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好日子又来了

2025年07月02日 23:10

今年6月26日,是港股的高光时刻。

在这一天,周六福、圣贝拉、颖通控股三家公司在港交所上市敲锣。

喜迎这么多新公司上市后,港交所今年用不到半年的时间,就超过了去年一年的IPO募资额,而且遥遥领先其他全球主流交易所。

虽然没有像5月份那样迎来宁德时代这样的大号IPO,但整个6月份港交所依旧表现亮眼,光是一天三家公司敲锣上市的热闹时刻,6月份就出现了四次,以至于有人戏称:“港交所的锣都快不够用了。”

这显然还没完,6月27日,16家内地企业在同一天递表申请在港股主板上市,港交所的门槛都要被踏破了。

香港怎么突然被内地企业挤爆了?

新消费的正名之战

我们可以从6月26日上市的三家公司看出端倪。

它们都是新消费领域的公司。

2023年8月27日,证监会提出“阶段性收紧IPO节奏”,在这之后的更偏向于科技类企业上市,而消费类企业很难在A股上市成功。

于是有上市需求的消费类企业,就扎堆去港股上市。

而且这些要上市的消费类企业里,有不少是所谓的“新消费”,是受年轻人追捧的,A股投资者未必看得懂,就会担忧它们的业务模式。

当然,这些新消费企业也确实有很多值得担忧之处。

比如今年泡泡玛特股价大涨,看似红红火火,但如果从泡泡玛特港股上市一路看下来,其中的曲折可不少。

泡泡玛特是2020年底上市港股的,但一年多以后的2022年初就跌破了发行价,股价甚至一度跌破10港元。当时对泡泡玛特的批评声此起彼伏,说泡泡玛特的主力IP Molly已经过气了,泡泡玛特找不到下一个能赚钱的IP了。

没想到2024年Labubu异军突起,比Molly还火,一下子又把泡泡玛特股价带起来了,泡泡玛特2024年上半年涨回发行价,今年更是涨到了发行价的七倍左右。

现在来看泡泡玛特大赚了,可当初要是刚上市就买了泡泡玛特股票并一直持有的人,该怎么熬过跌破发行价的两年多时间呢?

好在泡泡玛特等新消费企业在港股还是挺过来了,而且去年下半年开始港股景气起来,南向资金也不断涌入,今年上市的新消费企业赶上了好时候。

比如同样是做IP玩具的布鲁可,今年一月在港股上市,虽然涨得没泡泡玛特多,但也没有跌破过发行价。

在泡泡玛特和布鲁可之后,还有52TOYS正准备在港股上市。经过了泡泡玛特和布鲁可,港股市场显然对这类IP玩具类企业有了更清晰准确的估价。

由此可以看出,新消费企业与港股也是有一个磨合期的,等到市场理解了新消费企业的内在价值,对其接纳程度也就高了。

反观A股,近年来消费企业上市不多,所以A股消费企业有一种“老化”的趋势,让人觉得其成长空间有限。

比如A股消费类里一直强势的白酒,近年来也疲软了,因为年轻人不爱喝白酒,正在抛弃白酒;而政府则在强调禁酒令,这也打击了白酒消费。

又比如家电,如今房地产业不行,房子卖不出去,相应的家电也遇到了业绩天花板,恐怕得想办法找新的增长点了。

挤破头要出海

说到家电,就不得不提家电巨头美的集团去年也赴港上市。

与第一次上市就登陆港股的新消费企业不同,美的集团选择“A+H”上市的原因,还真就是找新的增长点,即海外业务。

从财报上看,美的和其他国内家电龙头在海外已经陷入缠斗,迫切需要在国际上打开新局面。

在香港上市,财务规范、公司治理和ESG等方面与国际接轨,加上国际资本认购,相当于给企业做了全球信用背书,直接帮企业打通海外合规的任督二脉,提升了企业信誉,帮助企业更顺利出海。

而且出海这件事,不仅传统消费巨头做,刚崛起的新消费巨头也在做。Labubu打开了泡泡玛特海外增长空间,去年泡泡玛特港澳台及海外营收都快赶上内地收入了,相信今年还会继续快速增长。

如果说消费企业出海是打开第二条增长曲线,那么生物医药企业出海就是事关生死存亡了。

创新药研发,经常用3个“10”来形容,即10亿美元投入、10年研发周期以及10%的成功概率。

这样高昂的代价,显然不是国内的新兴医药企业付得起的。它们往往把做了临床试验的、数据好看的、有潜力的药物后续的开发权益卖给海外大药企,以回笼资金,投入下一个创新药物研发。这种售卖权益的创新药变现模式,即license-out(对外授权交易)。

