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即失业”!近半藤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澳洲留学生直叹气
刚刚过去的毕业季,很多应届生还没来得及感受毕业的喜悦,便已陷入了失业的焦虑与迷茫之中。
就在毕业前,他们还信心满满、准备大展拳脚,然而在实际求职过程中却屡屡碰壁…
名校“光环”也不再是职场通行证。
近期,耶鲁、MIT、康奈尔等顶尖名校的毕业生们,纷纷在社交媒体发出求助: 他们坦言自己投递了上百份简历,却收效甚微,面试机会屈指可数,甚至颗粒无收。
“到底有谁能找到工作啊??”
前些日子,普林斯顿大学官方向2025届毕业生发放了年度“After Princeton”调查,共收到501份有效反馈,占毕业生总数约40%。
结果显示,近半数(46%)的普林斯顿 Class of 2025,在毕业当天依然没有敲响任何一份正式 offer。
这不禁让人开始质疑——曾经的藤校神话,是否遇到了就业寒流?
受疫情后科研经费削减的影响,许多原本计划进入学术界的理工科学生不得不调整方向,转而投身企业实习或全职岗位。
数据显示,今年仅有12.6%的毕业生选择继续攻读研究生或从事学术研究,较以往17%-19%的比例明显下降。
同样,耶鲁大学最新的Four-Year Look报告显示,耶鲁大学本科毕业生广泛分布在金融、咨询、科技、教育、非营利组织、政府机构、医疗保健和法律等领域。
斯坦福大学工程学院的本科毕业生中,近6成选择了金融(35%)和咨询(24%)两个行业。许多毕业生选择进入硅谷的科技公司,如谷歌、苹果、Facebook(现Meta)、特斯拉等大厂。
MIT 2024届的256名硕士毕业生中,专业、科技服务(含咨询)最多,占比22%。
信息/计算机技术以及金融和保险均位列第二,占比都是19%,10%进入政府部门工作。
更扎心的是,昔日名校生扎堆的行业,也正在因AI冲击和产业结构变化而优势不再。
投身科技行业?大公司正在裁员。
公共部门呢?早已不复当年风光。
当工程师?创新主阵地已转移。
做律师?人工智能很快就会夺走你的饭碗。
至于新闻记者?更是想都别想。
外媒总结了当下美国就业市场最大特点:不解雇,不招聘(No Hire/No Fire),几乎没有工作岗位放出来给毕业生们。
牛津经济研究院高级美国经济学家也对此表示,这样一个困难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只有时间才能摆脱困境。
与此同时,更多学生开始探索金融、咨询、工程、科技、医疗等多个领域,呈现出更加多元的职业路径。这也意味着,即便是普林斯顿这样的顶尖学府,毕业生的职业走向也在发生结构性变化。
《经济学人》最新报道显示,美国22至27岁本科及以上学历者的失业率,有史以来首次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初次求职者的困境尤为突出,且英国、加拿大、日本皆呈现出相似轨迹。
而且,高学历也正在「失灵」。纽约联储数据显示,2015年美国大学毕业生中位数收入比高中生高出69%,而到去年,学历溢价已缩减至 50%。
《经济学人》称,这波“毕业生失业大趋势”早在ChatGPT出现前就开始了。找不到工作的主因还是在于产业结构变化:法律市场需求萎缩、投资银行业务相较金融危机前冷却,整个产业结构都在调整,造成毕业生找不到理想职缺。
本地学生尚且如此,留学生所面临的就业挑战更是巨大。
近年,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显著增加,增长放缓。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众多企业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为了削减成本、应对市场的不确定性,企业都在谨慎控制招聘人数。
Meta、Amazon、Google、Microsoft等巨头过去一年累计裁员超十万人,并大幅削减校招规模(如Google缩减超30%)。
《澳洲金融评论报》报道,秦女士(Wendy Qin,音译)拥有悉尼大学的管理学硕士学位和商科学士学位,这种学历过去一直被视为通往跨国公司高薪职位、开启成功职业生涯的“黄金门票”。
毕业后,她开始向中国和澳洲的公司投递简历,但在提交了约40份申请后,仅获得屈指可数的面试机会。
然而当她开始向中澳两国企业投递简历时,40份申请仅换来寥寥数场面试机会。在中国求职时,她面临的往往是包含6-8个环节的严苛筛选:从性格测试、能力评估到情景模拟游戏。
更令人意外的是,有两次她必须首先通过人工智能虚拟考官的面试,才有机会与真人面试官对话。
对于25岁的秦雯而言,这场中国求职初体验堪称残酷而迷茫。在经济下行与青年失业危机的双重夹击下,即便手握海外名校镀金的学历,年轻求职者的机会也在急剧萎缩。
“AI面试官简直荒诞又违和,更诡异的是不同公司的系统成熟度参差不齐,”
秦雯向《澳洲金融评论报》坦言,“说实话整个求职过程令人精疲力竭…在中国找工作比在澳大利亚更难。现在顶尖海外大学的硕士学位,不过是张入场券罢了。”
这位去年刚完成学业的毕业生,直到上个月才在悉尼咨询公司TwoCollaborate获得首份全职工作——此时她的两年毕业生临时签证已过去近半。
悉尼大学商学院本周发布的研究显示,对中国留学生而言,澳大利亚教育经历带来的就业优势已大不如前。
