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率崩的有点儿离谱

2025年05月23日 22:21

前几天吃午饭的时候,刷视频看到一位应届生在找工作面试受挫以后的自述切片。

这个年轻的妹妹在毕业以后,投出了大量简历找工作,大部分的简历都石沉大海。

好不容易通过努力,争取到一个三大运营商的无领导面试。

但到了现场,却因为自己紧张说不出完整的话,最后面试还是没有通过。

这段找工作的经历让她觉得很受挫,觉得自己很没用,也感到非常的困惑。

看完这个视频最大的感慨,是前两年社交媒体上还在刷屏说,未来是要整顿职场的。

而这两年刷屏的热搜,却变成了00后进不了职场。虽然有调侃的成分在里面,但也道出了毕业即失业的辛酸。

出现这个情况的原因倒也不复杂,就是最简单的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

相比现阶段每年毕业的一千多万应届,全社会每年的就业岗位增长,其实是没有那么多的。

一边是求职端的供给越来越多,一边是招聘端的就业岗位数量不变甚至缩减,自然就业的整体难度就变大了。

来来源:@说了段梦话,别骂了

看完这个视频,突然想起前段时间和做教育的老朋友,聊到这两年就业形势的变化。

中间也听他讲了讲,这两年他们行业发生的快速变化,真是不得不感叹计划赶不上变化。

这哥们早年是做学科教育的,也就是大家说得教培。后面不是教培不让干了嘛,他转型了研学。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研学是干嘛的,简单说研学就是学生在校外进行学习和研究的一种教育活动。

大白话说就是家长花钱让出去玩,顺带在中间学点东西,有点像中高端一点的夏令营。

他们研学的内容也比较有趣,比如有给小孩子设计的财商项目,项目初始你要想办法靠劳动赚第一桶金。

通过劳动赚钱之后可以拿钱去买工具,之后用这些工具搭木屋这类的寓教于乐的项目。

还有像夏令营模式的那种史诗文化之旅,去西安洛阳这种城市感受文化,学习秦腔上台表演,和博物馆的老师傅一起学怎么做兵马俑。

更高级一点的,还可以去nasa看火箭发射,去黄石国家公园感受大自然鬼斧神工。

在我看来这类项目基本就是寓教于乐,在假期给孩子找个方向丰富生活开拓眼界。要说真能学到什么东西,那也未必。

不过只要你家里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基本上所有要求都能够满足。你想要私人定制特殊项目,也不是不可以。

不过他自己说做这个项目也是虎头蛇尾,因为开始刚刚一年,就赶上了几年的疫情。

学生们根本没办法出远门,研学这样的活动自然也就没办法开展,后面收支实在没办法平衡,项目也就停下来了。

不过疫情期间,大家在家刷的时间不是很多嘛,所以研学不做了他又转行做了直播。

这个直播还是和他的老本行教育相关,主要是帮助家长们给孩子中选择学校和报志愿。

一对一咨询一两个小时,差不多六七千块钱左右。

对很多自己确实不太懂怎么愿意填志愿的家长来说,还是愿意花这个钱的。

原因是现在的竞争确实是越来越激烈了,谁也不想自家孩子辛苦读书十几年,最后志愿填不好没有选到合适的学校。

所以他们的生意也还是比较火爆的,基本在高考前手上不错的咨询老师就被预定了个七七八八。

这里可能有人和我一样有疑问了,这老师做个咨询还能被预定满了?还真是这样。

一个老师一天的时间就24小时,你算他工作16小时一天吧,也就能咨询八九个孩子。

一般来说这些孩子做咨询,都是高考完了之后那段时间,大家集中在这个时间段一股脑过来的。

一个老师一天只有十几个小时可用,大家的咨询又都集中在高考前后那十来二十天,可不是每个老师能预定的时间有限。

做这个生意的过程中间他有个感慨,说这两年如果报志愿是奔着就业的角度做选择,那难度真是越来越大了。

我们国家近两年每年有1100多万大学生毕业,这是供给端的情况。

但是从就业市场需求端的情况看,每年全社会能给大学生提供的新增就业岗位,却没有那么多。

简单计算一下也很容易理解,以前有统计数字说1%的GDP增长,可以带来200万个就业岗位。

目前接近1200万的,现在我们的GDP增速大概在5%出头,大概可以可以提供1000万左右的就业岗位。

从供需的角度看,单单看应届生这块就存在100多万的就业缺口,况且职场的就业岗位并不只是单单应届生。

还有往届没有就业的往届大学生,这些人进入到求职市场之后,会进一步提升大学毕业生供给。

可能本来今年是1200万大学生毕业的,加上往届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就业的,这个数字变成了一千三四百万。

