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即失業」!近半藤校畢業生找不到工作,澳洲留學生直嘆氣
剛剛過去的畢業季,很多應屆生還沒來得及感受畢業的喜悅,便已陷入了失業的焦慮與迷茫之中。
就在畢業前,他們還信心滿滿、準備大展拳腳,然而在實際求職過程中卻屢屢碰壁…
名校「光環」也不再是職場通行證。
近期,耶魯、MIT、康奈爾等頂尖名校的畢業生們,紛紛在社交媒體發出求助: 他們坦言自己投遞了上百份簡歷,卻收效甚微,面試機會屈指可數,甚至顆粒無收。
「到底有誰能找到工作啊??」
前些日子,普林斯頓大學官方向2025屆畢業生髮放了年度「After Princeton」調查,共收到501份有效反饋,佔畢業生總數約40%。
結果顯示,近半數(46%)的普林斯頓 Class of 2025,在畢業當天依然沒有敲響任何一份正式 offer。
這不禁讓人開始質疑——曾經的藤校神話,是否遇到了就業寒流?
受疫情后科研經費削減的影響,許多原本計劃進入學術界的理工科學生不得不調整方向,轉而投身企業實習或全職崗位。
數據顯示,今年僅有12.6%的畢業生選擇繼續攻讀研究生或從事學術研究,較以往17%-19%的比例明顯下降。
同樣,耶魯大學最新的Four-Year Look報告顯示,耶魯大學本科畢業生廣泛分佈在金融、諮詢、科技、教育、非營利組織、政府機構、醫療保健和法律等領域。
斯坦福大學工程學院的本科畢業生中,近6成選擇了金融(35%)和諮詢(24%)兩個行業。許多畢業生選擇進入矽谷的科技公司,如谷歌、蘋果、Facebook(現Meta)、特斯拉等大廠。
MIT 2024屆的256名碩士畢業生中,專業、科技服務(含諮詢)最多,佔比22%。
信息/計算機技術以及金融和保險均位列第二,佔比都是19%,10%進入政府部門工作。
更扎心的是,昔日名校生扎堆的行業,也正在因AI衝擊和產業結構變化而優勢不再。
投身科技行業?大公司正在裁員。
公共部門呢?早已不復當年風光。
當工程師?創新主陣地已轉移。
做律師?人工智慧很快就會奪走你的飯碗。
至於新聞記者?更是想都別想。
外媒總結了當下美國就業市場最大特點:不解僱,不招聘(No Hire/No Fire),幾乎沒有工作崗位放出來給畢業生們。
牛津經濟研究院高級美國經濟學家也對此表示,這樣一個困難的大學畢業生就業市場,只有時間才能擺脫困境。
與此同時,更多學生開始探索金融、諮詢、工程、科技、醫療等多個領域,呈現出更加多元的職業路徑。這也意味著,即便是普林斯頓這樣的頂尖學府,畢業生的職業走向也在發生結構性變化。
《經濟學人》最新報道顯示,美國22至27歲本科及以上學歷者的失業率,有史以來首次持續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其中初次求職者的困境尤為突出,且英國、加拿大、日本皆呈現出相似軌跡。
而且,高學歷也正在「失靈」。紐約聯儲數據顯示,2015年美國大學畢業生中位數收入比高中生高出69%,而到去年,學歷溢價已縮減至 50%。
《經濟學人》稱,這波「畢業生失業大趨勢」早在ChatGPT出現前就開始了。找不到工作的主因還是在於產業結構變化:法律市場需求萎縮、投資銀行業務相較金融危機前冷卻,整個產業結構都在調整,造成畢業生找不到理想職缺。
本地學生尚且如此,留學生所面臨的就業挑戰更是巨大。
近年,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顯著增加,增長放緩。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眾多企業面臨巨大的生存壓力,為了削減成本、應對市場的不確定性,企業都在謹慎控制招聘人數。
Meta、Amazon、Google、Microsoft等巨頭過去一年累計裁員超十萬人,並大幅削減校招規模(如Google縮減超30%)。
《澳洲金融評論報》報道,秦女士(Wendy Qin,音譯)擁有悉尼大學的管理學碩士學位和商科學士學位,這種學歷過去一直被視為通往跨國公司高薪職位、開啟成功職業生涯的「黃金門票」。
畢業后,她開始向中國和澳洲的公司投遞簡歷,但在提交了約40份申請后,僅獲得屈指可數的面試機會。
然而當她開始向中澳兩國企業投遞簡歷時,40份申請僅換來寥寥數場面試機會。在中國求職時,她面臨的往往是包含6-8個環節的嚴苛篩選:從性格測試、能力評估到情景模擬遊戲。
更令人意外的是,有兩次她必須首先通過人工智慧虛擬考官的面試,才有機會與真人面試官對話。
對於25歲的秦雯而言,這場中國求職初體驗堪稱殘酷而迷茫。在經濟下行與青年失業危機的雙重夾擊下,即便手握海外名校鍍金的學歷,年輕求職者的機會也在急劇萎縮。
“AI面試官簡直荒誕又違和,更詭異的是不同公司的系統成熟度參差不齊,”
秦雯向《澳洲金融評論報》坦言,“說實話整個求職過程令人精疲力竭…在中國找工作比在澳大利亞更難。現在頂尖海外大學的碩士學位,不過是張入場券罷了。”
