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近况:道歉、改名、降职、退车。
这是我的第259篇原创文章作者|于是
你好,我是于是。
10年互联网职场人,自媒体新人。
雷神归来,风云再起。
雷军的微博恢复更新,配文不长,却情绪沉重。
雷神出手,秒上热搜。
他发文称:这段时间是“小米创业以来最艰难的时刻”。
小米汽车深陷风暴眼,所有的风雨交加,雷军一个人在扛。
他也因为“情绪低落”,暂停了出差、取消了会议、停更社交媒体。
曾经被称为“中关村劳模”的他,半夜发微博与粉丝互动,在发布会上热泪盈眶谈情怀。
然而这一次,他选择了沉默。
我认为,雷军并不是回避问题的企业家。
他过去的公众形象是“亲力亲为、风雨无阻”。
对他来说,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啊,金山上市溃败、小米股价腰斩……但这次或许不同。
高速爆燃、动力限制、挖孔风道成装饰、质量垫底、车主退车……
这一次,用户用生命给他的梦想标了价。
有人冷嘲:“雷军吹的牛,终究要用户买单。”
过去一个多月,小米SU7 Ultra仿佛走上了一条“从神坛跌落”的快车道。
从“封神”到“翻车”,这条路快得令人唏嘘。
按小米的品牌风格,雷总的沉默,就意味着品牌自身的转型。
这时候,不火上浇油,也不急于澄清,是很明智的策略,既避免正面交锋,又淡化情绪。
但终究不能一直退隐江湖,此次雷军的“复出”,可能是他试图重建品牌沟通的通道。
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为小米新品的发布预热造势。
据媒体报道,小米汽车首款SUV YU7和小米15S Pro手机或将近期发布。
虽然,此前小米SU7因中国汽车质量网排行垫底,以及各种舆论争议,但销量依然高涨。
在近日发布的
4月份全国乘用车零售销量排行榜上,小米SU7在4月
份全国乘用车零售销量排行榜中,取得了10-50万区间榜首。
这有点像特斯拉,天天被骂,但销量重来没输过。
道歉
雷军扛不住了,深夜发文道歉。
5月7日晚间,小米汽车发布《关于大家关心问题的回答》一文,两次致歉,包含两方面:1)关于小米汽车更新的动力输出限制;
2)关于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的设计问题。
近日,小米SU7 Ultra汽车更新了1.7.0车机版本。
更新中,限制了车辆的动力输出,1548匹最大马力被锁定,车主需要达成赛道成绩才能解锁,否则只能使用大约900匹马力。
有车主表示:“合着我花50多万买辆高马力车,你就给我限制了接近一半,那是不得退一半钱啊?”
这件事,让车主愤怒的点在于,小米官方并没有征询过车主意见,自作主张为车主做决定,有侵犯消费者权利的嫌疑。
针对这一问题,小米汽车这样回复:“我们设计的初衷是为了更好的保障驾驶安全,但没有充分征询大家意见,也没有做好相关功能的沟通说明,我们的工作确实存在不妥的地方。”
另一方面,首批交付的小米SU7 Ultra碳纤维挖孔机盖版车型也遭受了质疑。
此前,雷军对于这一车型可以说自信满满,不仅发文表示“双风道前舱盖版已陆续交付”,还晒出了福建第一台挖孔版小米SU7 Ultra的提车视频。
但是,随着更多“挖孔版”的不断交付,有车主就发现了问题。
一位博主专门进行了一项测验,用鼓风机对着挖孔机盖吹风,结果发现纸巾毫无反应。
还有车主亲自拆解,发现所谓的“双风道高效导流”碳纤维开孔,既无法有效引导空气至刹车系统,也未能产生下压力。
不少车主深深地怀疑自己,是不交了智商税?
花4.2万改装费,结果买了个装饰件、情绪件。
甚至被网友戏称为“空气动力学风味打孔”。
对此,小米汽车也做出了回应:我们信息表达不清,愿意为未交付的车主,提供改配铝制盖的机会,已提车用户则可获赠2万积分以表诚意。
事情似乎解决,但此次问题的根源,你有想过吗?
一个如此关键的零部件,为何在宣传中被强调为“高效散热”,实际却只是个“装饰”?
其设计初衷是“实用为先”,还是为了延续赛道情怀的“情绪套装”呢?
