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万巨额追缴警告!女子买房用对了政策却被当“骗补”
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Canberra),一项旨在帮助首次购房者减免印花税的政策,正在引发一场不小的风波。
越来越多的市民表示,他们在享受这项政策后,却收到了来自澳大利亚首都领地税务局(ACT Revenue Office)的“强硬”“冷漠”的补缴通知,措手不及。
一份曾为理想生活保驾护航的政策,正在成为他们难以承受的负担。
斯蒂芬(Steph)便是其中之一。几年前,她与前夫分居,独立生活,为自己开启新的人生篇章。
她说:“没有这项印花税减免政策,我根本不可能拥有属于自己的家。”
她当时通过在线自评工具申请了这项补贴,还专门请了律师确保自己的资格符合政策规定。
“我以为一切都合法合规”
根据ACT税务局的规定,只有在特定收入标准之下、且没有“配偶或事实婚姻关系”的申请者,才有资格享受减免。
斯蒂芬说:“我们在法律上已分居,他也早已搬离,经济完全独立。我以为这就不算是事实婚姻。”
她安心地买下房子,以为一切就此尘埃落定,直到2023年中,税务局突然通知她:她被“重新评估”,并认定她当初并不符合申请资格。
一封邮件,三周内缴清三万五
这场“评估”带来的不仅是心理震荡,更是一笔沉重的账单。
$35,000澳元的债务通知,包括$23,000的原始印花税、$6,000多的利息以及$6,000的罚金。
通知信的措辞严厉、生硬,仅用一句话告知她可联系债务管理小组协商还款。
斯蒂芬说:“我没有那么多现金,只能申请贷款补足,但贷款审批时间都超过三周了。”
更令人无法接受的是,税务局认为即便她与前夫分居,仍应将对方的收入计算在申请资格中。
她不甘心,决定通过律师提起上诉,尽管这意味着额外支出和更多心理压力。“如果我能为其他人避免这样的事,那这场官司就值得。”她说。
最终,斯蒂芬获得了ACT财政部的“酌情补偿(Act of Grace Payment)”,退还了原本缴纳的税款,但律师费和利息部分却未能追回。她认为自己“算是幸运的那一个”。
“他们像是没吸取过Robodebt的教训”
堪培拉绿党领袖、立法议员谢恩·拉特恩伯里(Shane Rattenbury)将这场风波比作臭名昭著的“机器人债务(Robodebt)”事件——一个曾因自动算法向数千澳人错误追债的联邦丑闻。
“这些人不是在钻空子,”他说,“这个政策的初衷就是帮助那些买不起房的人,而现在我们看到的是,被帮助的人反而成了债务追缴的对象。”
他批评税务局的信件“官僚气十足、术语堆砌、令人畏惧”,并呼吁:“第一步应该是与人沟通,问问他们为什么认为自己符合资格,而不是直接寄出逼债通知。”
值得注意的是,ACT立法议会已一致支持对该政策展开正式调查,拉特恩伯里称:“我们需要倾听这些故事,才有可能从中找出问题的根源。”
心理咨询师:大多数人不是不还,是还不起
“不能还,不等于不想还。”——这是凯尔金融咨询与消费者法律服务中心(Care Financial Counselling and Consumer Law)的首席执行官卡梅尔·富兰克林(Carmel Franklin)每天听到最多的话。
她指出,债务机构的语气和态度,直接影响欠债人的反应。“如果他们觉得有人想帮他们解决问题,他们愿意配合;但如果被吓到、被贬低,只会更倾向于逃避。”
她呼吁所有机构,尤其是像ACT税务局这样的公共部门,引入更具人性化的方式进行沟通和处理,例如设置一对一的联络员,替代冷冰冰的邮件模板。
斯蒂芬对此深有同感:“有时候,仅仅是一点点同理心,就可以改变一整段经历。”
政策的初衷,不应成为困境的起点
这场事件的背后,隐藏着更深层的问题:政策设计是否真正考虑了使用者的现实?行政执行是否具备足够的温度?
在住房成本高涨的澳洲,印花税减免原本是一剂温和却关键的药方。但如若执行机制缺乏透明与人性化,只会将善意变成负担。
就像斯蒂芬说的:“如果我不站出来说话,下一个会是谁?”
*以上内容系网友YOYO丫米自行转载自星尚澳洲,该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和态度。本站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对文章或图片/视频版权有异议,请邮件至我们反馈,平台将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