来源:炒股拌饭

事实上如果按照1000多万每年大学毕业生的供给速度,这么大规模的就业人群进入任何行业,在一两年时间都有可能会达到饱和。

在供给这么大的情况下,就算我们不考虑全部大学毕业生,只考虑里面最优秀的985和211毕业的那批学生。

你也会发现就连这批985/211的毕业生,就业压力都开始变得越来越大了。

前两年手机消费电子及其上下游产业链吸收了一批,电动车这类新能源厂商吸收了一批,公务员和事业编扩招吸收了一批。

后面伴随着手机产业链、新能源和体制内岗位逐渐饱和,能提供新岗位的领域会变得更少。

如果没有哪个行业有增量可以提供新增就业岗位,可能后面985毕业以后排队进外包,也只是时间问题了。

单纯从就业市场的供需变化看,这两年不错的岗位和坑位减少的速度,远比你学历提升的速度要快。

聊天中这哥们说了一句话我很赞同,他说我们这边确实是给人咨询报志愿和学校的。

但我们仅仅也就是针对你的分数,做个学校和专业匹配的最优解,这东西和就业依然关系不大。

甚至在就业这个领域,我们大概率比普通家长专业。但并不一定会比你这种信息搜集能力强的人,能提供的思路专业。

而且现在你要问我关于就业的事情,我自己也很迷茫。因为变化的速度太快了,计划根本就赶不上变化。

只能说多数人从大学进入校园,甚至高考结束那一刻,其实就应该思考自己的就业方向问题了。

然而思考这个问题,最难的可能是把握中间的变量,因为最近两年这个变量的变化速度太快了。

比如你19年高考时候,所有人都说好,然后跑去报了最热门的计算机。

那么后面就会赶上互联网公司扩张被限制,计算机相关的岗位需求短期减少了一大批。

等毕业的时候可能发现,怎么突然变天了。以前就业最容易的计算机专业,貌似也没有那么多需求了。

这也是为啥在现阶段,就连朋友那边对专业和就业一度很熟悉的咨询老师,也不敢随便和家长谈就业前景的问题。

大家只能都是边走边看,因为不知道中间是不是会出现什么无法预知的变化。

比如前两年可能没人会想到,房地产、互联网和教培这几个吸收大学生就业最多的行业,调控之后短时间内岗位需求一下子都没了。

所以老师们也只能告诉大家,学个理工科专业总是比文科类相对好找工作的。

而且理工科转文科还相对比较容易,但是文科要想转理工科,那可就困难了。

比如你学了个软件工程,毕业之后想要去地产中介卖房子,这个转换的难度是不大的。

但是你要学了个工商管理,转过头去研究流体力学,那这个转行可就比登天还难了。

他问我现阶段还有什么专业,我觉得毕业以后就业前景是相对比较看好的。

我自己认真想了半天,觉得可能除了人工智能这类新兴领域,也只有芯片这类我们在寻求技术突破的硬科技,还算是目前就业前景不错的方向了,其他基本上也没有了

这类行业应该算是国家不断砸钱,在存量里面能找到增量那些为数不多的行业了。

但你要说这类行业好光景能过几年,几年之后人才需求就会饱和,现在也真的还不好说。

说不准你今年因为就业前景不错,选择去这类专业读书。等你读完要就业的时候,人才需求就饱和了。

比如硬科技里面的半导体行业,从2024半导体专业应届研究生就业情况看,拿到的offer不到1/3。

然而就在这之前的两三年时间里,半导体专业应届研究生炙手可热,可以说一人难求。

比如在几年之前的2021年,天津大学微电子学院还是国内芯片公司纷纷聚集,研二的学生都开始被预定。

后面两年国内很多高校都新开半导体专业,设立集成电路学院,开始大举扩招。

供给大幅提升之后,等扩招这批学生毕业,如果新增岗位需求增长没有跟上,扩招的这批学生就业难度又会变大了不少

所以你说是不是现在需求旺盛的行业,未来毕业以后就业岗位一定多,薪酬一定会好呢,其实真的也不一定。

而且现在不光是本科应届生供给提升很快,这两年扩招以后,就连博士的供给端提升速度也很快。

很多学校研究生博士生扩招以后的在校规模,甚至已经超过了本科生。

你说未来会有这么多适合他们的岗位提供么,除非短期这个领域的需求出现暴涨,不然真的很难。

供给过剩需求不足带来最直接的结果,就是稍微好点的岗位竞争会变得越来越激烈,卷的程度也会持续提升。

以前我们说内卷才刚刚开始,很多人可能以为是瞎说的,但其实并不是,我们基本都是有数据和逻辑支持的。

过去很多人有个搞笑的看法,觉得现在生育率不行,高考的竞争烈度和大学生数量会随之暴跌。

其实真的想多了,在未来十年里面,可能我们都还看不到高考竞争烈度的下降和大学生数量的暴跌。

我们国家是在2016年,新生孩子达到峰值1786万人。这些孩子大多会在2034年参加高考,本科毕业时间应该是2038年。

生育率暴跌和老龄化带来的结果,首先是社会总需求缩减带来的就业岗位减少。

但是高考的竞争烈度和大学生毕业的数量,在这期间因为人口生育峰值在2016年,所以要到2038年之后才会暴跌。

这期间会遇到每年持续有一千多万大学生毕业需要就业,同时还有整个社会老龄化和生育率下滑,整体需求收缩带来的岗位减少。

所以这代年轻人和他们的父母,会持续面对巨大的高考竞争压力。

之后从学校毕业之后,还要迎接巨大的就业压力,他们应该是未来肉眼可见压力最大的一代人了。

来源:炒股拌饭