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突发连环爆炸!52人遇难数百人受伤,20年前的今天究竟发生了什么…

2025年07月08日 10:15

对于英国人而言,今天是一个重要的日子。它被称为伦敦建城以来,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天,很可能没有“之一”。

全英上下都在举行纪念活动,与其说是纪念,更不如说是悼念。

因为今天便是2005年7月7日伦敦袭击事件20周年纪念日。

1

二十年弹指一挥间,全英要人齐聚圣保罗大教堂

就在几个小时之前,威斯敏斯特市长和市议会领袖以及与该事件直接相关的人士今天在圣保罗大教堂参加了纪念仪式。

20年前的7月7日,四名自杀【相关阅读:安乐死根本安乐不了,别宣传了】式炸弹袭击者在奥德盖特站、埃奇韦尔路站和罗素广场站附近引爆了炸弹,造成52人死亡,数百人受伤。

我们先来看看威斯敏斯特市议会领袖亚当·胡格议员刚刚的发言:“今天,我们缅怀遇难者、幸存者,以及旁观者和紧急救援人员的英勇。这起发生在交通高峰期的袭击,旨在给这座城市带来恐慌,但恐怖1分子并没有击垮普通民众的精神。威斯敏斯特作为一个社区,团结起来,帮助伤员,逐步恢复正常生活。”

接下来,市长的发言也基本表达了同一个观点:“……今天,我们缅怀逝者、幸存者,以及旁观者和紧急救援人员的非凡勇气,他们展现了伦敦人最美好的品格。面对恐怖,我们的社区团结一心,展现了同情、韧性和团结,展现了这座城市坚不可摧的精神。

“今天,我将代表威斯敏斯特市前往圣保罗大教堂,缅怀逝者,并展现这座城市在逆境中依然坚强。”

而就在刚刚,英国首相斯塔默、英国健在的历任首相以及王室成员们都来到了圣保罗大教堂,共同举行纪念仪式。

英国时间上午8点50分,英国首相斯塔默和伦敦市长萨迪克.汗在的纪念馆敬献了花圈,其时间与20年前第一枚炸弹爆炸的时间一致。

伦敦厅厅长马克·罗利和英国交通局长露西·多尔西等官员也一同敬献了花圈。

“大人物”的画面我们不多赘述,这次纪念活动的关键人物还是那些受害者及遇难者家属们。他们在纪念活动上发表了感言。

比如:菲利普·帕萨洛斯教授在国王十字车站和罗素广场车站之间的爆炸中失去了一条腿。帕萨洛斯教授的妻子埃莉·帕萨洛斯讲述了当时罗素广场上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

其他幸存的受害者及遇难者家属也都在纪念活动或单独采访中发表了感言与看法。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我们看到的所有幸存者和遇难者家属发表的言论,没有一条是煽动情绪和仇恨的,更没有破口大骂,主张牢记血海深仇,以牙还牙之类的。甚至包括在地铁中被炸断双腿又摘除脾脏的幸存者也没有发表任何仇恨言论。

大家的发言都是强调团结一致,也强调寻求世界冲突的解决办法。

比如,上文提到的菲利普·帕萨洛斯教授妻子的发言就是这样:她说:“在这里,男男女女寻求理解,他们对真理的追寻挑战了笼罩在我们世界之上的无知。(Here, men and women seek understanding and their search for truth challenges the ignorance which casts so much darkness over our world)”

2

亲历者回忆当年的复杂状况

外来移民问题在英国多年以来都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一般情况下很少有人触碰,公务人员更是慎之又慎。

而这一次,借助20周年纪念,当年参与现场救援的警员也破例发表了观点,我们来看一看。

当年发生爆炸后,英国交通警察托尼·西尔维斯特罗在奥德盖特车站帮助幸存者,今天,他谈到了曾在该地区工作和定居的不同移民群体。

他说:“现在,这里是繁忙的商业十字路口,各种有信仰的人们和无信仰的人们都在这里与世界其他地方进行贸易和往来。”

这位警员可谓是追忆往昔,并且和今日对比,表达了袭击非但并没有制造分裂,反而是更加融合了。

一位遇难者家属也表达了类似观点。

遇难者,时年仅24岁的珍妮弗·万达·安·尼科尔森(Jennifer Vanda Ann Nicholson)的母亲朱莉·尼科尔森牧师(Julie Nicholson)表示,埃奇韦尔路曾是移民的避难所,有着多元的种族历史。

她说,伦敦 “是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并以其种族融合和多元化资源为荣”。

母亲纪念女儿,也有父亲纪念儿子,他们都可以说是白发人送黑发人。

在7月7日埃奇韦尔路车站袭击事件中丧生的大卫·福克斯的父亲格雷厄姆·福克斯表示:“伦敦始终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地方,这归功于居住在伦敦和到访这里的人们。”

除此之外,他还进一步表示:“伦敦体现了这座城市的伟大之处:多元与独创性、宽容与尊重、挑战与机遇的国际交汇点。2005年7月7日,四枚炸弹爆炸,生命被摧毁,希望之火在仿佛永恒的一刻熄灭了。