所以国内新型药企,非常注重与海外药企的合作,出海是必须要走的一条路。

港股上市就给了它们出海方面的便利。

而2018年,港交所修订了《上市规则》,允许未盈利、无收入的生物科技企业上市,成为全球首个对未盈利生物科技企业开放的主流资本市场。

这就吸引了大批内地创新药企业赴港上市,截至今年三月,超过70家企业靠着这条规则修改登录港交所。

随着今年license-out大爆发,创新药公司收益模式跑通了,港股创新药板块就随即大涨,这就是港股放宽生物医药公司IPO条件的福报。

港交所扶持生物医药公司,生物医药公司也愿意赴港上市,目前港股正在排队等待港交所聆讯的90家公司中,有21家为生物医药公司。

大家都急着上市融资支持研发,同时打通海外渠道,把手头的药,甭管是不是半成品,先卖出去。

新的机会在哪里?

写到这里,不得不说,港股今年的火热行情,与港交所近年来摸准了内地脉搏有关。

老龄化的趋势越来越深入,老一辈的人会把越来越多的钱花在医药上,中国非常需要新的、有效的药物,不是那种临床试验都没做的药物就能糊弄得了。

而中国有很多生化环材领域的硕士、博士,为创新药发展提供了“工程师红利”,可以说时代还真发展到了创新药爆发的节骨眼上。

而中国的年轻人,是从物质较为丰富的时代里长大的,他们需要新的消费品类,泡泡玛特、布鲁可等潮玩,比白酒等旧得消费品可爱多了。

而且随着中国经济体量的增长,中国已经不单单在输出商品,还在输出品牌,输出影响力。泡泡玛特、蜜雪冰城等新消费,在海外也广受欢迎。国内的医药科技进步,国外也认可了。

这就需要更深入地出海,在海外与当地建立更密切的关系,这种出海就需要更信得过的渠道。

出海又是香港的优势所在。

说了这么多,还是不得不提,港股上半年的火热行情,也存在隐忧——很多新消费品牌基石投资者的禁售期即将或者已经到来,他们若是抛售股票,会把股价砸下去。

不过,正如实现少有人预料到新消费和创新药的爆发,以港交所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前瞻性,说不定下一个大爆发的行业已经在悄悄酝酿,这就需要投资者耐心发掘了。

上下滑动查看参考资料:“827新政”满周年,阶段性收紧IPO后,新股发行呈现五大变化,九大新规持续完善 https://www.cls.cn/detail/1777891

政策再收紧 IPO上市“开口子”与次优替代-中新经纬 https://www.jwview.com/jingwei/html/11-07/565685.shtml

港股上半年千亿募资领跑全球,总额已超去年全年 https://mp.weixin.qq.com/s/46SpYsoYYzPhJ_Is4Rb2tQ

【财经分析】一天16家企业递表、四度3股同日上市 多因素推动港股IPO继续走热 – 中国金融信息网 https://www.cnfin.com/yw-lb/detail/20250630/4260078_1.html

一天16家企业递表!香港IPO募资创3年新高 https://mp.weixin.qq.com/s/EAt17M6hD0_WI-7w1Hb5FQ

从“港股三朵金花”爆红看新消费赛道崛起 https://mp.weixin.qq.com/s/cga6Tsq-_pCI03gj3FQZPg

新消费企业抢滩港股IPO,能否再造“泡泡玛特式神话”? https://mp.weixin.qq.com/s/92zrHWrA9VKKZxnWxTMVxw

老铺黄金、泡泡玛特、毛戈平,“新新消费势力”在港股享受高估值溢价 https://mp.weixin.qq.com/s/mjtIIlmB24YFbjQpqTlp1Q

今天,港交所被挤爆了 https://mp.weixin.qq.com/s/aYGecMhks1wXdGm3zwmSCA

“盲盒第一股”泡泡玛特破发!出彩妆,试水主题乐园…Molly还能笑多久?|泡泡玛特_新浪财经_新浪网 https://finance.sina.com.cn/chanjing/gsnews/2022-01-30/doc-ikyamrmz8294401.shtml

跌了三年,香港医药股为何比A股先翻身? https://mp.weixin.qq.com/s/SWd-aB1iymt8k0g-MGE4lg

21家公司排队等待聆讯 生物医药行业赴港上市热情升温_中证网 https://www.cs.com.cn/ssgs/gsxw/202306/t20230629_6352891.html

文章用图:壹图网

本回完

*以上内容系网友风平浪静自行转载自非凡油条,该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和态度。本站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对文章或图片/视频版权有异议,请邮件至我们反馈,平台将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