這位去年剛完成學業的畢業生,直到上個月才在悉尼諮詢公司TwoCollaborate獲得首份全職工作——此時她的兩年畢業生臨時簽證已過去近半。
悉尼大學商學院本周發布的研究顯示,對中國留學生而言,澳大利亞教育經歷帶來的就業優勢已大不如前。
該研究調研了中澳兩國共107家會計、金融、諮詢及IT企業的招聘要求,並訪談了10位人力資源主管。
研究負責人李偉博士指出,中國留學生正陷入”雙重標準”困境:澳大利亞企業常批評他們缺乏批判性思維等軟技能,而中國企業則期待畢業生掌握編程、數據分析等超出專業範疇的硬技能。”中國學生必須儘早規劃職業路徑,”
李偉強調,”因為中澳職場看重的不僅是成績單。在經濟挑戰下,海外學歷早已不是過去的’就業通行證’。”
官方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青年失業率一度突破20%大關,至12月仍維持在16%的高位。
英國廣播公司(BBC)今年1月報道的案例令人唏噓:一位25歲的金融碩士畢業生,懷揣投行夢想卻最終只能在南京火鍋店當服務員。
作為澳大利亞最大的國際學生群體(約佔總數三分之一),中國留學生的就業前景同樣不容樂觀。莫納什大學高等教育政策專家安德魯·諾頓指出,相比本土學生或其他國家留學生,中國畢業生在澳就業難度顯著更高。
社會研究中心2023年調查顯示,僅50.5%的中國留學生在本科畢業四個月內找到工作,遠低於國際學生整體近60%的就業率。
UC伯克利計算機系教授James O』Brien在LinkedIn上轉發了華爾街日報的一篇《科技行業就業遇冷,短期內難見轉機》,表示自己的學生正處於這種現狀:如今的求職環境太艱難了。
擁有本科學位的大學畢業生,即使表現優異,甚至GPA為4.0,也依然找不到工作。
更可怕的是,在教授看來,這種情況恐怕不可逆轉,以後會影響到每個領域的每個求職者。
曾經,UC伯克利計算機科學專業的畢業生,即使不是尖子生,也會收到多份offer,崗位、薪水、地點、僱主都十分有吸引力。
但最近,該專業的許多大學生都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慘淡事實:即使擁有學位,工作也很難找。
即使GPA 4.0的優秀學生,也開始向教授訴說焦慮。儘管他們的成績單和簡歷十分漂亮,卻沒有得到多少工作機會。
O』Brien教授猜想,這種狀況還會每年持續下去——即使是今年剛開始上大學的人,四年後在找工作時也是如此。
這就很可怕了。
因為可選的職位有限,而且有越來越多的人被解僱,未來的畢業生也會繼續這種「畢業即失業」的大潮。
以前,考上好大學幾乎就意味著飯碗解決了,但在如今的美國,應屆畢業生的就業市場竟然變得如此低迷。
在教授的帖子下,不少人表示贊同:如今的就業市場,可以說是處於幾十年來最糟糕的時期。
求職者需要花費數月申請職位,但很多職位根本不存在;即使職位是真實的,簡歷也要突破AI和超負荷HR部門的審核;接下來,就是和百萬名競爭者廝殺,脫穎而出的人才能獲得一個996的機會。
一名學生說,自己GPA 3.83,輔修數學,在這一屆計算機畢業生中應該算前25%了。
然而自己申請了很多工作,至今還沒有拿到offer,這讓他十分不安。
而這位同樣在IT行業擁有多年經驗,被裁員,而且還沒找到工作的網友,則更加焦慮。
「要是這種形勢繼續下去,我真的很擔心短期內能否找到合適的工作機會。」
一個無可爭議的事實就是,找工作困難已經成為一個嚴峻的問題,無論是哪個專業。
很多人背負著沉重的債務完成了四年大學學業,結果一畢業就是迎頭痛擊。
在一份報告中,研究者發現,52%擁有學士學位的畢業生, 在畢業一年後從事著和學歷並不匹配的工作,就算在十年後,這一比例也僅僅下降到45%。
全國大學與僱主協會對僱主進行的一項調查也顯示,今年大學畢業生的招聘預測低於去年。
不僅是科技行業,金融、保險和房地產行業今年計劃減少14.5%的招聘崗位,與去年16.7%的招聘增長形成了鮮明對比。
而科技行業,形勢已經尤為嚴峻。
教授後來又補充道:科技行業的初級崗位卻非常稀缺,而且競爭異常激烈,申請者中不乏能力遠超崗位要求的求職者。
但另一方面,部分職位則在招聘特定領域的資深人才,而要找到這樣的人並非易事。如果你能夠滿足這些職位的要求,那麼前途自然就很光明。
如今,面對花了很多錢讀大學卻找不到工作的現狀,很多年輕人也開始「用腳投票」:放棄本科,直奔職校。大學也開始調整策略,增設更多實用性課程,加強與企業的合作,試圖重新吸引學生。
這一系列的劇變,也讓更多家庭意識到,上好大學→找好工作→過好生活的線性邏輯正在崩塌。
我們面對的不僅僅是一次經濟的調整,而是整個時代底層邏輯的重構。AI革命、產業轉移、地緣政治變化…這些宏大敘事最終都會落到每一個家庭的教育選擇上。
而當規則本身都在重寫時,還在按舊地圖找新大陸的人,註定要迷路。
*以上內容系網友指點山河自行轉載自澳洲中學,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