对许多人来说,一切都变了,但一切依然如故,因为伦敦人以及他们接待的无数游客身上的美好品质并没有被仇恨或威胁抹去,反而得到了升华,为每一代人带来了希望。”

纪念死难者的纪念碑

3

几乎每一位幸存者都有PTSD

在这样的人类灾难面前,相对于宏大叙事,每一个受害者整个人生的改变更应该被记录。

这些东西并不“微观”,而是更贴近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故事。

最近这些年,我们常听到一个单词:PTSD。

PTSD是英语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的简写,中文是创伤后应激障碍。

它是一种因经历创伤性事件而引发的精神障碍,症状可具体到与事件相关的令人不安的想法、感受或梦境,对创伤相关线索产生的精神或身体痛苦。

当年的幸存者MARINA BERRY坦言:“我花了20年才意识到,你所做的一切,你的想法,都源于那一天发生的事情”

MARINA BERRY

2005年7月7日,当时20岁的她正像往常一样从赫特福德郡前往伦敦西区中心的莱斯特广场,突然一枚炸弹爆炸,她的地铁车厢陷入了浓烟滚滚的黑暗之中。

“我觉得这几乎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角度重塑了我的思维——我会把大多数人不会再去想的小事都灾难化,”她说:“因为炸弹在火车上的概率有多大?而当它真的爆炸,你身处现场,目睹了那种创伤,你自然会过度思考每一个场景。”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那句,一件灾难事件哪怕发生概率只有百万分之一,但它发生在你身上就是百分之百。而这种灾难事件一旦发生,即便不死,也会给人留下伴随终生的深刻负面印记。

另一位幸存者——丹·比德尔也讲述了他的经历。

对丹来说,2005年7月7日永远无法翻篇。他至今仍能在幻觉中看到那位自杀式炸弹客——穆罕默德·西迪克·汗,穿着那天的衣服,手放在背包上,仿佛随时准备再次引爆。

那天早高峰,丹站在伦敦地铁里,离炸弹只有一步之遥。炸弹爆炸的一瞬间,他被冲击波抛飞,重重撞上隧道壁,再落入轨道缝隙。两条腿膝盖以下被炸没了,脸和手被烧伤,器官穿孔,左眼和左耳也永远失去了功能——他几乎以为自己活不成了。

但他活下来了,活下来只是开始。接下来几年,他反复闪回、梦见袭击现场。恐惧、内疚、绝望三次把他逼上自杀边缘,直到他遇见了妻子——是她的出现,让他愿意再次去求助、治疗、回到地铁站面对过去。

站在曾经的爆炸点,地铁车门一开,他看着那片熟悉又陌生的轨道,第一次没有崩溃,而是默默告诉自己:“今天我下车,继续活着,然后去娶我爱的人。”

此外,其中一辆被炸公交车的司机,今天也讲述了当时车上的状况和这些年的心路历程。

2005年7月7日那个夏日的清晨,乔治·普萨拉达基斯(George Psaradakis)在伦敦市中心的公交线路上,兴高采烈地分享着这座城市成功申办2012年奥运会的喜悦。

他听到乘客们也在谈论这件事,这让30路公交车上弥漫着一种乐观的气氛。

然而,就在几分钟后,一切都天翻地覆了。13名乘客就爆炸中遇难了。

当普萨拉达基斯拐进塔维斯托克广场时,公交车被炸弹炸毁。

这位出生于希腊的伦敦人现年已经70岁了,他幸运地在爆炸中没有受伤,他重复着:“令人毛骨悚然的一天,令人毛骨悚然的一天”。

他最近离开伦敦前往塞浦路斯享受退休生活,但他说,他在袭击20周年之际回到伦敦,为的是悼念那些遇难者。

“我们必须铭记所有那些无辜的逝去者,他们的灵魂——他们还活着。对我来说,我相信他们在天堂上帝的怀抱里。”

写在最后

这不是伦敦唯一一次面对恐惧。还记得2017年,议会大厦附近也发生了袭击事件,4人遇难、40人受伤。

可就在那之后,伦敦人发起了#WeAreNotAfraid(我们不害怕)活动——大家照常上班、喝茶聊天、吃炸鱼薯条、泡酒馆。

有一条帖子写道:“虽然我们昨天失去了很多,但伦敦依然美丽,生活依然美好,我们永不害怕。”

是的,伤痛不会被遗忘,但生活也不会因此停摆。就像丹一样,从废墟中走出来,继续爱、继续生活。

无论过去经历了什么,伦敦依然美丽,人们依然有爱、有希望、有选择重新站起来的勇气。而这一切背后,是相信的力量。恐惧可以击倒身体,但永远打不垮我们向光的心。

——End——

文:热带耿直

*以上内容系网友事儿自行转载自英伦大叔,该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和态度。本站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对文章或图片/视频版权有异议,请邮件至我们反馈,平台将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