这正是近几年,新能源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
什么遥遥领先、这星空,那宇宙的,一个过去就有的小功能,非要营销成什么未来新科技。
使劲造科技概念,却忽视了用户实际生活场景中的需求差异。
毕竟,绝大多数用户买SU7 Ultra不是为了冲击纽北圈速,而是为了日常通勤、偶尔自驾、满足家庭出行需求。
那些在广告中看起来酷炫异常的“挖孔”设计,如果不能在现实中发挥实质作用,终将被消费者视为噱头。
更何况,从制造成本到维修复杂性,碳纤维结构本身就存在争议。
如果车企没有在设计初期就明确其定位和实际价值,那么再多的道歉与补偿,也只能治标,不治“信任之本”。
回头再看这两场舆论风波,其实都不仅仅是“一个功能的问题”或“一个设计的缺陷”,而是小米汽车正在遭遇的一个典型“成长阵痛”。
如果小米想走得远,不妨适度放下“极客崇拜”和“赛道情结”,脚踏实地。
一块前舱盖也许不值一提,但它反射出的,是整个行业对于“炫技”与“务实”之间的选择。
因为,真正决定一款车能否立足于市场的,从来不是挖孔的大小,而是信任的厚度。
改名
可能是受这几次事件的影响,小米低调的改了名。
小米汽车默默将 SU7 新车订购页面中的“智驾”更名为“辅助驾驶”。
不知道你们看到“智驾”俩字,是什么感受?会不会理解成“智能驾驶”?
现在一旦谈到“智能”这个词,都会给人一种自动化程度很高的感觉,这也是用户普遍接受的共识。
之前很多车企在宣传自己的辅助驾驶功能时都喜欢用“智驾”这个词,一方面显得高端,另一方面也把噱头拉满。
注意,关于“辅助驾驶”的级别定义,你要了解一下,清楚各级别的技术能力边界。
依据国际汽车工程师协会(SAE)的定义,自动驾驶分为 L0-L5 六个等级:L0(人工驾驶):完全由驾驶员控制车辆,无系统辅助;
L1(辅助驾驶):系统辅助单一功能(如定速巡航);
L2(多功能协同辅助):如车道保持+自适应巡航,但驾驶员需全程主导
L3(有条件自动驾驶):系统在特定环境(如高速公路)完全接管驾驶任务,但需驾驶员在系统请求时接管;
L4(高度自动驾驶):在限定区域(如封闭园区)实现全自动驾驶,无需人类干预;
L5(完全自动驾驶):全场景、全环境下的无人驾驶。
目前的中国新能源车企,基本都处在L1和L2级别的辅助驾驶,也就是行驶中不能脱离人类监管和介入。
完全没有达到L3级别的自动驾驶。
简单理解,辅助驾驶就是需要人为监督和干预下的机器行为,过程中并不能摆脱人的控制。
但是,车企在发布会上为了炫技,会在一定程度上夸大辅助驾驶的能力。有的车企宣传自己L2.99级,纯偷换概念,夸大宣传,其实就是L2级别。
从硬件、到软件、再到场景演示,都给消费者传递一种“不用人管”的感觉。
因此,单纯的消费者会认为真的很智能,完全解放双手。
我认为,这些夸张的错误引导,真是太危险了,这也许是很多事故发生的诱因。
不懂技术原理和能力边界的消费者在这样的引导下,会产生一种主观认知,认为车很智能,于是会放松警惕。
那些开启辅助驾驶在路上玩手机、看电影、睡觉、打牌、聊天的人,其实都是这种认知下的受害者。
一旦出事,代价可是鲜活的生命啊!
小米事件后,工信部也出手了,工信部联合各大车企召开“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推进会”,要求汽车生产企业: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严格履行告知义务。
工信部明确要求车企在宣传中不得使用“自动驾驶、自主驾驶、智驾、智能驾驶、高阶智驾”等容易引发误解的名词。
必须以“智驾等级+辅助驾驶”进行描述,比如“L2级辅助驾驶”。
同时,禁止使用“代客泊车、一键召唤、远程遥控”等名词,强调驾驶员必须全程参与控制。
这不,问界M8的发布会上,余承东也不喊“遥遥领先”了,改成“强大的能力”“巨大的提升”。
理想汽车发微博介绍理想L6智能焕新版,其中强调了“辅助驾驶焕新”。
除此之外还有小鹏、蔚来等,以及传统车企长安汽车,都不用“智驾”一词了。
可以说,整个新能源市场,都在手动进行一场“智驾”的降温革命。
不过,大多数车企的改名动作,似乎都没有小米汽车的高关注度,小米想低调改名。
结果还是喜提热搜。
有个好的比喻,热搜不是公交车,你想上就上,想不上就不上。只要大众的注意力都在小米汽车上,它就必然是热搜常客。
只能说在互联网上,一夜爆红很难,想迅速被遗忘,似乎也不太容易。
除此之外,近日,一则“雷军职位变更”的新闻也冲上热搜。
降职
5月5日,企查查显示,小米之家商业有限公司完成了一系列工商变更,雷军卸任了执行董事,职务变成了“董事”。
同时,自2022年开始,雷军已从至少12家企业的高管名单中抽身,此前更是接连退出天津多家以“米”命名的合伙企业。
职务的变更,表面看是对近期一系列事故的回应,但深层看,可以说是小米集团在营销和经营上的方向调整。
或许,小米集团已经意识到,“创始人IP营销”,是把双刃剑,当IP超越产品,流量又猛又快。
一旦产品出问题,所有枪口都指向IP人品,会被流量反噬、饭圈转黑,这是每个IP最痛苦的事。
对小米而言,前方是万丈深渊,每一步都如履薄冰。
退车
就在雷军健身打卡后的第三天,网上出现了一大批小米SU7Ultra车主集体要求退车的视频。
视频中,几十名小米SU7 Ultra车主集体发声,要求“无损退车”。
很奇怪的是,车主们都戴着口罩,有的还做了面部模糊处理。
是怕被网暴吗?还是怕被骂炫富?想不明白?
