區並不多見,2024年僅報告14起暴力案件。警方評價Kardinya「總體而言還算安全,犯罪存在但並不影響多數人」。然而,Kardinya在2024年的犯罪數量較前一年上升了15.93%,
呈現明顯的逆勢增長。這個事實與論壇上當地居民所反映的「近期治安明顯惡化」是吻合的。居民或許感覺到的治安變差,來源於該區偷盜和欺詐案件的增長。雖然暴力事件少,但接二連三的財產犯罪同樣會讓社區倍感不安。
綜合上述數據分析可以看到,警方所說的「犯罪率下降」在大範圍統計上並非虛言:無論西澳整體、珀斯地區還是City of Melville,總體犯罪數字確有下降趨勢。
然而,具體到每個社區,治安改善並不均衡。
像Willetton這樣原本治安良好的社區,降幅顯著且居民滿意度較高;但在Willagee、Kardinya這些局部熱點地區,犯罪不降反升或僅小幅回落,居民自然不會「感覺」安全了多少。
警方在論壇上引用的統計可能是一個綜合平均,而居民更關心的是自己所處社區的直接變化。當平均數掩蓋了差異,官民認知落差就難以避免。因此,單純用整體數字來回答「犯罪率是否真的下降」可能過於籠統——要評估治安狀況,還需細看每個社區的具體表現。就本次爭議而言,警方的數據有其真實性,但居民的不滿也有紮實的事實基礎。
03差異,到底是從哪來的?
事實上,論壇所暴露出的警民認知差異,並不罕見。許多犯罪學者和社區治理專家指出,「官方數字的下降並不自動等同於居民安全感的提升」,其中存在多重結構性原因。
首先是犯罪舉報率的變化。
正如警方邁納所提及的,社區如果存在「不舉報」的傾向,官方數據就可能低估真實犯罪水平。近年來,一些居民對小偷小摸等輕罪選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或者只是在鄰里社交媒體上吐槽一下,並沒有正式報警。
這意味著部分案件沒有進入警方統計系統。比如一次未遂入室盜竊,如果屋主覺得損失不大懶得報案,在數據上這起事件等於「沒發生」,但社區居民之間可能早已人盡皆知並引發恐慌。因此,當警方宣布某地報案數量下降時,不一定意味著治安真實好轉,也可能是隱性黑數增加所致。邁納警官用「旁觀者效應」來呼籲大家積極報案,就是希望縮小這一統計落差。
其次,安全感受具有主觀性和傳播性。
居民對治安的評價,往往受身邊事件和媒體報道影響遠大於宏觀數據。當某小區接連發生幾起入室行竊,即使全市盜竊總數在下降,住戶仍會感到不安全。一位曾遭入室盜竊的居民可能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對夜晚風吹草動格外敏感,進而覺得「小偷越來越多」,這種心理陰影不是冰冷的數據降幅能輕易消除的。此外,社交媒體時代,治安話題的放大效應顯著增強。過去很多治安事件局限於當事人圈子,而現在社區鄰群、Facebook本地群組經常分享失竊錄像、可疑人員照片。這些帖子在居民手機中頻繁出現,營造出「到處都是賊」的印象,即便實際案件不一定多發。
媒體的聚焦報道也會強化這種感受。
例如,在論壇開始前的調查中,高達83.3%的與會者表示最擔心入室盜竊和反社會行為。這本身反映出公眾輿論的熱點——近年珀斯媒體對青少年闖空門、社區飛車黨等事件多有報道,潛移默化中讓居民對這些問題尤為敏感。
一些犯罪學研究也表明,當某類犯罪在媒體上高頻曝光時,公眾感知發生率往往被拉高,與實際統計產生偏離。
第三,治安改善的受益分佈不均也會導致認知差異。
正如芝加哥大學犯罪實驗室的一項分析所指出的,在犯罪率下降的背景下,不同社區獲得安全紅利的程度並不一樣:一些高危社區依然聚集了相對更多的案件,即便整體變安全了,這些社區居民仍舊長期面對更高的犯罪風險,從而感受不到所謂「平均改善」。
對應到珀斯,本次論壇涉及的Willagee就是典型例子——全市下降了,但這個弱勢社區依然問題突出,居民並未「同等受惠」于治安轉好。
相反,像Willetton這類原本治安就好的區,進一步改善後,居民安全感提升有限(因為原本就不差),也不容易引起公眾討論。這種不均衡現象提醒我們,僅看均值會掩蓋嚴重的結構性差異。政策和資源如果沒有精準投放到高風險社區,後者的居民自然會覺得「官方只顧報喜不報憂」。
最後,不容忽視的是政治和信任因素。當公眾對執法部門或政府缺乏信任時,往往傾向於質疑官方數據。論壇上居民對警方的不信任溢於言表,甚至直接質問警方是否在「粉飾太平」。這種信任缺口一旦形成,官方無論給出怎樣的統計,都難以扭轉印象。此外,政治人物的言論也會影響公眾觀感。反對黨發言人霍特在論壇上暗示當前政府治安不力實際上是在強化一種「治安危機感」的敘事。
這類言論出於政治目的,往往選擇性強調負面案例而淡化積極變化。如果民眾頻繁聽到此類信息,安全感自然會降低。專家指出,在治安議題上,「體感與數據的偏差往往被政治話語放大」,有時犯罪事實上在下降,但公眾因政治宣導和既有成見,仍堅信環境在惡化。
綜上所述,「珀斯犯罪率是否真的下降」並沒有一個簡單直接的答案。一方面,官方統計層面多項指標下降顯著,表明警方過去一年在打擊財產犯罪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這點不容否認。但另一方面,居民的實際安全感受也是真實存在的民意寫照,不能用一句「你們感覺錯了」簡單帶過。
數字與體感的落差提醒有關部門:既要繼續鞏固整體治安向好的趨勢,也要正視治安問題在不同社區的突出程度,不能讓平均數掩蓋了個別熱點的困難。
正如論壇的初衷那樣,讓警方和居民直接對話,有助於彼此了解彼此的邏輯和困難:警方需要社區的配合(如及時舉報)來獲取準確情報,居民則需要警方的有效行動來重建安全信心。唯有雙向互動、針對性施策,才能既讓數據好看,也讓老百姓心裏踏實。畢竟,統計數字最終要體現在千家萬戶的安寧生活中,否則再漂亮的降幅也只是紙面富貴。
*以上內容系網友AUS貝小主自行轉載自澳洲小黃鵝,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