该研究调研了中澳两国共107家会计、金融、咨询及IT企业的招聘要求,并访谈了10位人力资源主管。
研究负责人李伟博士指出,中国留学生正陷入”双重标准”困境:澳大利亚企业常批评他们缺乏批判性思维等软技能,而中国企业则期待毕业生掌握编程、数据分析等超出专业范畴的硬技能。”中国学生必须尽早规划职业路径,”
李伟强调,”因为中澳职场看重的不仅是成绩单。在经济挑战下,海外学历早已不是过去的’就业通行证’。”
官方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青年失业率一度突破20%大关,至12月仍维持在16%的高位。
英国广播公司(BBC)今年1月报道的案例令人唏嘘:一位25岁的金融硕士毕业生,怀揣投行梦想却最终只能在南京火锅店当服务员。
作为澳大利亚最大的国际学生群体(约占总数三分之一),中国留学生的就业前景同样不容乐观。莫纳什大学高等教育政策专家安德鲁·诺顿指出,相比本土学生或其他国家留学生,中国毕业生在澳就业难度显著更高。
社会研究中心2023年调查显示,仅50.5%的中国留学生在本科毕业四个月内找到工作,远低于国际学生整体近60%的就业率。
UC伯克利计算机系教授James O’Brien在LinkedIn上转发了华尔街日报的一篇《科技行业就业遇冷,短期内难见转机》,表示自己的学生正处于这种现状:如今的求职环境太艰难了。
拥有本科学位的大学毕业生,即使表现优异,甚至GPA为4.0,也依然找不到工作。
更可怕的是,在教授看来,这种情况恐怕不可逆转,以后会影响到每个领域的每个求职者。
曾经,UC伯克利计算机科学专业的毕业生,即使不是尖子生,也会收到多份offer,岗位、薪水、地点、雇主都十分有吸引力。
但最近,该专业的许多大学生都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惨淡事实:即使拥有学位,工作也很难找。
即使GPA 4.0的优秀学生,也开始向教授诉说焦虑。尽管他们的成绩单和简历十分漂亮,却没有得到多少工作机会。
O’Brien教授猜想,这种状况还会每年持续下去——即使是今年刚开始上大学的人,四年后在找工作时也是如此。
这就很可怕了。
因为可选的职位有限,而且有越来越多的人被解雇,未来的毕业生也会继续这种「毕业即失业」的大潮。
以前,考上好大学几乎就意味着饭碗解决了,但在如今的美国,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市场竟然变得如此低迷。
在教授的帖子下,不少人表示赞同:如今的就业市场,可以说是处于几十年来最糟糕的时期。
求职者需要花费数月申请职位,但很多职位根本不存在;即使职位是真实的,简历也要突破AI和超负荷HR部门的审核;接下来,就是和百万名竞争者厮杀,脱颖而出的人才能获得一个996的机会。
一名学生说,自己GPA 3.83,辅修数学,在这一届计算机毕业生中应该算前25%了。
然而自己申请了很多工作,至今还没有拿到offer,这让他十分不安。
而这位同样在IT行业拥有多年经验,被裁员,而且还没找到工作的网友,则更加焦虑。
“要是这种形势继续下去,我真的很担心短期内能否找到合适的工作机会。”
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就是,找工作困难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无论是哪个专业。
很多人背负着沉重的债务完成了四年大学学业,结果一毕业就是迎头痛击。
在一份报告中,研究者发现,52%拥有学士学位的毕业生, 在毕业一年后从事着和学历并不匹配的工作,就算在十年后,这一比例也仅仅下降到45%。
全国大学与雇主协会对雇主进行的一项调查也显示,今年大学毕业生的招聘预测低于去年。
不仅是科技行业,金融、保险和房地产行业今年计划减少14.5%的招聘岗位,与去年16.7%的招聘增长形成了鲜明对比。
而科技行业,形势已经尤为严峻。
教授后来又补充道:科技行业的初级岗位却非常稀缺,而且竞争异常激烈,申请者中不乏能力远超岗位要求的求职者。
但另一方面,部分职位则在招聘特定领域的资深人才,而要找到这样的人并非易事。如果你能够满足这些职位的要求,那么前途自然就很光明。
如今,面对花了很多钱读大学却找不到工作的现状,很多年轻人也开始「用脚投票」:放弃本科,直奔职校。大学也开始调整策略,增设更多实用性课程,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试图重新吸引学生。
这一系列的剧变,也让更多家庭意识到,上好大学→找好工作→过好生活的线性逻辑正在崩塌。
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一次经济的调整,而是整个时代底层逻辑的重构。AI革命、产业转移、地缘政治变化…这些宏大叙事最终都会落到每一个家庭的教育选择上。
而当规则本身都在重写时,还在按旧地图找新大陆的人,注定要迷路。
*以上内容系网友指点山河自行转载自澳洲中学,该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和态度。本站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对文章或图片/视频版权有异议,请邮件至我们反馈,平台将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