实际上,所谓“无损退车”,并不常见。
消费者买的衣服、电子产品,还能退。
但退车,尤其是“无损退车”,意味着车企要全额退还已支付的车款、定金、选配费用,这很复杂。
甚至还有车主主张“退一赔三”。
综上所述,车主集体退车原因有3个方面:1)产品宣传与实际不符。
比如,前文提到的,小米SU7 Ultra宣传拥有1548马力的顶级动力,但车主收到车后才发现,要在特定赛道跑出成绩才能“解锁”全部性能,否则就只有900马力。
相当于你花了高价买一台“性能怪兽”,却被告知得先打通一关游戏才能用全力。
2)选配配置涉嫌“虚假宣传”。
最具争议的是车主花4.2万元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实测中却发现是个“纸巾吹不动、孔洞封死”的装饰件。
3)小米回应迟缓、补偿缺乏诚意。
小米迟至5月7日才发布回应,对动力限制问题仅给出暂停推送及5000积分补偿;
对前舱盖争议,只给予已购车主价值约2000元的积分。
这种处理方式,“信任感”迅速崩塌。
从最初的疯狂抢购,到如今组团退车,只用了不到两个月。
另一方面,明眼人看得出来,退车潮中很可能掺杂了水军“带节奏”,比如二手车商介入、虚假订单制造(某宝有卖虚假订单截图)、模糊身份发言等。
不得不说,这一次,小米确实在营销上出了问题。
原本大家愿意相信雷军,是因为“言而有信”;
现在质疑雷军,是因为“言行不一”。
而这,正是品牌最危险的时刻。
小米汽车最新回应:“可以协商取消订单,但不能退回定金,目前可以申请取消流程,但是定金无法退回的。”
不知道,这些车主能否满意,或是小米汽车还有后续补救措施,我们拭目以待。
写在最后
命运从不善待好人,但强者总能在废墟上重建星辰。
回顾整个小米汽车的发展历程,雷军亲自站台,用“千人团队、三年研发、十倍投入”的口号塑造产品高度。
用“年轻人的第一辆高端车”赋予了产品温度。
SU7也以中端价格媲美豪车配置,发布会、直播、测试等环节全程高调,舆论空间铺天盖地。
但问题也恰恰出现在这里——当一个品牌把“讲故事”发挥到极致,它的产品就不能再容忍半点疏漏。
否则,这些叙述、情怀、承诺,就会迅速反噬。
车不同于手机,它的试错成本远高于数码产品。
一辆售价50万元的SU7Ultra,不再是“性价比”的延续,而是用户真金白银投下的信任。
当宣传的高性能成了“虚晃一枪”,当选装的科技部件变成了装饰板,消费者的信任就会崩塌。
造车不能光靠人设、营销和粉丝文化维持,也不能只靠创始人的光环。
雷军曾经说,“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
可现在看来,风口过去了,真正能飞的,是那些技术扎实、敬畏用户、敬畏生命的企业。
在这样的背景下,小米再想用情怀带动消费,已经远远不够。
那么,小米该怎么办?
首先,是放下“封神”的幻觉,接受现实的质疑。
这一系列事件,我相信不是“水军”搞的舆论战,而是普通消费者被激怒的结果。
其次,是彻底改变产品的宣传模式,修正那些“高高在上”的话术。
用实际性能兑现承诺,而不是靠“赛道成绩”来体现核心价值。
最后,更要正视信任危机的深层矛盾。
信任危机,不是靠送几千积分就能解决的,而是要从管理制度、产品决策、服务理念上重新建立用户关系。
从“翻车”回归正轨,注定更为艰难。
伟大企业不是不犯错,而是能在错误中自省、自救、重建。
雷军曾说,“伟大是熬出来的”。
但现在,小米首先要学会如何把“信任”熬回来。
毕竟,唯有放缓扩张脚步、回归用户价值,才能在淘汰赛中生存下来。
最后,我还要说一句,不管怎么质疑、批评,捧得多高,摔的就多狠,捧的人和撤凳子的人可能都是同一批人。
能成“神”的人都值得佩服的,至少他成为过英雄。
如果他正在回归英雄之路,那就更加了不起。
对于雷军和小米,期待他们的新的英雄之旅。
祝福雷军,祝福小米。
*以上内容系网友YOYO丫米自行转载自余生書屋,该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和态度。本站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对文章或图片/视频版权有异议,请邮件至我们反馈,平台将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